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八章 一個響亮的耳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八章 一個響亮的耳光

十月十八日,吳思銘急告燕京,西北將門拒絕了漢王的好意,楊可世、王稟和种師中三位統制認為年內宋軍不可能進駐燕京,從這番話裡可以推測到,汴京必將發生變故,而這個變故可能導致皇帝下旨,暫時不要北上幽燕。

宋軍北伐的目的就是收復幽燕,現在李虎攻克了燕京,而且督請宋軍即刻北上,就算童貫和西北軍將領不願意馬上到幽燕以免再遭敗績,但只要皇帝下旨,童貫和西北軍將領不敢不從,但從楊可世三人的語氣裡聽得出來,他們對自己的判斷非常自信。這種自信源自何處?很明顯,他們已經預感到汴京要發生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導致汴京不願即刻北上進駐燕京,繼而控制幽燕。

吳思銘想不明白,只好在信中把自己的擔心大概說了一下,請李虎趕快想對策。

上午,吳思銘趕到宣撫司,再度催促童貫和蔡攸,馬上出兵,但童貫和蔡攸想方設法找理由,請李虎不要著急,暫時駐守燕京,以等待汴京的聖旨。吳思銘當即戳穿了他們的謊言,你們北伐的目的就是攻佔燕京,現在我們拿下燕京了,請你去守,你還推三阻四,你到底還想不想要燕京?你不要我們就還給契丹人了。

童貫推說身體不舒服,走了。蔡攸東拉西扯了一番,推說還要事情要處理,也走了。

董耘和劉韐走不掉,兩人無奈之下,再度提出了前議之策。良鄉大敗,後果嚴重,童太師、蔡副使、劉統制和各軍統制都要受到朝廷的責罰,人人自危,沒心思繼續打仗,再加上大軍新敗,士氣低迷,即使到了燕京也未必能守住,所以大軍即刻北上不現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良鄉大敗變成燕京大捷,這樣大家不但無罪,反而有功。”董耘說道,“將士們士氣大振,北上自然不成問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你們威脅漢王?”吳思銘大怒,氣得不知罵什麼好,“良鄉大敗變成燕京大捷,北伐成功,那麼最大的功勞不是我們漢王,而是童太師和蔡副使,受到皇帝賞賜的不是虎烈軍將士,而是你們這幫不戰而潰的宋軍,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這不是道理不道理的事,而是形勢需要。”董耘心裡也是火大,這種事童貫做得太多了,哪次有人敢反對?誰知這次碰到一群愚蠢的漢虜,死抱著那點功勞不放,氣死人了。“你們也不想想,這個順水人情做了,將來對你們有多大的好處?眼光要放長遠一點,頭腦要想得深遠一點,做人要圓滑變通一點,不要這麼死板嘛。”

“良鄉大敗的事一旦暴露,汴京朝堂上必定有一番爭鬥,這個時間很長,沒有幾個月無法認定童太師和蔡副使等人的罪責。”劉韐說道,“就算童太師和蔡副使最後都受到了罪罰,都被趕出了朝堂,但汴京需要時間穩定朝堂,需要時間重新任命北伐軍的統帥。現在你扳著手指頭算算,汴京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查清北伐將帥們的罪責,才能重新任命統帥,才能下旨讓大軍北上?”

吳思銘瞪著他們,暗自咒罵。你們兩個老奸巨猾的東西,當我是白痴啊?這麼簡單的事你們故意說得這麼複雜,當我是藩人啦?只要皇帝一道聖旨,我看你們敢不敢抗命。

十月中,汴京。

這次北伐對皇帝來說不僅僅要建功立業,還要解決皇統之爭,但他知道童貫滿腔熱血,一心要實現這個遠大的抱負,有可能只顧建功立業而忽視了皇統之爭,所以特意在他身邊安排了一個親信內侍。

這個內侍叫李彥,和童貫的關係非常不錯,但童貫已經老了,隨時可能昇天,童貫死了,他的權勢也就成了過眼煙雲,所以,李彥要給自己找條後路,而梁師成就是最好的靠山。

良鄉大敗,宋軍一天之內逃回雄州。李彥在第一時間把這個訊息密報了梁師成。梁師成馬上找來了王安中和李邦彥,商量是不是奏報皇帝。

李邦彥是太子一系,他隱藏得很深,梁師成不知道,還以為是自己人。李邦彥聽說童貫又敗了,暗自高興。北伐再敗,鄆王趙楷不可能去河北,這對太子有利,所要他極力贊成奏報。王安中卻極力阻止,認為童貫深得皇帝信任,打一場敗仗影響不到童貫的地位,而且朝內還有宰相王黼幫他。在目前幽燕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倉促攻擊童貫,恐怕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引起皇帝的反感。

梁師成隨即決定再等等。李邦彥隨即密報太子,而王安中則密報知樞密院事鄭居中。汴京各方勢力摩拳擦掌,準備藉著這個機會大打出手了。

過了三天,童貫報捷,大軍攻克了燕京,正在橫掃幽燕,北伐成功了。

這封報捷奏章非常簡單,既沒有說是誰打下來的燕京,也沒有說如何攻克的燕京。皇帝習慣了童貫的報捷奏章,想當然地認為是北伐軍打下了燕京。皇帝很高興,也很惱火。這個童貫老糊塗了,朕叫他包圍燕京後馬上奏報,然後朕就讓鄆王去前線統軍作戰,建功立業,這個老家夥竟然不經奏報,就擅自攻克了燕京。不過還來得及,皇帝可以隱瞞燕京大捷的訊息,同時下旨命令鄆王急赴河北。

皇帝把王黼、梁師成等一幫支援自己廢嫡立庶的親信大臣叫來了,一起商量這事。梁師成此刻也接到了李彥的密報,他當即阻止,“官家,燕京是李虎打下來的,我北伐軍數日前曾大敗於良鄉,如今還在白溝邊驚魂未定。”

皇帝傻掉了,瞪大眼睛望著梁師成,難以置信。梁師成急忙拿出李彥的密報給皇帝過目。皇帝龍顏震怒,大罵童貫。

這下事情複雜了,大宋為了北伐辛辛苦苦準備了十年,結果功虧一簣,一事無成,相反,漢虜李虎卻勢不可當,連續拿下了西京和燕京,佔據了燕雲。現在大宋怎麼辦?就算李虎願意繼續做大宋的藩鎮,但他勢必要以燕雲之地為藩鎮,那等於卡住了大宋的脖子,大宋將寢食不安,河北中原甚至汴京直接處在他的威脅之下。尤其嚴重的是,北伐失敗等於給皇帝和主戰派大臣們一個響亮的耳光。皇帝不會承擔這個責任,主戰派的大臣比如童貫、王黼等人肯定要承擔北伐失敗的罪責,他們將被趕出朝堂,而當初極力反對北伐的主和派大臣則可以乘機上位。

皇帝和王黼等人急忙商量對策,想來想去,無非三個辦法,一是叫李虎交出幽燕,如果李虎拒絕,那就只有打。打是第二個辦法,但北伐軍兩戰兩敗,估計打不過李虎,於是只好用第三個辦法,利用大宋和金國、夏國的盟約,請他們出兵,聯手打李虎。李虎顧此失彼,無奈之下只得乖乖聽大宋的話,繼續做藩鎮,把幽燕還給大宋。

那麼誰去燕京,逼迫李虎交還幽燕?

“官家可以請折家出面。”李邦彥乘機進言,舉薦籤書樞密使折彥直急赴燕京談判。折家和李虎聯姻了,關係親密,這有助談判的成功。

皇帝同意了,請來鄭居中和折彥直,商量討要燕京的事。

“官家,燕京絕對可以要回來。”鄭居中非常肯定地說道。

為什麼?皇帝很驚訝。鄭居中從懷裡掏出一份信遞了過去。這是統制楊可世、王稟河种師中寫給鄭居中的密信。

楊可世在這封信中詳細述說了燕京大戰的經過。良鄉大戰,二十萬大軍不戰而潰,為什麼?因為劉延慶得到密報,耶律大石開啟了居庸關,把李虎的十萬大軍放了進來,準備冒充金軍,聯手突襲宋軍。李虎為什麼要這麼做?很簡單,他要霸佔幽燕,但又怕宋金聯手打他,於是想出這麼一個計策,如此一來,李虎既可以佔據燕京,又可以破壞宋金聯盟,一舉兩得。

良鄉大敗,歸咎原因,一個是童貫的策略出了嚴重錯誤,他不應該在良鄉遲延不前,妄圖和李虎會師於燕京城下,結果中了李虎的奸計,其二,都統制劉延慶畏死怯戰,臨陣脫逃,如果他在得到訊息後,果斷發動攻擊,必能摧毀遼軍,率先殺進燕京城。

楊可世說,北伐大敗,罪不在北伐將士,而是漢虜李虎居心叵測,一心圖謀中原所致,如若任其佔據燕雲,中原之禍不遠矣。

接著他分析了整個北方戰局,代北有二十萬西夏軍、十幾萬金軍和幾萬遼軍,他們都對大同虎視眈眈,而中京道有十幾萬金軍,他們想搶平州路,逃到檀州一帶的幾萬遼軍又想奪回燕京,所以李虎顧此失彼,在燕京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楊可世給出對策,宋軍屯於白溝,伺機而動,等到李虎在燕雲戰場上陷入困境,向大宋求援之際,再出兵北上,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可拿下幽燕。

皇帝看完這封信,對童貫和劉延慶大為憤怒,對楊可世等西北悍將褒讚不已。關鍵時刻,還得靠這些西北將門力挽狂瀾。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