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回到三國打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16章匈奴為惡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16章匈奴為惡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老劉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揚州境內瘟疫流行的九江、廬江兩郡。同時派人前往徐州、豫州兩地的疫區,將如何治療疫病的藥方帶了過去,從而使得一個多月之後,這些地方的瘟疫基本得到了控制。染病的百姓也因為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而大都保住了**命。

幾地的百姓都知道這次救了他們的,乃是耽羅王和他的夫人。因此百姓交口稱讚老劉的善舉。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百姓家中甚至都供奉了老劉的牌位,每日為他燒香,以感激老劉為百姓所做的一切。

在九江郡治所**陵城為百姓治病的時候,老劉無意中在這裡遇到了一位來自豫州南陽的郎中。這位郎中當時並不是很有名,但是老劉在得知了他的名字之後,還是大喜過望,馬上將其奉為上賓。

這位郎中姓張名機,字仲景。儘管此時的他不過是一名普通的郎中,但是老劉可知道,此人便是後來寫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因而被後人奉為“醫聖”的張機張仲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人一番細談之下,老劉才知道了張仲景的身世和背景,以及他的醫術學自何人。

張仲景出生於豫州南陽郡涅陽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家中藏書極多,使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同時也對醫學萌發了極大的興趣,這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社會,政治黑暗,朝政**。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官府衙門根本不想辦法解救百姓,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十歲左右時,就拜張氏宗族中的一位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南陽當地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鑽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都能痊癒,因而深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採藥、回家炮製,從不怕苦怕累。

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顒對他頗為瞭解,曾對張仲景道:“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顒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當地一個有名氣的郎中,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醫術逐漸超過了他的老師張伯祖。當時的人稱讚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他曾經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前人所著的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中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不過此時的張仲景尚未落筆著書,而是繼續在南陽周圍行醫,為百姓治病。此次的瘟疫流行,張氏宗族同樣未能幸免,染病而亡者多達二百餘人。而張仲景也一直認為這次的瘟疫便是傷寒作祟,因此不停的用各種方法來救治病人,儘管憑藉自己高超的醫術,他也救活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病人,但是卻還是未能找出瘟疫的真正元兇,因此他才會四處行走,去與各地的名醫交流,希望能查明這次的瘟疫到底是何病症,以便能夠對症下藥,救助那些遭受瘟疫之苦的百姓。

結果就在這個時候,耽羅王與他的王妃帶領一些郎中來到了**陵城。並且採取了不少舉措來控制瘟疫的繼續蔓延。同時還開出了專門治療瘟疫的湯藥。而且沒有幾天,城中病人的病情便得到了有效控制,不少人被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回來。看到耽羅王王妃開出的藥方,果然是專門用來治療這次的瘟疫之症,這令張仲景大為歎服,因此便專程前去拜會耽羅王和耽羅王妃,請他們為其答疑解惑。

張仲景的到來,使得老劉同樣興奮異常。這些年大漢天災不斷,儘管這次爆發的瘟疫不是傷寒,但是誰知道什麼時候便會出現傷寒的大流行。所以老劉是真的希望張仲景能儘快把傷寒病研究透徹,從而造福百姓,使得百姓能夠免受傷寒疾病的困擾。

為了能讓芷清與張仲景兩人交流一下醫術,因此老劉把芷清也叫上了。畢竟現在大家都知道這次治療瘟疫的藥方是芷清所開。而張仲景的有些問題只能由她來解答,畢竟老劉的醫學知識比起這兩位高人來,相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點了。

三人一聊之下,張仲景發現耽羅王妃果然醫術高超,尤其是對於疾病的成因和一些人體的構造更是比自己清楚多了。只是當談起如何確診這次的瘟疫時,芷清當然不會埋沒老劉的功勞,便把實情告訴了張仲景。

得知找到病因的竟然是耽羅王,令張仲景也是大為驚奇。於是便向老劉打聽起了他是如何斷定這種瘟疫不是傷寒,而是出血熱的。

其實老劉之所以後來敢斷定這次的瘟疫是流行**出血熱,除了病人的症狀與自己所知道的出血熱很像之外,便是最近他也一直在回憶有關漢末瘟疫流行之事。後來隱隱約約想起自己曾經看過一篇關於研討漢末瘟疫的文章,作者提出了一個不同於以往那些關於漢末所爆發的便是傷寒病的說法,而是認為其中的幾次瘟疫都是由老鼠或動物帶來的出血熱,至於這些病菌的來源,則是匈奴人所為。

還在西漢時期,當漢武帝對匈奴人發動軍事進攻時,“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詛漢軍”。結果,漢軍觸及、食用或飲用過被匈奴人設定牛羊屍體的水源後,就發生了瘟疫,使得軍隊喪失戰鬥力。甚至有人分析,當時著名的軍事統帥霍去病,在遠征匈奴大獲全勝後,年僅二十四歲就病死了,其原因恐怕就是因為他的軍隊曾食用過匈奴人遺留的牛羊。匈奴人的這種手段,稱得上人類歷史記載最早的“生化武器”。後來,一些遊牧部落便模仿匈奴人的手段與漢王朝對抗。據《資治通鑑》記載,東漢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當皇甫規討伐羌人時,就曾出現“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的現象。

由於對來源不明的疫病認識不清,當匈奴人“製造”的瘟疫席捲而來時,漢人便根據其症狀而通稱其為“傷寒”。其主要症狀有:因發高熱而苦寒、患者體有斑瘀,死亡率很高。最致命的是,這種疫病在中原地區落地生根後,就開始潛伏下來,一旦外界環境成熟,就會大規模發作。果然到東漢末年,由於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社會動盪不安,瘟疫也多次發作。僅在靈帝時代,就曾公元171年、17年、179年、18年、185年五次爆發流行。

正是因為想到了這個原因,老劉才在見到染病的病人之後,斷定這次的瘟疫便是流行**出血熱。而自己又知道兩味對於治療出血熱有特效的中藥,再加上有芷清等人的幫助,才會順利的配製出治療出血熱的湯藥,使得這次的瘟疫得以被完全控制。

現在聽到張仲景問自己,老劉當然不能明說,於是便把這種可能作為自己的懷疑告訴了張仲景和芷清兩人。兩人當然也知道這些年來爆發的這幾次瘟疫。如今聽了老劉的這個解釋,果然合情合理,尤其是張仲景更是幾乎每次都參與救治病人,知道病人的情況,不由得對老劉的說法十分信服。

儘管張仲景不適合做官,但是老劉既然遇上了,當然不能放他走。所以老劉便請張仲景跟著自己前往各地的疫區去救治染病的百姓,同時也好交流醫術。

張仲景發現儘管耽羅王似乎對於診脈等中醫常見的方法不甚了解,可是他卻可以清楚的知道人的身體結構,並且能夠說出好多病症的成因和治療方法。而耽羅王妃也言明自己的好多知識便是得自耽羅王。便是自己最擅長診治的傷寒病,耽羅王同樣可以說出兩個藥方來,而且從藥**來分析,治療效果肯定還在自己之上。這也令張仲景更加的佩服耽羅王,決心跟在他的身邊。一邊救治疫區的病人,一邊虛心向耽羅王求教,從而使自己的醫術能夠得以進一步提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