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紅樓之別樣黛玉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8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18章

看著三人目瞪口呆的表情,水溶笑的肩膀都抖動起來,"有那麼驚訝嗎?注意一下形象。"實際上,當初他向黛玉討要一首詩作為引子,黛玉沉思以後,寫下的這首詩,他第一次見到的時候也是很驚訝的。

"這太令人不敢相信了,林姑娘,你還有其他的詩作嗎?讀出一首讓我們聽聽。"姚子望還是有些不相信,一個女子,一個年紀如此小的女子真有如此才華嗎?

黛玉想了一下,在春阡鋪好的宣紙上寫下——詠菊無賴詩魔昏曉侵,饒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正是當日她在賈府寫下的那首奪魁的菊花詩,這首詩黛玉也極喜愛,於是就順手寫下來了。

水溶拿起黛玉剛寫好的詩來看,另外三人也圍過來。"自古菊,花之隱逸者也。自陶公之後,模仿者甚多,菊花詩也出了不少,但是佳者甚少。不過是略略的幾首流傳千古。像陶潛、孟浩然、元稹那樣的詠菊佳作更是幾成千古絕唱。沒有想得今天在林姑娘這裡竟然又看到這樣的傑作,真是佩服。"水溶微笑著看向黛玉的眼光多了一絲佩服。寫詩可不是在做菜,只要會做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他既對天賦才學要求極高,又要講究際遇,有感而發,可是說是可遇而不可求。就是李太白那樣的天縱奇才,一生中作詩何止萬首,真正膾炙人口的可就幾十首,已經被驚做天人了,其他的人有那麼一兩首就可青史留名了。沒有想到黛玉小小年紀竟然真能做出這樣好的作品。

姚子望等三人在文學上不如水溶,但是見識還是有的,他們再三玩味之後,終於說道:"是我等唐突了,林姑娘果然才華出眾。這也難怪五皇子稱你為師妹了。"

黛玉這次卻沒有謙虛但笑不語,大方的接受了眾人的讚譽,而且對於"師妹"也沒有解釋,就讓他們以為是由於自己才華出眾,淼師兄才稱自己為師妹的吧,不然真不好解釋骨子裡面很驕傲的五皇子會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將貼身玉佩給了自己,這麼多年對自己又百般的呵護,實際上人與人之間也就是一個緣分。

"不過,林姑娘對於你這幅畫,韓威有些不明白。"韓威在看了黛玉的詩之後,對黛玉的畫也感興趣起來,剛才有疑問在心沒有機會發問,現在很佩服黛玉的才華,也就不覺著掉架子了,"林姑娘在畫的是明妃我們都能看出來。可是一般在畫明妃的時候有些不一樣。就是李太白也曾說道'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杜工部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等等這些是已經千古自有定論的事情,所以自古明妃的表情是哀怨的、悲傷的。可是姑娘的明妃圖上的表情卻是很安詳,甚至有一些笑意在裡面,是不是有些不合適呢?"韓威的文采也是不錯的,否則當初皇帝也不會把唯一的女兒嫁給他。

聽了韓威的論調,穆朗和姚子望頻頻點頭,嗯,很有道理。到底是被一個女子,尤其是一個比自己還要小的女子壓了一頭,心中多少有些彆扭。見黛玉的畫中有些漏洞,就趕緊附和,看看黛玉如何應對。

水溶仍然微笑著看著黛玉,不言語,但是眼神中確實對黛玉的信任,黛玉這樣做自然有她的用意。

黛玉沒有回答韓威的問題,而是問道:"不知道王爺對於明妃有怎樣的評價。"

韓威低頭想了一下說道:"一個為毛延壽所誤,錯失聖恩,來到荒涼的野蠻未開化之地受苦的可憐女子。"姚子望和穆朗也點頭同意。

對於韓威的回答,黛玉一點兒也沒有感到意外,這也是這麼多年大多數文人騷客的結論,雖然韓威歸不到文人騷客中去,但是作為一個武將他更是十分驕傲的,很難認同用一個女子來維繫兩個民族的和平,尤其是那樣一個沒有開化,父死子繼的野蠻的地方。從他引用李白和杜甫的詩詞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在王爺的心目中,明妃只是個可憐的女子,而沒有想到要評價明妃出塞的功績嗎?"

"功績?"對於很多正統人士來說,那段歷史是屈辱的,武帝時期快意天下是何等的威風?可是那個時候只能以一介美女來換取暫時的和平。尤其是號稱"四大美女"的"落雁"一個絕世美人,一個落到異族人之手的美人,一個讓君王後悔不久就抑鬱而亡故的美人,人們當然只看到了她的美麗。

"是呀!明妃的功績。黛玉以為明妃的功績和霍去病相提並論也不為過。"

"那個留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掃蕩匈奴的少年奇才?"這下別說穆朗和姚子望了,連一向沉穩的韓威也有些驚訝了,"明妃有那麼大的功績嗎?"

"明妃出塞之後,匈奴和大漢停止戰爭和睦相處,為了維護和平局面,明妃在呼韓邪單于死後又依從匈奴風俗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雖然明妃做出了如此大的犧牲,可是換來得到確實匈奴和大漢五十年沒有戰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和平,這對於百姓來說才是最想要的。"

黛玉的這種說法對於三人來說是聞所未聞的,可是細細品味又十分有道理。

"不管當初促使明妃出塞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她勇於出塞本身就已經讓人佩服了,更何況她又做了那麼多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為國為民,並且造福的是兩國的人們,難道功績不可與人相提並論嗎?"

黛玉說罷,拿起毛筆吸滿墨汁之後,提筆在畫好的昭君圖上寫下一首詩。與剛才寫《詠菊》的攢花小楷不同,這次是真正的龍飛鳳舞,如同行雲流水一般。

水溶輕輕的將黛玉題的詩詞念出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好詩!林姑娘果然是好見識。讓我等五尺男兒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甘拜下風。"韓威不吝希讚美之詞,武將出身就是這樣,不吝於表現自己的真性情。尤其是到了他們這個地位,又有水溶在身邊,更沒有必要包著瞞著。

"二哥,這才叫真正的交流呢!你辦的那個詩書會可是有些落伍了,盡是一些陳詞濫調。"姚子望說道,還斜睨了水溶一眼,滿是看不起的眼神。

水溶聽了只是笑笑,如果他辦的詩書會真的那麼沒有價值就不會得到那麼多人的認同了,子望有些言過其實了。不過,他也可以理解的,這次真的讓子望吃了一大驚,讓他口頭上消遣一下,就消遣一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是呀,二哥。比起來以前的那些奪魁的作品是在是不值得一提,見識也是這麼多的男人比不上一個小姑娘。"穆朗也說道,突然小聲的湊到水溶耳邊,"這個林姑娘,你是怎麼認識的?好像沒有聽說你們北靜王府和林府有這麼好的交情呢?怎麼這個林姑娘就肯在你的引薦之下和我們見面呢?這是怎麼回事?"

水溶液促狹心氣,同樣小聲的在穆青耳邊說"這重要嗎?關鍵的是讓你認識了一個才女,又長了很多的見識不是嗎?"水溶雖然和穆姚二人玩鬧的,但是也一直關注著黛玉。

只見黛玉不動聲色的觀察著韓威,韓威正在低頭看著昭君圖沉思,口中默唸著: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時候,黛玉的心中應該是高興的吧!她想傳達的東西都傳達給了韓威,已經盡力了,剩下的就是盡人力,聽天命了。

現在的朝廷可是說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尤其是東平王府的身份更是微妙。在這個時期,三公主辦宴會不奇怪,是慣例,又是無關大局的人們,所以不引人注意。而東平王韓威雖然拗不過水溶順勢辦了一個,但是還是小心謹慎的很,盡力的不去觸動那個敏感的神經,所以邀請的也是一些有交情的世交公子們和極少的下層官員,比如說趙武、張吉星和孫將軍。

能夠接到東平王的帖子,他們幾個也感到意外,這也是東平王為了不引人猜疑而找著的擋箭牌之三。在其它三王面前,東平王是很好懂的,但是無論是他還是其他三個人,在權利中心的京城這麼多年,如果真的什麼城府都沒有早就被人拆解入腹了。

不過三人還是很高興,可是見識一下京城的繁華和貴族的生活,回去了也好有個談資。但是進去沒有過多久,孫將軍就有些受不了了,一個個盡是紈絝子弟,言之無物,而趙武對於東平王府的酒菜還是很感興趣的,正在那裡研究;而張吉星更是個喜歡湊熱鬧的,如魚得水自得其樂。所以孫將軍自己就找了個藉口,出來透透氣。

剛出來,就看到四王朝著後花園走去了,以自己的身份人家連認都不認的,當然用不著熱臉貼冷屁股的去請安打招呼了。不過四人過去了之後,孫將軍到是也往後花園那邊走了走,有幾個小廝在那裡守著門進不去,於是又回來沿著迴廊走,也不知道走了多久,不知不覺的來到一處花草豐茂的去處,孫將軍就轉過花叢來到花叢後面,看到有一塊兒平整的大石,於是就斜倚在上面閉著眼睛休息一會兒。

吹面不含楊柳風,微風席面,暖暖的,柔柔的,帶著草的清香和月季花濃郁的香氣...

孫將軍有些昏昏欲睡了,遠處卻傳來了女眷的聲音。孫將軍睡意一下子沒有了,難道走錯了地方?如果衝撞了女眷可就不好了。

"姑娘,我們已經散了一會心了,趕快回去吧。三姑娘、四姑娘和史姑娘她們還在裡面等您呢?如果回去晚了她們會擔心的。"一個丫鬟清脆的聲音。

原來還有人和我一樣,忙裡偷閒,出來透氣。孫將軍閉著眼睛想。

"沒有關係的。幾位妹妹都是極其喜歡詩詞的,現在有許多人在那裡作詩,她們也很感興趣,稍微再待一下回去也沒有關係的。司棋。"很溫柔的聲音,溫暖的、舒服的、圓潤如玉。

聽到這個聲音,孫將軍驚訝的睜開眼睛,難道是她?這麼巧?輕輕的坐起來,從花枝的縫隙中看過去——同樣的淡黃色,同樣美麗的身影,還有,還有比想象中更美麗的容貌,兩隻美麗的眼中也猶如想象中的一樣,像是一汪春天的池水,漾著溫柔的波紋...

"二姐!"一聲呼喊打斷了孫將軍的凝視,遠處快步走來了一個身形比較幼小的身影,正是那天酒樓上的那個四小姐,也是嬌美絕倫,但氣質中帶著淡淡的冷意。"二姐,你怎麼出來的就不回去了呢?林姐姐回來了,馮姑娘她們輸的很不服氣,嚷嚷著讓林姐姐出手替她們出氣呢!我們趕快回去吧..."

幾個人邊說著邊漸行漸遠...

孫將軍從花叢後面慢慢的走出來,看著那個婀娜多姿的背影。而迎春若有所覺驀然間回首,兩人的視線交織在一起...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