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二章 漫長之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二章 漫長之路

八月,折彥直趕赴大同。

從進入寧武關開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種緊張的戰爭氣氛。

虎烈府通報各州縣百姓,近期大漠諸蕃有可能南下寇掠,女真人也有可能二次攻擊大同,西夏人在黃河一線虎視眈眈,隨手準備乘火打劫,代北的形勢非常危急,為此,李虎和府司懇請雲中百姓,眾志成城,上下齊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自己的家園。

軍隊從初春開始大練兵,每個月都在大同和金河山一帶進行一次實戰演練,這種大規模的練兵加劇了代北的緊張氣氛,也鼓起了代北人戍守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百姓們在農耕畜牧之餘,積極響應府司的號召,修路築城,採礦運糧,不管男女老少都自覺自願地無償奉獻自己的勞動和血汗。代北的作坊和作坊裡的工匠、僱工們延長了勞動時間,竭盡全力趕製武器,煉製藥材,縫製衣物……為了生存,他們願意付出所有的力量。代北的商賈們在府司和都商稅院的組織下,紛紛南下到京畿、江淮、荊襄和四川一帶進行商貿回易,爭取在最快時間內建立多條安全的回易通道,為代北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

代北的官員們深入到田間地頭,安撫和督導百姓們為保護家園而戰。各級學堂學府裡的教授、助教教育自己的學生們,代北大小廟宇的僧道告訴虔誠的信徒們,為了保護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要勇敢的戰鬥,要和敵人血戰到底。

這種同仇敵愾誓死血戰的氣氛早在六月李虎迎娶西夏公主,宋金夏三國重臣到大同恭賀的時候,他們就親身感受到了,並且親眼目睹了代北人為保護家園而無私無償、無怨無悔地做著一切,他們已經做好了為保護代北而獻身的準備,他們願意和代北共存亡。

大宋人因此而擔心,擔心李虎南下,所以折彥直很自然地估猜李虎可能要南下發展;女真人因此而變得更加謹慎,如果二次攻打大同再次鎩羽而歸,那對金國是個嚴重打擊,所以宗翰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絕不會攻打大同;西夏人因此而畏懼,李虎摩拳擦掌,自身實力不斷增強,他肯定要主動攻擊,而他不可能主動攻擊大宋和金國,他要打就要打最弱的對手,而西夏顯然是最好的目標,所以察哥以攻代守的策略是正確的,但西夏若想實現以攻代守,必須結盟大宋和金國,否則西夏人的日子就難過了。

折彥直一路思索,在走過金沙灘,站在河邊沙灘上,緬懷那些曾經戰死此處的大宋將士們的時候,他忽然明白了李虎的心思。李虎在代北大張旗鼓地進行戰爭準備,正是要破壞宋金夏三國聯盟,扭轉虎烈府的不利處境。

李虎在西征半途而廢,西夏遭受重創而大宋叛亂迭起的情況下,其主要對手就是金國,但西夏和大宋深切感受到李虎的威脅,為了削弱和遏制李虎,他們必然要聯合金人打李虎。雖然目前大宋和西夏都不會和金國發生衝突,但這種衝突是存在的,遲早都要爆發,為此他們和金國結盟,利用金國打李虎,讓金國和李虎兩敗俱傷,這對他們非常有利。

金國的確要打李虎,再加上黃龍府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西帳的宗翰即使不想打,黃龍府也會逼著他打。李虎大張旗鼓地進行備戰,等於告訴金國,你要來打,我們就是兩敗俱傷,你是否願意承擔這個損失?是否願意跳進大宋和西夏的陷阱?

宗翰當然不願意,黃龍府權衡利弊後也不會眼睜睜地跳進陷阱。金國不打,宋金夏三國結盟打李虎的計策遂告失敗,代北戰場隨即陷入對峙,這正是李虎所需要的,雖然李虎沒有從被動轉為主動,但整個戰局開始對他有利,接下來他能否由被動轉為主動,就要看天下大勢的發展。

從這一點考慮,李虎目前不具備南下的條件,他如果南下,大同就空虛,金夏兩國可以聯手攻擊代北,李虎隨即顧此失彼。現在李虎處在代北各方對峙僵持的中心,他一動,對峙僵持之局隨即發生變化,形勢就對李虎不利了。

那麼,李虎對未來的預期是什麼?他打算如何徹底扭轉不利局面?

折彥直見到李虎之後,很坦率,把汴京要聯合金人攻殺李虎的事詳細告之,把太原的擔心一一說明,最後他直接問李虎,“你是不是打算南下?”

李虎矢口否認,“我曾對鄆王有過承諾,我絕不南下,我虎烈軍絕不會越過邊境進入兩河之地,更不會踏足中原。”

折彥直望著李虎,心臟砰砰亂跳。他和李虎接觸很長時間了,對李虎的個性也有所瞭解,如果李虎用各種理由來解釋,他倒願意相信,但今天李虎一句話就否決了,這說明李虎的確有南下的意思,而且懶得掩飾了。你願意信就信,不願意信就拉倒。

李虎也瞪著眼睛望著折彥直,眼神凌厲,絲毫不掩飾他內心裡的憤怒。

他的確憤怒,對汴京非常失望,對太原也同樣失望,但這個世上若想活得更好,活得有尊嚴,對個人來說需要優秀的品質和堅韌的性格,對虎烈府來說,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你就是被一群狼群蹂躪的物件,你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西征奪取賀蘭山,曾是李虎衝出包圍的一個辦法,但現在看來,這個策略是失敗的,李虎錯誤地估計了契丹人的力量,一個立國兩百餘年的王朝竟然在瞬間丟失了江山社稷,一個曾以萬里大漠做為堅實後方的王朝竟然在草原上沒有立錐之地,這是李虎事前根本沒有想到的事。契丹人無法重建大遼,無法牽制金國,對女真人形成實質性的威脅,那麼李虎也就沒有辦法集中力量打西夏。

同樣,李虎也錯誤估計了大宋的實力。老爹的故事畢竟是故事,李虎不願相信,也不可能相信,但隨著李虎陷入汴京的皇統之爭,隨著大宋北伐軍在幽燕兩戰兩敗,隨著河北山東爆發大叛亂,他不得不相信大宋的確是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大宋已經腐爛透頂,即使李虎幫助鄆王奪取了皇位,贏得了皇統之爭,也無法治癒大宋的腐爛。西北人深陷“山中”,雲山霧繞,看不清,盲目樂觀,盲目自信。

在李虎看來,皇統解決不了大宋的問題,鄆王也無法推翻大宋賴以立國的根基,將來鄆王也不可能修改大宋的國策,就如神宗皇帝一樣,雖然他雄心勃勃,要變法,要富國強民,但最終他還是無法抵擋朝野上下的猛烈“攻擊”,不得不放棄變法,重新走上老路。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的變法為什麼失敗?這種變法最終會不會富國強民?司馬光和舊黨的反對是不是純粹因為權益之爭?顯然事實不是這樣,元佑黨人不是利益之徒,他們反對變法不是純粹因為權力和利益受損,而是對變法的預期非常悲觀,認為變法無法改變現狀,只會把大宋推向另一個極端。從蔡京推行新政二十年來看,新政的確沒有富國強民,相反,新政嚴重傷害了百姓,沒有富國也就算了,傷害百姓的後果卻太可怕了,暴亂是一種必然。

蔡京的新政不同於王安石的新政,新政蛻變了,但任何變法都需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而做出國策上的修正,及時做出變化,蔡京新政蛻變就是根據形勢發展而變化的結果,不能簡單地因為新政蛻變就否定蔡京的新政,這對蔡京而言不公平。如果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堅持變法,堅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王安石的新政難道就一成不變?這是不可能的,政策肯定要依據形勢不斷做出變化,所以誰敢說王安石的變法最終不會傷害百姓?最終不會像蔡京一樣走上既傷民又禍國的不歸路?

李虎自從知道自己的身世後,閱讀了大量這方面的文章。大宋自元佑黨人案就禁止老元佑黨人的學術和文章,但大遼因為對大宋變法非常關注,幾十年來收集了大量新黨舊黨的文卷,其中很多漢人文士長期研究大宋的變法內容,試圖從中找到有助於大遼的東西。李虎把燕京一掃而空,這些文卷最後都搬到了大同,李虎因此有幸從新黨、舊黨,從大遼這個第三者的角度,詳細瞭解了大宋的變法和因為變法而產生的激烈黨政。

李綱和宇文虛中的到來,給了李虎進一步瞭解大宋和解讀變法的機會。隨著對大宋的瞭解越來越深入,對變法和黨政的瞭解越來越詳細,李虎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同意李綱和宇文虛中堅持變法的觀點,但為了變法打擊對手,不但把對手趕出朝堂,還禁止對手的文章學術,從肉體和思想上徹底扼殺對手,這顯然是錯誤的,這必然會導致新政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他認為不但要推翻元佑黨人案,讓元佑黨人進入朝堂,還要在變法中融合兩派之長,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國策,既富國又強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若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改變大宋立國之根基,而要改變立國之根基,首先就要改變大宋的權力分配結構,讓武將進入朝堂,削弱和遏制文官的權勢,只要這樣才有可能徹底改變大宋的立國基礎,但要做到這一步,僅僅更換皇統遠遠不夠,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推翻大宋的趙氏王朝,不過這辦法太粗暴,太血腥,有可能讓中國崩潰陷入,陷入長年的混戰。這個教訓歷史上太多,如漢之後有三國,晉之後有五胡南北朝,唐之後有五代十國,所以這辦法不能用,只能用另一種辦法,挾天子而治天下。這在歷史也很多,遠古有伊尹、周公,漢有霍光,到了魏晉南北朝,權臣輔佐幼主演變為權臣奪取國祚,所以此後挾天子治天下者基本上都變成挾天子而奪國祚了。

李虎決定走這一條路,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但從歷史上來看,也是一條成功的路,只要自己的命夠長,運氣夠好,中國遲早都是李家的天下,自己也將建立一個李氏王國。這條路既能造福百姓,又能穩定中國,同時還能立國開疆建下萬世功業,何樂而不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