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夏風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1章 索討叛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1章 索討叛將

宋朝的麟州和府州地處黃河西岸,山川曲折環繞五六百裡,原本是宋朝蕃、

漢民眾種植莊稼的地方。自西夏多次出兵殺掠,居民大都逃往外地,只有三千多戶散居在黃河東岸,為范仲淹招還。堡寨多數被毀,剩下的堡寨,只有少數有宋

軍駐守,有道路通往麟州和府州。

李元昊得知情況,派遣夏軍越過宋夏邊界,直逼屈野水東岸,佔領宋朝的廣大土地。

宋朝麟州指揮使魏智見夏軍越來越猖獗,無視宋軍的存在,就引兵驅趕。夏軍人數少,見宋軍來了,只得撤退。

李元昊得報,立即派房當皆雄率五千軍兵,屯於屈野水西岸夏境內,以為支援。夏軍再次越界,侵佔宋朝的土地。

魏智領軍阻攔。夏軍遂向宋軍進攻,宋軍迎戰。房當皆雄得到快馬的報告,遂即率軍馳往,將宋軍包圍。宋軍見夏軍大隊人馬來到,嚇得紛紛逃跑。魏智無法組織迎戰,率少數軍兵奮戰,因寡不敵眾,被生擒。

逃回麟州的士兵向知州稟報,知州張繼勳立即帶領大軍來救。

房當皆雄遠遠地望見宋軍來了,急命撤軍。夏軍押著戰俘回師。有的戰俘見宋軍來救,故意拖延不走。

房當皆雄立即下令:“眾軍聽令:將魏智綁在馬背上,其他戰俘全部處死。”

戰俘一聽,撒腿往前跑,以免被殺。夏軍得到命令,不管拖延的和不拖延的,一律刀砍槍刺,將宋軍戰俘全部殺光。夏軍押著魏智,快馬加鞭退回夏界。

宋夏簽訂和約以後,西夏境內的蕃、漢部族多有逃往宋境的。按照和約的規定,所在兩邊投奔的蕃、漢人戶,兩不相還。

李元昊見逃往宋境的民眾多於逃往夏境的,他不甘心這種局面,想索回逃戶。派楊守素到保安軍,索還內附宋朝的軍民。

延州府得到保安軍的呈文,立即向朝廷上表。宋仁宗下詔保安軍陪同夏使到延州府,以簽訂和約的誓表宣諭。

楊守素來到延州府,延州府接待官員拿出誓表向他宣讀。

楊守素自知理虧,不再索要內附的人戶,提出:“黃族軍主黃移都等四十九人投向朝廷,他們應當歸還西夏。”

接待官員道:“容調查清楚,再回覆。”

延州府立即調查黃移都內附事件。黃移都知道被索回西夏定被誅殺,對延州官員道:“我族寧願死在漢界,也不願回西夏。”命令全族拿起刀槍,隨時迎擊夏軍的報復。

延州官員見黃移都等族不願回去,就想出一個推諉的妙計。於是對楊守素道:“移都等來投,在朝廷未降和約之前,恐不宜遣還,這有違誓言。”

楊守素沒辦法,只得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楊守素向李元昊稟報了出使延州的情況。

李元昊一聽就來氣了,“大宋朝怎麼顛倒黑白,黃移都明明是和約訂立之後逃到宋界的,怎麼變成了和約之前的事了呢?!”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楊守素回道:“陛下,宋朝能顛倒黑白,我大夏也能黑白顛倒。”

“好,就按你的計策辦。”李元昊道:“你準備好,就去汴梁,不去延州府了,跟他們說不出個理來。”

楊守素帶著上表和地圖去了汴京,在朝堂獻上西夏的臥貴龐、吳移、已布等城寨九處,然後啟奏:“微臣啟奏陛下,我主為表忠於朝廷,特獻西夏城寨九處。並啟稟陛下,請遣返越界到朝廷地界的蕃族四百餘戶。”

賈昌朝出班奏道:“據臣所知,西夏所獻九城寨,乃我朝之地,是以西夏語

呼其名,以亂我視聽。夏使所言越界蕃族四百戶,也是原在我界內不當遣還的部族。”

宋仁宗問楊守素:“夏使,可聽見宰輔之言?”

“臣聽到了。”楊守素明知自己的移花接木之計被識破,也無話可說。

宋仁宗道:“趁夏使在朝,朕令增設誓條:自今日始,再有過界者,雖是原來的邊戶,也不得容納,其緣邊封界,只以和約所載為定。”

楊守素帶著使團一干人等曉行夜宿,冒雪迎風,不辭辛苦地行進在回去途的路上。一個多月後,冬去春來,回到興慶府。

楊守素顧不得回家換裝,立即進宮向李元昊稟報出使京城之行的情況。

李元昊聽完道:“朝廷也大有人在,不可輕視。朕記得父皇在世時,因災向朝廷要糧,不知是哪個臣子出的主意,不說不給,卻讓父皇派人去東京汴梁取糧。其路途遙遠,人員車馬費用太大,還不如不要了。”

“臣也記得這件事。”楊守素又奏:“宋仁宗下詔增設誓約條款,下詔之日起,再有過界者,不得容納,邊界線以誓約中所確定為準。”

李元昊點點頭,“朕知道了,今後你要多主意邊界的情況,不要讓朝廷鑽了空子。”

楊守素躬身:“臣領旨。”

李元昊看看楊守素:“愛卿風餐露宿,飽經風雪,風塵未洗就來稟報,精神可嘉。請回府吧,好生休息。”

楊守素再次躬身施禮:“臣謝陛下厚愛,這是臣的職責。”

君臣二人正說話間,侍臣急急忙忙進殿,稟奏:“報陛下,靜塞軍司緊急上表,並言:‘蕃官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為環慶經略司招誘,已於前日越境內降宋朝’。”

李元昊和楊守素一聽,立即火冒三丈,不等李元昊發話,楊守素道:“宋朝邊將不遵守誓約和宋仁宗的詔旨,又誘我邊將叛逃,臣立即啟程進京,誓將叛逃者討迴歸案。”

李元昊道:“愛卿剛剛回來,風塵僕僕,車殆馬乏,先回府休息幾日不遲。事有事在,大宋朝抵賴不了。”

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五月,京師汴梁地區暴雨如注,京畿路很多地方受了水災。洪水剛剛退去,又發生地震,百姓房屋倒塌無數。

朝廷之上,君臣正在議事。

賈昌朝啟奏:“大宋自先皇立國,每以恤民為要務,累朝相承。凡無名苛捐雜稅,常加革除。一遇洪旱地震等災害,均減免稅賦。臣啟皇上,京畿路諸府縣先遭水災後遇地震,當除本年的稅賦。”

宋仁宗道:“准奏,詔開封府,免今年稅賦;核准受災情況,重災者由府庫支取錢糧救濟。”

樞密副使龐籍啟奏:“自陝西、河東用兵以來,稅賦增加,民不堪受。臣自陝西歸朝,深感民之困

苦。臣啟皇上,減陝西與河東民賦,以養於民。”

宋仁宗想想,下旨:“今西夏歸順,戰事多減。令陝西、河東諸路轉運使,罷除用兵所加賦稅。今後不得復加。”

樞密直學士文彥博啟奏:“陝西、河東諸路招討使原為征討西夏所設,今西

夏歸附朝廷,其職已不適時宜。臣啟皇上罷除。”

龐籍奏道:“臣附議。”

宋仁宗看看二人,下旨:“準,罷除陝西、河東諸路招討使,其職官員等朝廷議定後再行調遣。”

通事太監進殿:“啟稟陛下,西夏使臣楊守素覲見。”

宋仁宗感到有些意外,對群臣道:“夏使離去剛過三月,怎麼又來了?”

文彥博回奏:“以臣揣度,夏使復來,當為歸附邊民之事。”

宋仁宗點頭,抬抬手,“宣。”

楊守素進殿,三呼萬歲,朝儀已畢,退到西廊站定。

宋仁宗對他道:“貴使前腳離朝,後腳進殿,可謂腳步迅捷。”

楊守素走到殿前,躬身回奏:“非是臣腳步迅捷,從西夏到京師,往來三月有餘,如無要事,不敢枉登天闕。”

宋仁宗問:“有何要事?”

楊守素奏道:“前次微臣來朝商議兩邊歸附邊民之事,陛下曾下旨:‘增設誓條,再有過界者,雖是原來的邊戶,也不得容納。’新誓議文字業已送達西夏,臣想邊緣官府大吏也收到了。臣回道西夏,即得報蕃官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為環慶經略司招誘歸降朝廷。臣特奉我主之命,前來索討歸附朝廷的浪瞎等人。”

宋仁宗一聽,心中疑惑,道:“朕尚未得到呈報。”

這時,文彥博再出班啟奏:“臣啟陛下,臣已有本奏浪瞎歸附朝廷,沒等上本,皇上即宣夏使覲見,本奏只在臣手中。”

宋仁宗道:“呈上來。”

太監走下高臺,來到文彥博面前,將奏本取走,回來放在龍案上。

宋仁宗開啟奏本御覽,看完對楊守素道:“各地發生事件,需逐級上報,時間緩慢了些。現在,朕知道了。”

楊守素心裡言:大宋朝有什麼大事,都是十萬火急快報飛送朝廷。我都來回走三個多月了,朝廷才上報皇上。不管怎麼說,皇上知道了,看他如何處理。

於是,楊守素又啟奏:“臣啟皇上,按照誓約遣返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

宋仁宗心裡本不願意遣返,但金口玉言說出去了,又在和議文字中增加誓約,不能違反,只得忍痛割愛。於是對楊守素道:“按誓約規定,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遣返西夏。”

楊守素立即跪倒磕頭,“謝陛下隆恩,天朝果有信譽。”

宋朝將浪瞎等人都夾上枷鎖,派大軍押送。

楊守素等使團人員緊緊跟隨,監督遣返,並派人火速回去稟報。宋軍將遣返人員押送到宥州,交割給楊守素。李元昊已派使臣在宥州等待。楊守素見詔書,命夏軍將浪瞎等人關押。第二天,將浪瞎等七百六十二人全部處死,梟首懸於邊界之上。

此事震動宋夏,宋朝痛惜,西夏顫慄。有意叛夏投宋的人大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