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夏風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004章 請婚遼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04章 請婚遼國

宋涇原路有渭州,治所在平涼,轄華亭、崇信、潘原、涇原等縣。離渭州西南四百裡,還有一個古渭州,也稱為古渭寨,是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治所在隴西,為宋鞏州治所。党項部族曾在此地居住和放牧牛羊。後為青唐大酋

長蘭氈掠取。

西夏多次索要,蘭氈不給。卓囉和南軍司派兵爭奪。蘭氈屢敗,恐此地不保,將地獻於宋朝,宋派兵駐守,以抵禦夏軍。

古渭州離秦州較近。秦州知州範祥意欲建立奇功,迫不及待地派兵進駐古渭州,將田地佔為官有。蕃漢民眾失去田地,怨恨朝廷,相繼反叛。

沒藏訛龐得到這個資訊大喜,於宋皇祐五年、夏福聖承道元年(公元1053年)二月,派使者進京上表:

古渭州本西夏故地,朝廷在此設定治所,有違誓約。

宋仁宗派遣戶部副使傅求到古渭州檢視,安撫民眾,又張貼安民告示,請逃避外地的蕃漢民眾返回,歸還田地,給糧錢。逃走的民眾逐漸返回,此地安穩下來。

傅求又派人到興慶府,說明古渭州非西夏故地,不應索要。並出示地圖,再次明確兩國邊界。

沒藏訛龐見宋使說得有理有據,無法抵賴,只得作罷。但心中不是個滋味,遼國兵強馬壯,我打不過。可宋朝是個軟柿子,死去的妹夫說過宋朝仁義。早年間宋朝和遼國打仗,本來戰勢大好,眼看就戰敗了遼國,卻提出和議,並給人家銀子和絹帛,這仁義過頭了。我沒藏訛龐自當上國相除了打敗仗就是打敗仗,有失沒藏家的尊嚴,也對不起妹妹。

“到宋朝撈一把。”沒藏訛龐對自己言,下了決心,也不向沒藏皇太后稟報,親自帶領二萬大軍進擾德順軍,兵圍靖邊寨。靖邊寨宋軍向渭州告急,緊閉寨門堅守。

此時,渭州知州卸任走了,新任知州是端明殿學士王素。

王素字仲儀,太尉王旦第三子。曾為侍御史。正趕上宋仁宗喜得皇子,宋仁宗意欲給群臣加官,恩賜諸軍。

王素上奏:“現今,西夏暴橫跋扈,邊域不寧;遼國貪得無厭,賦稅加重;國用日費,民不堪負。宜留官爵以賞戰功,金銀以增加邊費。”

宋仁宗非常高興,採用其議,並派他到渭州。

涇原路軍民人人歡喜,數萬民眾敲鑼打鼓地歡迎。

沒藏訛龐也耳聞王素之名,聽到王素來渭州任知州,心中惶恐,不敢對敵,引兵而回。

渭州有王素把守,恐不是其對手,再找別的地方。沒藏訛龐把目光轉向了

環慶路。

環慶路經略司得到情報,飛馬上報朝廷。宋仁宗下詔邊界官員嚴加防備,勿必擊退西夏的侵擾。

沒藏訛龐領兵所到之處,但見堡寨防守嚴密,不遠處援軍奔來。知道宋軍有備,不敢貿然進兵,折戟而歸。

數次出兵,都無功而返。沒藏訛龐心中窩火,不能讓宋朝恥笑,也不能讓將士看出無能。於是,再領兵三萬,突襲古渭州,縱兵大掠,滿載而歸。

沒藏訛龐的心,總算得到些許安慰。

沒藏皇太后對沒藏訛龐道:“冬天快過去了,春天就要來了,又得去遼國賀

正。國相,遣何人出使為好?”

沒藏訛龐想想回奏:“就遣楊守素為使吧。”

沒藏皇太后道:“楊守素年老體衰,路途遙遠,怕是不行吧。”

沒藏訛龐道:“無妨,其他臣子出使遼國,皆不被看重。楊守素乃西夏老臣,當此重任。”

於是,命楊守素為使,出使遼國賀正。

楊守素本不願去,因懼沒藏訛龐淫威,只得領命。使團一干人等,曉行夜宿,餐風冒雪,趕赴遼國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此時,遼興宗駐蹕析津府。

遼興宗見楊守素為使,熱情地接待了他。楊守素進獻寶物,轉達了國主李諒祚歸降稱臣之意。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遼興宗知道這都是沒藏訛龐的意思,並非真心歸降,就對楊守素道:“西夏國主若念大遼國威,當心懷恭順,不在進貢的快與慢。所進方物,請楊大人帶回去吧。”

“謝聖主。”楊守素再奏:“聖主不受貢品,下使無法覆命。還請聖主接納西夏所獻吧。”

遼興宗道:“貴使只要將朕的話對太后和國相說,便不會責難於你。”

楊守素見遼興宗的話十分誠懇,不好再說什麼,便請旨辭行。

回到西夏,楊守素來到皇宮稟報:“臣稟皇太后,國相,遼主不收貢品,並讓臣轉告:‘西夏國主若念大遼國威,當心懷恭順,不在進貢的快和慢。’臣不敢隱瞞,只得如實稟報。”

沒藏皇太后道:“楊大人一路辛苦了,年事已高,本當在府享度晚年。可我大夏無人能及大人,只得委派大人。”

楊守素回稟:“臣謝皇太后誇獎。即為國臣,當為國效力。今後若有用臣之時,請即召喚。”

楊守素走了以後,沒藏皇太后對沒藏訛龐道:“遼主不收貢品,讓我們心懷恭順。怎麼做才算是‘心懷恭順’?”

“遼主欺人太甚。”沒藏訛龐氣惱地道:“難道讓諒祚做他姑爺才算心懷恭順?”

“對呀!”沒藏皇太后一臉驚喜,“國相說的對。”

沒藏訛龐無奈地奏道:“對什麼對呀,國主今方七歲,如何婚配,我是說的氣話。”

沒藏皇太后在垂簾後笑了,“國相錯了,七歲不能婚配,七歲可以訂婚呀。”

“訂婚?”沒藏訛龐看著垂簾後身影模糊的妹妹,哈哈地笑起來,“對對對,七歲不能婚配,七歲可以訂婚啊。還得是皇太后想的妥帖,那就去遼國請婚。”

沒藏皇太后問:“遣何人為請婚使為好。”

沒藏訛龐不假思索地道:“這等大事,還得是楊守素。”

沒藏皇太后點點頭,“就派楊守素去吧。”

遼重熙二十三年、夏福聖承道二年(公元1054年)七月,楊守素來到遼國上京臨潢府覲見遼興宗。

拜謁儀式完畢,楊守素對遼興宗啟奏:“下使去年出使貴國回去覆命,將聖主的口諭傳與太后與國相,太后與國相深謝聖主的教誨,真心悔過,願與大遼永結世好。為表恭順之意,特命下使來貴國請婚,萬望聖主恩准。”

遼興宗聽完一愣,連忙問:“請問貴使,夏國主年華幾何?”

楊守素回奏:“回稟聖主,我國主年方七齡。”

遼興宗笑了,“才七歲怎能婚配?”

楊守素奏道:“別看我國主年七歲,卻英姿勃發,聰慧過人。再者說,七歲雖不能婚配,卻可訂立婚約,待年長後完婚。請聖主思之,下使說的是否在理。”

“在理在理。”遼興宗微笑著,“貴使說的在理,看來朕得應允了。”

楊守素連忙下拜:“謝聖主洪恩。”

遼興宗一愣,“朕可沒答應,楊大人怎麼就謝了。”

楊守素再拜:“聖主雖沒有肯定允婚,但心中已許,只是沒見到我國主,心中沒底,略有疑惑而已。”

“知朕者,楊大人也。”遼興宗哈哈地笑了,“既然貴使這麼說了,朕就找個人去看看未來的女婿,好選宗室侄女嫁與。”

楊守素跪倒:“臣替

我主謝聖主。”

遼興宗看看朝堂,“北院都監蕭友括。”

蕭友括出班,“臣在。”

遼興宗對他道:“朕與夏使所言,你都聽見了。朕命你隨夏使去西夏,看看夏國主眉眼高低,儀觀若何?”

遼興宗的話把楊守素和文武大臣都說笑了。

蕭友括回奏:“臣明白。”

楊守素陪著蕭友括來到了興慶府。

楊守素對蕭友括道:“請貴使先屈尊驛館,待下官稟明太后,再行召見。”

蕭友括道:“有勞楊大人。”

楊守素進宮稟報使遼的情況,沒藏氏兄妹得知遼興宗派人來要看看小諒祚,心中高興,知遼興宗有意許婚。

沒藏皇太后對楊守素道:“就請楊大人明日陪同遼使上殿。”

楊守素躬身施禮:“臣遵旨。”

蕭友括在楊守素陪同下,走進大殿。李諒祚身著皇袍,端坐在大殿高臺上,沒藏皇太后垂簾坐在旁邊。

蕭友括整整衣冠,對李諒祚和沒藏皇太后躬身施禮:“大遼國特使、北院都監蕭友括,拜見夏國主,拜見皇太后。”

李諒祚道:“上使一路辛苦,賜座。”

蕭友括再施禮:“謝國主。”

侍臣雙手捧來一把太師椅,蕭友括座下,不住眼地看李諒祚。只見李諒祚面似傅粉,眼若明星,確是一表人才。心中歡喜。

李諒祚問道:“朕聽說大遼國有五京,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

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不知貴使從何京而來?”

蕭友括回奏:“下使從上京臨潢府而來。路途遙遠,有三千裡路程。山轉水繞,足足走了將近一個月。”

“啊,那麼遠呀。”李諒祚看看蕭友括,問:“上京臨潢府到西夏興慶府遠,還是太陽到興慶府遠?”

蕭友括微微一笑,心裡說:畢竟是個孩子,可能是太后教了幾句話,說完了就不知說什麼了,才露出孩子的天真本性。於是,他認真地回道:“回國主,臨潢府到興慶府之路,沒有太陽到興慶府遙遠。”

“上使錯矣。”李諒祚搖搖頭,“依朕看,臨潢府遠,太陽近。”

蕭友括忍住笑:“國主說錯了,臨潢府近,而太陽遠得不知其里程。”

“不是朕錯了,是上使錯了。”李諒祚指著大殿外空中的太陽:“太陽能看見,所以近;臨潢府看不見,所以遠。”

“啊——”蕭友括一愣,隨即笑出了聲,連連地道:“國主說的對,國主說的對。眼能見為近,眼不見為遠。”

沒藏皇太后這個高興,真是揚眉吐氣,別看夏軍被遼軍打得四處逃竄,我的小國主卻不遜色,幾句話,說得大遼國使者理屈詞窮。她在垂簾後用紅唇撇了一下遼使。

楊守素和滿朝文武大臣憋住笑聲,卻喜形於色。沒藏訛龐頓時來了精神,猶如戰勝了遼軍,不屑地斜了蕭友括一眼。

蕭友括回到臨潢府,滿面喜色地向遼興宗稟報覲見李諒祚的情況。遼興宗和大臣們都說李諒祚聰慧絕頂,是個國君之才。

遼興宗微笑著:“這個小諒祚確實不錯,他身體如何?”

“身體如何?”蕭友括一愣,低下頭回稟:“稟陛下,臣是和夏國主坐著談話的,但見他四肢俱全,惟見兩手舉動,不見雙腿行走。”

滿朝文武大臣都愣住了,突然間,笑聲四起。遼興宗也笑得前仰後合。君臣哈哈哈地笑了一陣,才好不容易地忍住笑聲。

蕭友括對遼興宗深深施禮:“臣死罪,臣死罪。臣再跑西夏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