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洞天福地系統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八章 儒者的七大智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八章 儒者的七大智慧

古代大儒以下的儒者需要靠科舉,之後提升儒者境界,浩然正氣卻需要熟讀聖人之道,領悟自己的道理,慢慢修養出來。

儒者境界的高深看你職位的高低,但是浩然正氣卻不看你職位,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但是境界高的使用口舌成劍,書畫文章威力不一樣,境界高肯定比境界低威力大。

浩然正氣多寡只是看你使用口舌成劍,書畫文章的次數多少,浩然正氣多就使用口舌成劍,書畫文章的次數就多,相反就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而且每個境界的浩然正氣數量也有限制,境界越高,這個境界的浩然正氣就多。達到一定數量的浩然正氣就需要突破境界了。

在科舉沒開之前。境界靠自己領悟,但是開了科舉之後,境界就可以靠考科舉提升,這是聖人或者亞聖看儒者境界提升難而想的辦法。

所以才說有官職或者軍銜的人修煉浩然正氣會好些,不同的職位不同的境界,李星就是藉助大將軍銜一舉突破進士儒者,這可謂是賺大了。

而且儒者的浩然正氣威力可以說是天下最強硬,最陽剛。什麼仙法仙術都差一籌。當然也有天道聖人之道可以和浩然正氣比肩,畢竟都是聖人之道,只是一個是儒者聖人,一個是天道聖人。

李星和華夏高層提了一個議,讓普通人學習四書五經,然後修養浩然正氣,這樣對國家大有好處。

可以更加提升民智,修養了浩然正氣頭腦靈活,思維力強,甚至很多科學家的難解之題在高深的儒者眼裡不是個問題。

再來看看儒者的七大智慧。

一、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強調以天為則,以史為鑑,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為則就是要效仿自然,順從自然。對於自然,對於天地萬物,我們必須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去理解它,而不應該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去隨意地改變它。這不僅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

在《論語》裡面曾經提到,堯為什麼偉大啊?“唯堯則天”!讚揚堯舜能夠無為而治。我們已經一再說過,無為而治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相反,它蘊含著積極的意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沒有採取“堵”的方式治水,而是順應水性去化解水災。儒家對他的做法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那麼以史為鑑呢,唐太宗有一句話是“以鏡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剛才講到中國歷代的統治者,當政局稍微穩定以後,一定會修訂禮樂,另外還一定會修前朝的歷史。為什麼?是為了總結前朝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這就是以史為鑑。這是中國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國歷史在世界上來講也是最發達的。

二、內聖外王

“內聖”就是自己的修養要高,那麼怎樣提高修養呢?就是以君子為榜樣來要求自己。但是,僅僅提高內在的道德、修養是不夠的,還必須強調“外王”。“外王”就是所謂的“事功”,即不僅要有內心高明的修養,還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去,並做出成績來。

在中國形容一個人品德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首先是培養自己的品德;然後還要“立言”,就是說你的話能夠讓大家從中受到啟發,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還不行,還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績來。

三、知行合一

內聖外王是指內外兩個方面——既要有自己的修養又要有外在實際的業績,就是強調要能夠經世致用。怎麼用呢?《中庸》就講,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之,審問之”就是要多蒐集資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後“慎思之”——慎重地思考;還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後“篤行之”,就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去。“篤”就是實在的意思,要很堅定,實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話叫“學止於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學問的最高點了。

朱熹也講過一句話,“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就是說你學問再廣博,如果不能把握知識的要領,那做這學問也是沒用的。但是你能夠把握它的精神要點,又不如你去實實在在地做。“知”必須要落實到“行”,落實到“行”才是最重要的。

四、重在體悟

中國的儒家強調學習是為己之學,就是要透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修養,所以並沒有把學習看成是純粹的知識積累,而是把它看做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就非常強調在學習中的體悟。

“體悟”一詞中的“體”本身也包括前面所講的實踐,即身體力行。在體悟中,儒家更強調悟,悟就是透過學習知識去把握事物內在的精神,並靈活地運用它。

而且在體悟中,儒家還非常強調對不同個體的針對性,而不是一種普遍的適用性。哪怕是有很多普遍使用的東西,也要針對不同的個體進行個別的處理。我想這就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學習和思維的方法。

五、執兩用中

再一點就是儒家非常強調中庸,這個“庸”是平常的意思,它還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實際上也可以反過來講,就是孔子講的“執其兩端,用其中”的“用中”的意思。強調過猶不及,要把握適當的度,把握中道。

中庸不是調和的意思,而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比如你吃得太飽了不行,會撐得難受;同樣你吃不飽餓著也是不行的。對子女的教育也是,你放手不管不行,管得太嚴也不行。既不能太嚴也不能太慈,要做得恰如其分。

掌握這個東西並不容易,所以在《論語》裡面,孔子感嘆道,現在很少有人能具備中庸這種品德了,常常都愛走極端。

六、和而不同

另外,儒家的思想裡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和而不同”,實際上就是多元並存和相互包容的意思。這個世界只有多元並存才能夠互相吸取,互相推動,才有共同的發展。如果都是單一的話,沒有不同的意見,沒有不同的思想,那麼可以說就沒有一個前進的動力。所以,我覺得“和而不同”也是儒家非常有價值的思想。

七、守常明變

最後我想還提出一個儒家守常明變的思想,或者叫知常明變,即認識到事物都有它的原則,或者是根本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應該在特殊的情況下靈活地處理。這在儒家那兒就稱之為“經”和“權”的關係,“經”的意思就是有原則或者規律,“權”,就是權變、靈活。

比如儒家講男女授受不親。孟子講這個是“經”,男女授受不親這是根本原則。但是如果你的嫂子掉到井裡面去了,你伸不伸手去抓她?孟子說應該伸手,這就是“權”。你不能光是守著井讓她掉下去淹死了,這個時候你就要權變。知常還要明變,即知道“經”還要用“權”。

所以儒家非常強調順時而變,要與時偕行。“時”這個觀念,在儒家思想裡面跟“中”一樣非常重要。在《周易》裡面就把“時”、“中”這兩個字放在一起講,又把“中”、“和”這兩個字放在一起講,所以“和”、“中”、“時”三個觀念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處理問題的原則。

和而不同的意義,就是多元並存。那麼多元並存就不能對一個過,對另一個不及,而是要掌握好一個分寸,這就是“中”。但這個分寸也不是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要看時機。這個時機就包括環境和條件,其實也就是一種機遇。有了機遇,一件事情才能真正地實現;如果沒有這個機遇,那你的願望也不一定就能夠實現。

對於這一點中國古代有一句諺語做了概括,叫“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本來是個正面的話,俊傑是非常能夠識時務的,所謂識時務就是能夠把握時機。可惜後來多數用到貶義上面去了,變成投機取巧的意思了。

所以把“時”、“中”、“和”這三個思想很好地融合起來,吃透了,把握住了,我想儒家考慮問題的方法和處理問題的原則就都有了,做一個真正的儒者也就不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