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大明海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九章 大戰準備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九章 大戰準備

本次寧鳳晨派遣金鄉軍返鄉隊伍中,有一個人特別的讓晏世輪意外,那就是馬漢。馬漢不是滿人人,是個標準的法國人,寧鳳晨之所以綁架此人而不是其他人,就是因為,這個人在歷史上是留了名字的。他改進了轉輪式火銃進而發明了燧發火銃。

想來一次大換裝不是那麼容易的,金鄉銃的原型魯密銃,雖然較之鳥銃更犀利,但是哪有燧發槍好使?轉輪打火槍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產生的,一般認為德國鐘錶師約翰?基弗斯發明轉輪打火槍的故事較為可信。故事中說,出身於十六世紀初的基弗斯在鐘錶界頗有名氣,他不僅能造出各種造型別緻的精美手錶,對各種槍械也有濃厚的興趣,並親手製作過不少精美的火繩槍。一天,基弗斯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在抽菸點火時,用的不是當時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點火方式,燧石閃亮的火花瞬間引起了基弗斯的靈感,他把鐘錶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憑著他的經驗和智慧,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基弗斯發明成功的轉輪打火槍引起德國軍方的關注,很快,這種槍便開始裝備德軍騎兵和步兵,德國與法國交戰,當時德軍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法國軍隊仍裝備火繩槍。戰鬥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幾乎沒能打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德軍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法軍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屢遭失敗的法國國王也僱用了相當數量的同類騎兵,這些騎兵也配備了轉輪打火槍。這樣,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復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而且在鋼輪上有汙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式。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鐘錶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成為當時效能最好的槍,為法國贏得了榮譽。法王亨利四世為此召他進宮,充任貼身侍從,專門為宮廷製造槍械,到17世紀中期,這種燧發槍已廣泛裝備法國軍隊,後來,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採用,直到19世紀中期。現在人才到了晏世輪這裡,可就是只吃不吐了。這個馬漢說的一口流利的漢語,這讓晏世****感意外,仔細詢問下,原因讓人苦笑不得,這人竟然是寧鳳晨拜把子的歐洲兄弟,這個寧小子,在歐洲竟然玩兒其鄭芝龍“拜把子”這一套了,而且一拜就是拜了十幾位把兄弟,這個馬漢排行老三,寧小子竟然排行老大,他們的全稱是——“西歐復仇者”,共有十三人,真不知道他們復的什麼仇,寧小子竟然有這樣的能力,真是好笑。

但是,隨著馬漢拿出此行帶來的改進版“二八式”金鄉銃後,晏世輪驚的說不出話來!因為他在這支火銃上面,看到了刺刀!看到了裝在卡套上面的刺刀!

在燧發槍上面加裝刺刀,這是近代戰爭的創舉。雖然燧發槍擊發速度快了很多,但是仍然需要從槍口往裡倒火藥,裝彈頭,用探條捅捅,火帽直接套在槍膛後面擊錘下面的那個孔上面。也就是前裝藥。射速很慢,一旦銃彈射完,火槍兵就面臨著被屠戮的命運,所以,必須配備相應的長矛兵、盾牌兵予以保護。在火槍問世初期,除了比弓箭射程更遠一些,人們並未將其視為絕殺兵器。因為那時火槍是從槍口前裝藥,且每發一槍後需較長的時間重新裝藥,這個間隙足以讓敵人衝至近前以冷兵器擊殺槍手。為此,當時一名槍手需要配備數名長矛手予以保護,“熱兵器”毫無傲視冷兵器的資本。於是,人們想到給槍桿上捆綁一支長刀,就有了刺刀的概念。又是在這個年代,又是法國,有個叫皮塞居的,看到步槍發射速度很慢,從而想到當子彈耗盡時,敵人衝上來怎麼辦?面對這種情況,他首創了刺刀,但早期的刺刀卻是直接插在槍口上的,一旦如此,火槍既不能裝填,也不能開火。直到1687年,一個真正的解決辦法出現了,那就是刺刀插座,它不過是一個套在槍管上用栓鈕固定的套管而已。這種套管式刺刀的發明者,是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沃邦。從此,士兵在火槍射擊的間隙中,可用這支類似長矛的冷兵器,或驅走襲來的進攻者,或衝入敵陣進行白刃戰。直到今天,這個小家夥仍然沒有從最新式的自動步槍上消失。

這意味著,金鄉軍當中的白蠟杆槍兵們,快要退出歷史舞臺了。雖然在金鄉軍體系內,陸軍基本上就是雞肋,但是寧鳳晨深切的知道,如果沒有陸軍,那麼憑藉什麼和後金對撼?海戰嗎?他們會龜縮在大路上,不給自己任何機會。所以,只有組建近代軍隊,才能完勝。而刺刀的出現,大大加快了這一程序。滿清騎射雖然厲害,但是只是針對紀律渙散的明末軍隊,想當年雅克薩之時,滿清應該是國力最盛的了,但是面對先進的武器,不得不用人命填。

滿人不喜將奇淫技巧放到軍中改良武器,這是他們失敗的必然結果,在韃子的康熙年間,韃子軍隊為收復領土雅克薩,對入侵的俄軍進行了兩次圍殲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當後人仔細回味這段歷史,卻發現這場勝利埋下了滿人日後鴉片戰爭失敗的伏筆。十七世紀,沙俄由於國力迅速增強,急劇向外擴張,侵佔了滿人領土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並在那裡構築寨堡,設定工事。對沙俄軍的侵略行徑,辮子軍開始奮起反擊。第一次發生在1685年的6月,當時,都統彭春率辮子軍用“紅衣大炮”圍攻了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託爾布津被迫投降。誰料,託爾布津在得知辮子軍撤離的訊息之後,很快就背信棄義地在8月重佔雅克薩,並重建雅克薩城堡。於是,辮子軍又進行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雖然很快就擊斃託爾布津,但卻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辮子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後,俄軍才被迫投降。

戰爭贏了,軍事差距卻在。

毋庸置疑,雅克薩之戰最後以辮子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這場勝利卻並不能說明辮子軍有多麼強大,相反,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辮子軍在軍備上遠落後於戰敗的俄軍。這是比戰敗還危險的勝利。雖然辮子王朝擊敗了入侵的俄國勢力,但是這場勝利卻矇蔽了清朝統治者的眼睛。辮子軍力在戰鬥力上的落後被戰爭勝利的榮耀所掩蓋。英明的康熙帝沒有意識到這種軍力上的落後已經如此嚴重。

那麼,在武器裝備上已經遠超辮子軍的俄軍,其武器裝備水平是不是就足夠先進呢?當然不是,相反,當時的俄國在歐洲列強眼裡,只不過是一個偏於一隅的落後國家。其落後的戰鬥力甚至在雅克薩之戰十餘年後還依舊是歐洲列強的笑料。在1700年的一次與瑞典的戰役中,俄國的4萬大軍被不足1萬的瑞典軍打得落花流水,傷亡人數高達1.5萬之多。

作為辮子軍在雅克薩之戰中獲勝的利器——紅衣大炮,也不過是歐洲的“舶來品”而已。很不幸的是,以康熙帝為代表的清朝統治者們深深地沉浸在了戰勝的喜悅之中,沒能對這場戰爭進行反思,雖然與俄國進行了戰爭較量,卻未能對俄國的真實情況加以瞭解,還把正在崛起的俄國當做北方邊境之地的眾多蠻族之一。取得這場勝利之後,辮子軍落後的軍力在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幾乎是停滯的,而同期的西方世界卻在進行著天翻地覆的躍進式發展。待百年之後的鴉片戰爭爆發之時,清朝上下只知驚呼變局,卻沒有意識到,這個變局其實早已開始。辮子們取得這場被視為輝煌的勝利之後,於1689年和俄方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雖然說《尼布楚條約》是滿人歷史上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但是這所謂的平等卻也僅僅是指中俄兩國的地位平等,而在利益的劃分上卻是不平等的。黑龍江流域以北的廣大領土原屬滿人,但《尼布楚條約》中被劃歸沙俄,該條約實際上不利於滿人。

更讓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條約是在滿人取得大勝的前提下簽訂的。當時的辮子國力不可謂不昌盛,而當時的俄國呢,則因與波蘭爭奪烏克蘭深陷戰爭泥潭,與當時北歐強國瑞典的戰爭也一觸即發,兵疲財乏,根本無力東顧。這樣的大好形勢下,辮子卻與俄國簽訂了這樣的一個邊界條約。這個條約充分顯示了辮子統治者對西方新勢力崛起的無視,而這種以土地換和平的策略無疑是對侵略者的一種內在激勵。其時,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已達滿人的近鄰:西班牙已佔領菲律賓;荷蘭已控制印度尼西亞,前鋒抵達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島建立許多殖民據點……約兩百年後,當歐洲列強國力愈加強盛時,他們看到的辮子王朝仍然沒有絲毫進步,於是貪婪之心紛紛膨脹,1840年之後,滿人邊境狼煙四起,國門不斷被列強炮火轟開,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滿人一敗塗地,辮子王朝終於在風雨飄搖之中草草落幕。

每次想到這裡,晏世輪都是氣得牙癢癢的,中華大地如何能夠為這些野蠻的辮子軍所佔領?!我華夏民族如何要為他們的懦弱和膽怯埋單?!晏世輪並不是種族主義者,他想到的是,如何才能讓漢民族利益最大化。殺光滿人?!這不是晏世輪的想法,東北地區有著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讓那裡成為自己的建設基地,用那裡為自己征服世界的能源基礎豈不更好?煤、鐵、石油,那裡全都有。

金鄉軍此行和上次不同,晏世輪認為,此戰必勝!因為他責成參謀部,詳細的研究了將軍的特點:

他後金是封建軍隊,歷史上的辮子軍習承明軍,兵為將有,士兵就是將領的奴隸,精銳的士兵是將領的家奴(家丁),軍隊上下基本上是一個封建大家族,沾親帶故,士兵家族的幾代人給軍官家族的幾代人當兵,基本沒變化。除了各級將領的親兵隊,其他的戰鬥力就是渣渣。滿洲八旗,軍法嚴明,但作戰完全憑一腔血氣,明朝敗一場不過小傷,八旗一旦落敗就可能傷筋動骨。為了掠奪人口財務,八旗貴族侵略欲旺盛。整個八旗社會都像一部戰爭機器在為戰爭運轉。又趕上中原王朝00年治亂迴圈、農民戰爭從內部摧毀了明王朝,到讓八旗撿了個大便宜。

而這個八旗制度是滿洲社會特有的制度。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弩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明朝萬曆十七年,努爾哈赤把他率領的軍隊分為四部,分別稱為環刀軍、鐵錘軍、串赤軍、能射軍,並用黃、白、紅、藍四種顏色的軍旗作為識別的標誌。萬曆四十三年將四軍擴編為八軍,以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為名,至此,八旗兵制初具雛形。八旗制度的特點是兵民結合、軍政結合、耕戰結合。八旗不但是軍事組織,也是社會行政組織。滿族實行成年男子皆兵的制度,所有滿族成員都納入八旗組織中。八旗的編制情況是:以牛錄為基本編制單位,00丁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統領。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率領。五甲喇為一固山,由固山額真率領。漢語稱固山為旗,八固山即八旗。後來,牛錄額真又稱為佐領,甲喇額真又稱為參領,固山額真又稱為都統。

對比之下,金鄉軍基本上是由義務兵和志願兵組成的,也就是由普通金鄉人組成的兵卒和帶有爵位的各級軍士和軍官(金鄉的基幹士兵仿照了秦朝的等級建立了-銳士,公士、上造等爵位,這些爵位有0級),將領跟軍士、兵卒的上下級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有一套嚴格的考核制度和軍功晉升制度。金鄉軍組織的更嚴密,在敵人看來,戰鬥意志也很恐怖。最最關鍵的是,金鄉軍是職業軍人,他們不需要再去種田放牧,他們的職責只有——守土抗敵!

兩軍的組織形式從軍隊的戰鬥方式上也能看出端倪。辮子軍的組織稍顯鬆散,指揮協調很是苦難,就像同時期較早的戚繼光的鴛鴦陣,各種兵器搭配嚴密,戰鬥力強悍,但是鴛鴦陣人數不能多,一個萬人陣,光兵器就有好幾種,不能集中發揮火力,光協調各兵種的配合就能把將領忙死。相對金鄉軍甚至組織過大型的野戰弩陣,單一長射程兵種的集中使用是很可怕的。最重要的軍隊作戰,人數、裝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士氣,士兵有士氣就有組織,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百十個人能把幾十倍幾百倍的失去組織的軍隊擊潰甚至消滅。人多並不一定是好事,人越多組織的困能程度越大,越容易混亂甚至炸營,草越密越好割。士兵有組織才有戰鬥力。

最後再看後勤,作戰武器的制式化和標準化,後勤匠器局的軍事化讓金鄉軍的後勤能力極其便利高效,軍隊能夠根據武器上的標示找到製作武器的工匠;利用四輪馬車、飛艇、輪船,金鄉軍具有著驚人的後勤組織能力。八旗軍的後勤就有些悲劇了,入關前後金政權有過有組織的大規模軍事裝備生產嗎?不過他們也不需要,關寧鐵騎的運輸能力還是很強的,還有晉商幫襯,八旗軍不需要軍工生產,會修就行了,八旗軍的強大是建立在明軍都有一個或幾個豬一樣的隊友這一事實之上的。

另外,八旗軍的騎兵是一個優勢,但是面對敢戰的步卒,騎兵的優勢不大(薩爾滸之戰面對最後五千結陣的秦鎮步卒,弩爾哈赤久攻不下,最後只能靠大炮轟死這些個忠勇的大明秦鎮邊軍)。除非是重騎兵,不過重騎兵太費錢,以八旗軍的經濟能力,還是不餓死人更重要一點,反正他們的對手甚至缺少面對輕騎兵的勇氣。金鄉軍就不同了,他們有馬車銃陣,還有機動靈活的戰法,每人怯戰,幾相對比下,晏世輪真的找不到後金還有什麼優勢?

但是,從理論上分析是不夠的,千萬不能大意。

而且,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目前遼東的主要隊友就是袁督師、毛文龍、祖大壽等人。袁督師是個人才,但是其實殺不殺他跟明朝滅亡沒什麼關係。關外的八旗兵對明朝沒什麼威脅,最大的威脅卻是南方的李自成。明南在打李自成時出動了上百萬的軍隊,這需要多少供給?而明朝已連續六十年的自然災害,很多地方鬧饑荒,大批百姓被凍餓而死。這也是南方起義不斷的根源。明金鄉軍幕府無力賑災,只好把人民分成三類,一類是起義搶官府的,一類是當兵打義軍的,還有一類是送到東北去打皇太極的。明軍到後期已經跟義軍並無兩樣,都沒有給養,都是靠搶大戶了,以致於明朝滅亡。

至於殺袁崇煥,我認為朝廷殺的有道理,不管對與錯,至少在皇帝看來是有道理的。

當時袁的小團隊與朝廷不合。朝廷的意思是儘快平定遼東,好從北方徵糧徵兵打南方的義軍,而袁發現,要征服皇太極談何容易!他的理論是,打不過的敵人就是朋友。因此在朝廷三番五次催他出兵進攻滿清時,袁卻另有主張,一方面對軍隊嚴加訓練,能戰方能言和,老袁深知這個道理。另一方面對滿清朝廷聯絡與媾和,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做軍事鬥爭的準備。其實中央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一年兩年三年,都過去了,那一帶因不服老袁的將軍被殺了不少(比如毛文龍),兵也強了馬也壯了,與南方打義軍的明軍相比,後者都不如關寧要塞裡要飯的花子。而南方的金鄉軍幕府軍一批批被殺,越來越多的人投靠了義軍,北京越來越危險,皇帝為了北方的邊防,把自己的零用錢都拿出來,每天只喝點粗糧的粥,連細米都不敢喝,就不要說油腥了。但袁卻就是按兵不動,倒是常與滿清搞點友誼賽和聯誼活動。袁在這裡犯了嚴重的錯誤,就是過於保守,從實際情況來看,哪方面的事都不能證明他是在積極備戰和打擊滿清。因為明軍在準備的時候,辮子軍也在準備。辮子軍兩次繞過關寧防線從北方進入京津地區,搶走大批糧食、人口與牲畜。他們的準備比明軍還要充分。那麼你老袁到底是在為哪一方在做戰備?南方吃緊,需要北方抽出人馬支援,老袁當然不可能出兵,藉口是很多的。在此情況下,在北京第二次危機時,皇帝終於殺了老袁。老袁被處凌遲之刑時,北京的百姓爭相食其肉,可見老袁並不是人們傳說中的那麼英明。雖然他本質可能並不壞,是一介清官,但在戰略上卻沒有能力擔任這一要職。

而後來儘管祖大壽等人都投降了,寧錦防線仍然固若金湯。辮子軍最終沒有攻破寧錦防線。但是,歷史卻證明,殺袁崇煥也毫無意義,只是兩種觀點不合,最終皇帝勝利而已。因為歷史最終證明,明軍出兵去打滿清,也同樣不可取,根本就打不了,再怎麼準備也打不了。因為辮子軍越做越強,時間對辮子軍有利,而明朝已力不從心,關內不可能再給寧錦防線一點點的支援了,所以,能守住就不錯了。

但是老袁畢竟太過保守,如果能更有智慧,雖然我不能全部消滅你滿清,但保持一定的攻勢應該能行。但他卻一直沒出兵,進攻不一定是全力進攻,但不停地對敵朝廷襲攏,至少不至於讓辮子軍大搖大擺地兩次繞道去圍北京。要知道,第二次打北京辮子軍一直從山東繞回來的,而寧錦防線的明軍卻沒見一兵一卒出去打辮子軍的後院,這只能說明,前線將領無能。

每當回憶至此,晏世輪就按耐不住要發兵遼東的悸動的心。此次,他終於出手了。

在他下達的秘密指令當中,可以看到,只有幾行小字,上書——“三月後,派遣金鄉陸軍第四軍、海軍第三軍,金鄉海軍陸戰隊,共水、陸兩萬人,兵進遼東,則其月內完成第一步作戰計劃,後續開展,試戰局走向而定。務必保證所佔之地,不可有寸土得而復失”(未完待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