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夏風雲最新章節列表 > 第047章 李元昊出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047章 李元昊出征

李德明見遼使橫眉怒目,心中一顫,心想西夏與宋朝恢復良好關係,惹得遼國惱怒,遣使來責問。

“夏國主聽宣。”遼使大聲道。

李德明起身,恭敬地站立。

大遼國聖主詔諭夏國主:

甘州回鶻阿薩蘭部背叛大遼國,已遣魏國公蕭惠征討。詔命夏國主

點集蕃眾遣之西出,以會遼軍。欽此。

“臣接旨。”李德明的心落了底,不是責問,乃是命出兵。再看遼使,遼使面色兇橫。“請上使回稟聖主,德明定親自領軍協助遼軍。”

“好。”遼使微微一笑,面色依然冷峻。

於是,李德明率三萬騎兵,會合遼軍。

蕭惠指揮遼夏大軍進攻阿薩蘭部,阿薩蘭部據城抵抗。城池三日未克。

值此攻城的關鍵時刻,遼國探馬來報:“稟國公大人,阻卜部反叛。”

蕭惠大驚,遂命撤軍。李德明也領軍返回。

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見遼夏聯軍進攻阿薩蘭部,心中驚恐,擔心遼夏來攻,派遣都督安信為使,去宋朝京師朝貢,請兵增援。

李德明得知後,十分惱怒,甘州回鶻和宋朝聯合抑夏,使西夏腹背受敵,五次進攻甘州未果,不能就這麼偃旗息鼓。於是,命一隊人馬攔截甘州回鶻使者。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夏軍在甘州回鶻使者必經之路上等待。甘州回鶻的正使安信已經偷偷過去了,只有少數隨從來到,夏軍將其攔截,全部斬殺。

搶掠甘州使者也不解李德明心頭之恨,仍然耿耿於懷,恨透了夜落紇。遷都興州以後,萬事停當,國運隆興,加之宋夏安寧。他想:現在是拔掉甘州回鶻這根毒刺的時候了!

派誰領兵好呢?李德明的腦海裡出現三叔李繼瑗、老將野利仁榮、兒子李元昊的身影。三叔李繼瑗作戰勇猛,但缺少謀略。野利仁榮是西夏的老臣,有勇有謀,但年事已高。兒子李元昊呢?他陷入沉思。

李元昊性格雄毅,多大略,圓面高準,身長五尺有餘,十多歲時,就長成為一個相貌堂堂的男子漢。自幼苦讀兵書,精通兵法。特別喜愛《野戰歌》和《太乙金鑑訣》,出門隨身攜帶,不論走到哪裡,有時間就學習研究。他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曉佛學,善繪畫,通蕃漢文字,案上時常放著法律書籍,以供學習。

少年的李元昊喜歡穿長袖緋衣,頭戴黑冠。每次出行時,胯下雪龍駒,身配鵰翎箭。兩名旗手開道,從衛士卒舉著青色的傘蓋,百餘騎兵在後護衛,儼然威武的將軍。

李元昊不僅雄才大略,還很有見地。有一次,李德明派遣使臣到宋朝用馬匹換取物資,因換回來的物資不合李德明的心意,一氣之下,就將使臣殺了。李元昊勸諫父親:“我們党項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戰馬是我們的立族根本。用戰馬去換不中意的東西已經是失策,本末倒置,父王還殺了使臣,今後誰還肯為我國所用呢?”

李德明見兒子有如此見識,開始器重他,意欲立為太子,有意識地培養。

李元昊對父親向宋朝稱臣的行為越來越不滿,數諫其父勿臣於宋。

李德明想看看兒子有何見地,就告誡他道:“父王用兵多年,打打殺殺,久戰沙場,已經疲倦了。再者,我族穿了三十年的錦綺衣服,這都是宋朝的恩惠,我們不能忘恩負義啊。”

李元昊聽了這話,不以為然:“穿皮毛衣服,以畜牧為業,這是我們党項族的習性。英雄之生,當王霸耳,怎麼能只為了穿錦綺衣服呢?!”

李德明心裡十分高興,兒子有如此英雄氣概,後繼有人矣。他面上不動聲色,心裡道,不能只聽兒子嘴上說得激昂慷慨壯志凌雲,紙上談兵條條是道,還要看真本事,還要看行軍作戰的實際才能。他想給兒子一個錘練的機會,於是下定決心,派李元昊征討甘州回鶻。

李德明找來李元昊,對他道:“元昊,父王派你去征討甘州回鶻,給你五萬騎兵。”

“是,父王。”李元昊給李德明行個党項禮,“父王,兒臣一定不辜負父王的期望。但兒臣有一個要求,請父王考慮。”

李德明知道兒子會有要求,就道:“你說吧,只要父王能辦到就答應你。”

李元昊道:“父王,兒臣不要五萬騎兵,只要五千騎兵。”

“什麼?”李德明一愣,“你只要五千騎兵?”

李元昊回答:“是父王,兒臣只要五千騎兵。”

李德明依然愣怔地看著兒子,“我西夏每次出兵甘州回鶻,皆為幾萬大軍,都是失敗而回,你只帶五千騎兵,這仗還用打嗎?”

“父王所慮是對的。”李元昊看著父親:“兒臣認為我們和回鶻作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條。”

李德明看看李元昊,“你說說看。”

李元昊對父親道:“我們每次征討甘州回鶻,都是大軍千里出征。糧草、器械、備用馬匹、隨軍民夫等,整個出征大軍陣容浩大,行動必然遲緩,勞師遠徵是用兵之大忌。甘州回鶻,卻以逸待勞。兩軍之勝敗,顯而易見。這是敗因之一。”

李德明點點頭,沒想到兒子年齡不大,竟有如此真知灼見。“好,說得好。你說,繼續說。”

“我大軍兵臨城下,必然引起回鶻的重視,因此必然重兵相對。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勝於我軍。這是敗因之二。”

“嗯。”李德明深深地點了一下頭,沒說什麼,等待兒子說下去。

李元昊又給李德明施一禮,“父王,兒臣只帶五千騎兵,必然引起回鶻的輕視,驕兵必敗。而且,兒臣所要五千騎兵,並不是一般的騎兵,要以一當十。請父王允許兒臣,在西夏大軍中挑選,然後進行訓練,再擇日出征。”

“好,好,就依我兒所請。”李德明非常振奮,“父王就任命你為徵西大將軍,派族叔李山遇協助你。”

李元昊興奮地:“是,父王。”

於是,李元昊在西夏三十萬大軍中挑選精兵。他制定了精兵的標準,一是作戰勇猛,二是有兄弟沒有從軍,三是沒結婚,四是父母健在。這樣的將士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在戰場上視死如歸,英勇拼殺。

宋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初夏之際,晴空萬里,薰風和煦。旌旗招展,軍容威武,五千虎狼之師,英勇絕倫,真有氣吞山河之勢。

李元昊騎在白馬上,對將士們激昂地道:“將士們,我們就要出征啦。兵之大忌是千里出征。我們面對的是以逸待勞,守家在地的強悍回鶻。勝算在彼,不在己。甘州地勢平坦,城牆堅固。我軍既無優良的攻城器械,又無法用奇兵與戰。我軍將士欲要戰敗回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浴血勇戰,活著回家!”

眾將士齊聲回答:“浴血勇戰,活著回家!”

“好,我們一定要有必活的信念,要有必勝的勇戰!”李元昊巡視一下大軍,大聲道:“將士們,我們是百裡挑一的戰神,我們是西夏大軍的靈魂。此戰,我們要打出西夏大軍的威風,讓甘州回鶻和各國看看西夏的虎狼之師!”

眾將士高呼:“虎狼之師!虎狼之師!虎狼之師!”

李元昊大手一揮:“虎狼之師,出征!”

甘州位於河西走廊腹地,絲綢之路南北交匯點上,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橫穿全境。從夏商到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羌、西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置張掖郡,取“張國臂腋,以通西域”之意。治所在觻(讀lu路)得(今甘肅張掖西北)。晉改名為永平。十六國時,北涼沮渠蒙遜建都於此。西魏時,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張掖為甘州,因城內甘泉遍地,泉水清冽甘甜而得名。甘州之稱自此開始。隋朝設張掖郡,唐朝復為甘州,其後各朝皆以此為名。

李元昊率軍向西進發,大軍漸漸進入沙漠腹地。

湛藍的天宇下,是一望無際的大漠,浩瀚、雄渾、神奇,呈現出斑斕的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彷彿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連綿不斷的沙丘沙梁,猶如凝結的浪濤,起伏錯落,柔美的沙線展現著非凡的神韻。

五千鐵騎踏動蒼茫大漠,沙塵滾動,更顯征程的雄壯。

前方出現一片天藍色彩,一個湖泊出現在大軍面前。湖水清澈湛藍,四周沙丘起伏,似沙浪滾滾,景色奇偉壯觀,令人心曠神怡。

將士們不由自主地歡呼起來。李元昊勒住戰馬,站在湖岸邊,欣喜地看著湖泊。這個長生天一樣顏色的大湖,像一隻美麗的天鵝飛落在蒼蒼茫茫的大漠上,給無邊無際的沙漠帶來了勃勃生機。

李元昊對身邊的將士道:“此湖像只天鵝,我們就叫它‘天鵝湖’吧。”

族叔李山遇笑了:“天鵝湖,好美的名字。”

將士們歡呼起來:“天鵝湖,天鵝湖!”

夏軍在天鵝湖畔飲馬造飯。休息過後,繼續上馬西行。大軍穿出大漠,繞道涼州,越過石羊河,沿著秦漢時期的古長城前進。五千鐵騎曉行夜宿,神不知鬼不覺地包圍了刪丹土城,一舉攻克,全殲回鶻守軍,迅速封鎖了所有道路。

刪丹城距甘州不過百里,大軍在此修整。第三天四更造飯,全體將士飽餐一頓。五更出發,涉過山丹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到甘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