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夏風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2章 題記岳陽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2章 題記岳陽樓

受好水川兵敗的牽連,涇州知州滕宗諒也被降職處分。

滕宗諒,字子京,河南人。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兩人相善。他曾設酒宴犒勞出征將士,在佛寺祭奠陣亡者,厚撫其家眷子女。

御史梁堅以此彈劾滕宗諒,浪費公錢十六萬貫。朝廷派人前去調查。當官員來到後,滕宗諒依照過去的典故,依然犒賞所屬諸羌。為了不牽連其他人,將相

關人員名單銷燬。

范仲淹鼎力相救,朝廷只給滕宗諒降了一級。但是,御史中丞王拱辰數次論奏他的過錯,揪住不放。宋仁宗只得將他降職到嶽州當知州了。

滕宗諒來到岳陽,雖滿懷鬱憤,卻勵精圖治,遷建文廟,維修南湖紫荊堤。當他看見頹敗的岳陽樓時,傷懷不已。

岳陽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原為吳國魯肅修建的訓練水師的閱兵臺。唐代時,中書令張說被貶官在嶽陽時,在此地築樓,命名為岳陽樓。騷人墨客,登臨詠懷,留下膾炙人口的詩賦。

杜甫有《登岳陽樓》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李白有《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孟浩然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白居易有《題岳陽樓》詩:

嶽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欄。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劉長卿有《岳陽樓》詩:

行盡清溪日已蹉,雲容山影兩嵯峨。 樓前歸客怨秋夢,湖上美人疑夜歌。 獨坐高高風勢急,平湖渺渺月明多。終期一艇載樵去,來往片帆愁白波。

李商隱有《岳陽樓》詩:

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可憐萬里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

崔珏有《岳陽樓晚望》詩:

乾坤千里水雲間,釣艇如萍去復還。樓上北風斜卷席,湖中西日倒銜山。懷沙有恨騷人往,鼓瑟無聲帝子閒。何事黃昏尚凝睇,數行煙樹接荊蠻。

滕宗諒想到自己的遭遇,十分傷感,遂下令修復岳陽樓。增其舊制,刻歷代名人詩賦於其上,並於樓北建燕公樓,專門祭祀張說。並築堰虹堤,以防止洪水衝擊岳陽樓。

當下屬向他稟報:“大人,岳陽樓全部竣工。”

滕宗諒欣喜地道:“岳陽樓建成,

待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聲而已。”

岳陽樓聳立在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龍盤之勢,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

滕宗諒站在樓上,舉目眺望,壯美勝景盡收眼底。再吟誦前人的詩作,慨然淚下,即情添詞《臨江仙》一闕:

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悽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然而,其情未盡,猶覺不足。滕宗諒望著湖光山色,對身邊屬下道:“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雄才巨卿者不為著。”

於是,請名家作《洞庭晚秋圖》,親書《求記書》,一併寄給好友范仲淹。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都遭到貶逐。

范仲淹被貶到鄧州。他看完好友的書信,知其用意,再觀《洞庭晚秋圖》,彷彿自己站在岳陽樓上,眺望遠山近水。樓閣高聳,江水浩蕩。浴血廝殺的戰場,明爭暗鬥的朝廷,辛勤勞作的百姓,像一幅幅畫面,在眼前飄蕩。他站在花洲書院,揮起狼毫,飽蘸墨汁,欣然命筆。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

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

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

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

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

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

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

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名篇,一揮而就。表達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抒發了他先人後己的高尚志趣和豁達情懷。

千古絕唱,天下傳誦。

范仲淹為將的時候,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待而不疑。因此,李元昊和諸羌不敢進犯他防守的境域。

宰相王舉正懦弱不稱其職,諫官歐陽修等大臣向宋仁宗建言:“范仲淹有相材,請罷王舉正用范仲淹。”

宋仁宗甚愛范仲淹的才能,遂命其為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上言:“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臣願與韓琦出行邊關。”

宋仁宗見范仲淹固辭不拜,不得已,命為陝西宣撫使。還沒等范仲淹走馬上任,宋仁宗又授予他參知政事。范仲淹知皇上愛惜之心,只得接受。

此時,西界党項越境攻掠,范仲淹向宋仁宗請求,願與樞密副使富弼出行邊關。宋仁宗命其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賜黃金百兩。他全都分給邊將。

麟州因遭西夏進攻,朝中多數大臣認為麟州孤懸河外,防守不住,增援艱難,

上言皇上放棄。范仲淹力主修復麟州,招還流亡在外的居民三千多戶,免除稅收,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將其利讓予民眾。又上奏免除府州的商稅,河外遂安。

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宋仁宗十分欣賞,加以採納。但當政宰相章得象等保守大臣極力反對,不得實行。

范仲淹向宋仁宗請辭參知政事。宋仁宗念其功績,改授資政殿學士、陝西四

路安撫使、邠州知州。因病請還鄧州,進給事中。朝廷又將其調往荊南。

鄧州民眾不願范仲淹調走,派遣使者到朝廷請留。范仲淹也願留在鄧州。宋仁宗恩許。其後,又將范仲淹調往杭州,再遷戶部侍郎。

范仲淹病重,請去潁州,未至而卒。時年六十四。朝廷增范仲淹為兵部尚書,諡文正。當初,范仲淹有病的時候,宋仁宗常遣使賜藥問候,得到去世的訊息,傷感嘆息,悼念良久。遣使到家中慰問,下葬時,宋仁宗親書其碑:褒賢之碑。

范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母親在世時家貧,其後雖為顯貴高官,生活簡樸,只有賓客來訪才有肉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能自足。然而,范仲淹好施與,在家鄉置義莊,用來贍養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都能道出他的名字。

范仲淹為政忠厚,所到之處皆有恩於民。邠、慶二州之民與諸蕃之民,都畫像立生祠供奉。蕃族數百首領哭之如父,齋戒三日而去。

范仲淹以自己的言行,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無愧為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