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三章 威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三章 威脅

折可求到了,他向李虎詳細講述了鄆王、西北軍和虎烈府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此刻,一是要留下鄆王,二是要威脅汴京,迫使汴京不敢從西北調兵。

李虎把譚稹的信拿了出來,“河北、山東的暴亂越來越大,而暴亂越大,持續的時間越久,後果越是嚴重。”李虎嘆了口氣,想到老爹故事裡的靖康之難,心頭一陣顫慄,“如果金軍南下,河北、山東無力抵禦,女真人飲馬黃河,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將死於戰亂,我們都將成為千古罪人。”

折可求驚訝地望著李虎,不知道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真心話還是別有所圖?

“使相,百姓是無辜的。”折可求苦笑道,“江南平叛,百萬百姓拋石荒野,他們有什麼罪?平叛其實就是屠殺,而屠殺的物件就是百姓,屠殺百姓難道就不是千古罪人?使相,你必須清楚一件事,百姓為什麼造反?你也是造反起家的,你也知道百姓造反的原因,所以平叛解決不了問題,你殺了這一股,馬上又會冒出另一股,殺不勝殺。老百姓需要什麼?不過是一口飯吃,一件衣服而已,但現在朝廷逼得百姓沒活路了,造反了,屠殺能解決什麼問題?”

李虎望著折可求,不說話。

“平叛的唯一辦法不是屠殺,而是修改國策,讓百姓能夠活下去。”折可求有些激動了,“但現在朝政把持在哪些人手裡?內侍、貪官,把持在這些奸佞手裡,大宋根本沒有希望。我們只有把這些人趕出朝堂,國策才有可能修改,國策修改了,與民生息,百姓才有活下去的希望,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他們還造什麼反?”

李虎猶豫良久,問道:“時間來得及嗎?叛亂的規模如果越來越大,後果不堪設想。”

“使相知道汴京為什麼招撫宋江,而斬殺方臘嗎?”折可求問道。

這件事李虎還真的不清楚。按道理汴京可以原諒宋江,為什麼不能招撫方臘?

“方臘稱王稱帝,他的目的是要推翻大宋,取而代之,而宋江不過是替天行道,不過是剷除奸佞,要求均貧富而已,這兩者造反有本質性區別。”折可求說道,“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聽說河北、山東的造反者有稱王稱帝的,所以朝廷的平叛還是以招撫為主,給官做,給飯吃。相信要不了多久,叛亂就會漸漸平息。”

折可求很自信,但李虎和他的看法卻截然相反。宇文虛中在書信中也一再提醒李虎,此次叛亂,極有可能演變為王朝更替。現在的大宋,和歷史上每個王朝的敗亡非常相似,內憂外患一起爆發,大宋若想力挽狂瀾,首先就要從根子上進行改革,但當今的皇帝和他所信任的大臣不可能損失自己的利益來拯救國祚,所以必須做好王朝更替的準備,必須把鄆王留在西北,必須確保西北的穩定,否則將來必定束手無策,兵敗如山倒。

李虎的心裡有個悲慘的故事,眼前的時局又危機重重,而李綱、宇文虛中、折彥直這些人高瞻遠矚,對未來局勢的推演正好和他心裡的故事不謀而合,這讓李虎膽怯,恐懼,不得不想方設法來解決危機,以阻止那個可怕的故事變成現實。

他非常想派兵南下平叛,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但折彥直和折可求不同意,宇文虛中和李綱也不同意,他們不但想利用這個危機來攫取權柄,甚至想利用鄆王來奪取皇統。這太可怕了,如果說汴京的皇帝和蔡京、童貫等近侍大臣一手把大宋推到了深淵的邊緣,那麼鄆王和折彥直、宇文虛中等人卻正在把大宋推進深淵。名義上是國策之爭,其實就是權柄之爭,而權柄之爭的華麗外衣就是皇統之爭。皇統決定了,權柄也就拿到手了,其後國策也就可以改變了,但問題是,汴京會束手就縛?將來鄆王登基了,國策又怎麼改?是有利於官僚還是有利於百姓?

在這場鬥爭中,李虎這個藩鎮,這個帶著遼東漢人迴歸大宋的漢王,突然間被汴京和西北這兩股勢力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未來一段時間虎烈府的決策將直接影響大宋形勢的發展,李虎要麼成為千古罪人,要麼留芳千古,他必須做出選擇,但現在他有選擇權嗎?

李虎沒有選擇,他只能接受折彥直和宇文虛中的建議,留下鄆王,威脅汴京。

李綱親自起早書信,這封信很長,從過去到將來,每一步每一種可能都寫了出來,經過分析和判斷,最後總結為一句話,在叛亂沒有平定之前,汴京不可能更改皇統,鄆王如若回京,必有性命之憂。

此次西征,鄆王和西北將門、虎烈府的兩股武力結合到一起,嚴重威脅到汴京文官利益,所以皇帝更改皇統的阻力無限增大。皇統更改的阻力越大,文官和武將的利益衝突越大,文官們為此肯定要打擊武將勢力,而暗殺鄆王顯然是最致命的一招。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犧牲一個宗室王的性命算什麼?再說這種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司空見慣。鄆王只要踏足汴京,必死無疑。

為了確保鄆王留下,李綱在書信中也做出了威脅。如果鄆王一定要回京,虎烈府和西北將門將在邊疆遙相呼應,雖然西北將門可能迫於汴京的鎮制不敢公開威脅汴京,但虎烈府可以,李虎可以公開威脅汴京廢黜太子,甚至以武力威脅汴京馬上更改皇統,如此一來,鄆王想不死都難。

折可求帶著這份書信急赴大同,他將會合黃涉,一起南下說服鄆王留在西北。

折可求剛剛離開,馬擴從燕京十萬火急送來訊息,汴京下旨,命令譚稹、王安中砍了張覺的腦袋,以平息金人的憤怒。另外,他從郭藥師那裡聽到傳聞,宗望蓄意離間虎烈府和汴京,金人有可能圖謀燕雲,南下寇掠。

宋金和好後,汴京大喜,加王安中、譚稹為檢校少傅,郭藥師為太尉,張覺的一顆腦袋給很多人帶來了實惠。

李虎勃然大怒,馬上急奏汴京,怒斥汴京背信棄義,如此薄情寡義,怎麼可能獲得燕雲的人心,又如何確保北疆的安全?燕雲不穩,河北山東又叛亂迭起,大宋危在旦夕,虎烈府有保家衛國之責,願意南下平叛。今我十萬大軍正在火速南下蔚州、應州一線,只待朝廷下令,即刻取道紫金關、倒馬關進入河北作戰。

這份奏章到了汴京,汴京勢必恐慌,這哪是平叛,根本就是南下為禍嘛。

李虎親自和西夏使者李仁禮談判。

你西夏三次攻擊我大同,一度讓我虎烈府深陷危機,所有前套之地我不會還給你,就算你三次攻我大同的補償。西夏若想獲得牢固聯盟,聯姻遠遠不夠,你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雖然我沒有實力擊敗你們,但你們也沒有實力擊敗我,你我相爭,只能便宜了別人,不是大宋得利,就是金人獲益,所以是和是戰,全在你們一念之間。從西夏長遠利益來看,你我建立牢固聯盟對雙方都有好處,反之,一損俱損。

李仁禮得到李虎的承諾,非常滿意,急忙返回興慶府。

大宋宣和六年(公元114年),正月。

除夕之夜,李虎是在寧武關度過的,此時兒子已經一歲,但見面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想起來不免有些傷感。

正月初四,李虎冒著風雪匆匆趕到太原。

折彥直已經到了,他和西北大將楊可世、種師中、王稟、折可存、姚平仲等人到城外迎接。黃涉、宇文虛中、折可求自然也在歡迎之列。張孝純做為東道主,帶著各司長官僚屬理所當然地站在最前面。

李虎這次帶了不少人,隨其同來的有虎烈軍的兩大副統帥董小丑、羅青漢,有虎烈府中樞李綱、胡塗和馬亮,有虎烈軍悍將張關羽、李錦、高寶龍和吳雄,方進、王大忠和謝一刀帶著五百重灌虎衛緊隨其後。

眾人一一寒暄。在西北這幾年,彼此都聽過對方大名,神交已久,笑談之間,很快便熟悉了。

羅青漢和楊可世脾氣相似,三言兩語就覺得很投機。董小丑卻和種師中言談甚歡。王稟和張關羽都留著一把大鬍子,很自然走到一起愉快交談。折可存、姚平仲年紀較輕,和李錦、高寶龍、吳雄、方進等人聚在一起,歡聲笑語。

李綱、胡塗等人則和河東路的諸司長官把臂言歡。河東路和雲中路來往密切,這幫人早成了朋友,臺上臺下都有來往,各取所需嘛。

李虎在折彥直、張孝純和李宗振的陪同下,換馬乘車,緩緩進城。

“汴京可有訊息?”李虎不待折彥直等人坐下,馬上問道。

“官家催了幾次,但經鄆王反覆哀求,官家似乎心有所動,不再催逼,也沒有撤消西北大元帥府。”李宗振坐到李虎身邊,低聲問道,“使相可曾書奏汴京?”

李虎點點頭,把奏章內容大概說了一下。

李宗振和折彥直、張孝純交換了一下眼色,看得出來三個人都松了一口氣。有了這封奏章,汴京短時間內也顧不上鄆王了。

“若想留下鄆王,我們還需要想出更妥當的辦法。”李虎說道,“鄆王本人對此是否堅決?”

“關鍵就在鄆王本人。”折彥直嘆道,“但鄆王患得患失,瞻前顧後,時間一長,恐怕抵擋不住來自汴京的重壓。”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