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龍騰股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章 炎帝神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章 炎帝神農

第一百章 炎帝神農

森森移得自山莊,植向空庭野興長。

便有好風來枕簟,更無閒夢到瀟湘。

蔭來砌蘚經疏雨,引下溪禽帶夕陽。

閒約羽人同賞處,安排棋局就清涼。

張小山和同學們在下榻的一處山莊客店月下漫步,茂林修竹,秋蟲啾啾,唐代詩人李中的七律《竹》那優美的詩句在張小山腦海縈迴,他不禁吟誦了出來。

“風翩然吹過夜空,

我用盡所有的漫柔,

踏著星星連成的階梯,

嫋嫋走進隨州的季秋。

多麼溫良的季節,

天高氣爽,

雲淡風輕,

豐收,不悲不喜,

落葉,不慌不忙,

飛鳥,不緊不慢。

多想,

在秋蟲啾啾聲裡,

和月而眠。”

張小山的吟誦觸發了燕子的詩興,一首清新脫俗的小詩即興而成。

“夏軍,你聽。他們一個做起了瀟湘夢,一個要在秋蟲聲裡和月而眠。真是琴瑟和鳴啊。你呢?打算怎麼辦?”美女教授孫豔笑問夏軍。

“我啊,還是回到剅河吧:

剅河水,清又長,

星星點點在天上,

蛙鼓鳴,蛐歌唱,

月亮伴著讀書郎。

剅河水,清又長,

恩江河裡鸕鷀忙,

你爭先,我恐後,

百舸爭流曲悠揚。

剅河水,清又長,

楊柳青青道兩旁,

蜓立荷,燕飛翔,

太陽隨我去遠航。

剅河水,清又長,

師尊教誨記心上,

辭父母,奔遠方,

青春飛揚追夢想。

剅河水,清又長,

歲月倥傯心彷徨,

鬢花白,發染霜,

魂牽夢繞思故鄉。”

一首迴腸蕩氣的《剅河水》隨口詠出,夏軍不禁有些許傷感。剅河是湖北沔陽的一個小鎮,是他們幾人的家鄉,夏軍,還有張小山等人,少小離家,而今鬢髮漸白,豈不令人感懷。

這時,默默同行的王蘭輕輕撫摸著昌麗萍飄逸的一頭烏髮,不無羨慕地說:“誰說頭髮都花白了,你們看麗萍的這頭長髮,又黑又亮又柔和!”

“她是例外,紅顏不老啊!有一句詩是怎麼說的?彷彿兮若輕雲之閉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就是對麗萍、孫豔,還有燕子的最好形容。”張小山用《洛神賦》裡的詩句把三個美女同學都誇獎了。

昌麗萍回過頭來,莞爾一笑:“小山,你不要只誇我們,也誇誇嫂子,她會吃醋的。”

“你嫂子才不會,最大度、最賢淑的人就是她!”張小山笑著說。

燕子挽著王蘭的胳膊說:“誰說小山兄弟不誇嫂子了,這不是給了嫂子最大的褒獎嗎?”一句話把大家都說笑了。

說說笑笑中,不知不覺已快到晚上十點,為了保持第二天有足夠的體力遊玩,大家互道晚安後回房休息。

位於隨州城北18公里的炎帝神農景區,夏軍在為同學以及來自鄰市郢州的客人激情講解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們現在的所處的位置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炎帝神農誕生地——烈山。烈山,就是用火燒山的意思。炎帝神農又稱‘烈山氏’,這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刀耕火種的發明之功。烈山擁有九嶺,九嶺拱成烈山。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就位於這九嶺之間。景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修建,現為國家4a級景區。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此地舉辦,深受國家、省、市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

說到炎帝,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據史載,炎帝神農是我國遠古時期的一個強大、先進的部落首領,他同黃帝軒轅氏共同創造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農就創耕耘、植五穀、馴禽獸、嘗百草、療民疾,實現了男耕而食、女織而衣、日中為市、貨物交換。並遵天道,制歷時,開闢了人類認識規律和運用人獨有的智慧服務於生產和生活的先河,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炎帝神農也因此同黃帝軒轅一道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華人也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我們現在步入的是氣勢恢弘的謁祖廣場,廣場邊長117米,是九的倍數,九在中國陽數里最大,地位最為尊貴,以此寓意炎帝神農九五之尊的始祖地位。廣場呈正方形,佔地面積13689平方米,整個廣場可容納2萬餘人。廣場外圍由297米的環形路環繞,體現了中國古代先哲們 ‘天圓地方’的宇宙認知理念。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的開幕式暨拜祖大典就是在這裡舉行。

廣場上的這八根柱子是為紀念炎帝神農功績而立的八大功績柱。據春秋《國語魯語上》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為什麼叫“柱”呢?上古時期,耕種的種子經常被鳥兒吃掉,於是,炎帝神農教大家用點種棒在地上鑿個小窩,把種子放進去,再用土蓋上,這樣種子就不會被鳥兒吃掉了。先民為了紀念炎帝,就把點種棒做成了部落圖騰柱,有專家指出,天安門廣場上的華表就源於此圖騰柱。

這八根圖騰功績柱由花崗岩雕刻而成,高度均為99米,直徑127米,石柱的頂部雕刻著盤龍和玉琮,柱體上透過雕刻畫面來展現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發明種植;始作耒耜,教民耕耘;作陶為器,冶制斤斧;治麻為布,紡織製衣;搭木為架,建屋而居;遍嘗百草,發明醫藥;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日中為市,首倡交易的八大功績。透過這些雕刻,我們可以充分看到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偉大貢獻。

說到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民生’二字。細細考量,炎帝神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功績當數植五穀、嘗百草了。

植五穀,開農耕先河,這是炎帝神農的第一大功績。《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為了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大事,炎帝神農開始尋找新的更加穩定的食物。又據《拾遺記》記載,炎帝神農將所有的心思都盯在草木上,‘什麼籽谷能吃’成了他關注的唯一東西。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那紅鳥一不小心將九穗谷掉在地上,炎帝神農見了,順手拾起細細研究起來。這是什麼穀物?這穀粒雖小,可粒多籽飽滿,除去外面粗糙的黃殼,籽粒粉白晶瑩。他把籽粒放在嘴裡,感覺又面又甜,很是鮮美。

炎帝神農認為,鳥是天上的使者,鳥送來的那就是天賜的,天賜的當然是拯救人類的好東西。他將剩下的幾十粒放在手中揉搓了一下,埋在了土壤裡,後來竟長成了一片。穀粒收穫後,他高興地告訴部落人民,這穀物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飢餓,將是他們今後的主要食物。於是,他教人放火燒山,用石斧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植穀物。

炎帝神農從這裡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果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炎帝神農的第二大功績是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炎帝神農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人們除了要向自然界索取食物,以保證生存繁衍外,還要應對疾病和傷痛,因為它們對人類的威脅最大。由於無醫無藥,人們常常因疾病和受傷而過早離開人世。炎帝神農通過觀察,發現一些動物在生病或受傷後,會啃吃一些草木進行自救。於是,他便開始親嘗百草,辨別它們的甘、苦、辛、辣,研究它們的溫、寒、平、熱,瞭解它們的功效和藥性,用以解除黎民的疾苦。

為嘗百草,神農曾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足跡也踏遍華中、華南、中原諸地。有一天,他帶著部落眾人向鄂西北的深山老林進發,進得山來,滿山遍野的中草藥使炎帝神農心花怒放。天麻、靈芝,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許多名貴的中草藥,讓炎帝神農流連忘返。突然,一座陡峭的高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炎帝神農心想,越是名貴的藥材,越是生長在險要的地方。於是,他和部落成員一起,砍樹木、割藤條,靠著懸崖峭壁搭起一個架子,然後順著架子攀上了高山。後來,人們把炎帝神農搭架登山的地方叫做神農架,把炎帝神農清洗草藥的山溪稱為神農溪。”

戴著眼鏡的夏軍此時就是一個儒雅的學者,不知是誰在叫同伴:“快來聽,景區的領導親自在當導遊。”

張小山環顧四周,才發現原本十多人的隊伍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原來是遊客們被夏軍精彩的講解吸引住了,並把他當作了景區的領導。

幾十人圍繞著夏軍,跟著他一路走去。

一座由四頭健碩的水牛組成的石雕吸引了眾人的眼球,只聽夏軍講道:“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四牛耕作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頭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說是我們紀念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功績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先民們在狩獵的過程中,透過對動物習性進行觀察,區別出哪些是兇猛的,哪些是比較馴服的,便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馴服的動物慢慢飼養起來。而牛就是炎帝神農發現、馴養並用於農業生產的動物之一。在隨州淅河西花園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中考古專家就發現了最早的水牛骨骼。這正是始祖炎帝神農首創馴養家畜用作農耕的有力佐證。

自古相傳,炎帝神農氏為‘牛首人身’,這可能是因為牛是炎帝神農所在的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後世就神話傳說其是‘人身牛首’了。當然,這也是對炎帝神農馴養耕牛,首創農耕的形象紀念。

好,大家可以在這裡拍照留念,尤其是炒股的朋友,到了這裡沾到靈氣,你手中的股票一定會牛氣沖天,一路飆升。”

劉偉一聽四牛雕像還有這個功效,興奮地嚷嚷道:“師傅們,不,大哥大姐們,我們來拍幾張合影,也沾沾炎帝神牛的光!”他直接把這些水牛當作神牛了。

“劉偉,你還是這麼容易激動,看來謝麗還沒有把你的性格*過來啊。”吳玫擔心劉偉影響郢州人的形象,拉著劉偉小聲說道。

吳玫說歸說,還是十分配合地把郢州小團隊的人員召集到牛像旁邊,大家站好位後,她便請夏軍幫忙拍照。夏軍的攝影技術也是一流,他幫小團隊拍攝的合影照後來掛到了楊滿倉大戶室的牆上。

從四牛雕像往前是九拱橋。橫架在烈山湖上的九拱橋用花崗岩、白砂岩、蘑菇石、上等青石構建而成。橋身有九個拱門,全長117米,也是九的倍數。史書記載,炎帝之母安登夢見七龍子有感生炎帝,所以,橋身和橋面上雕刻著龍鳳相依、鳳舞龍翔的紋飾。九拱橋橫跨烈山湖兩岸,像一根紐帶一樣,溝通南北,溝通了炎黃子孫尋根拜祖之路,也連結了大家拜謁始祖虔誠之情。

在九拱橋上,夏軍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上古時期,烈山九嶺由九個怪物佔據,為了人間安危,龍王的九個兒子下凡收服九怪,那晚雷雨交加,一道天雷劈來,把這個地方炸出一個大坑,大雨也淅瀝嘩啦下了整整一天,雨停之後,先民們走出洞穴,發現這裡已經成了一汪湖泊,湖水清澈見底,味道甘甜。因為山叫烈山,這個湖便自然被人們稱作‘烈山湖’了。也因了民間流傳的‘九龍降九怪’的故事,當地人又把這個地方叫做‘九龍山’。”

孫豔望著九拱橋下波光粼粼的烈山湖,思緒飛到了遠古,教授的思辨能力相當之強,馬上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她說:“造就烈山湖的是神奇的自然之力,而不是子虛烏有的九龍。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期,先民們靠自身的微薄之力和簡陋的工具與自然界作鬥爭時,一方面逐步認識到人們的生產活動與某些自然現象的聯絡,另一方面又受著自然界的沉重壓迫,對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得不到正確的理解。於是,恐懼與希望交織在一起,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歪曲的顛倒的反映,把自然現象神化,原始宗教便從而產生。這個時期的宗教特徵是萬物有靈,也就是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像我國對龍的崇拜,印度對牛的崇拜,都源於這個時期。”

對美女教授的延伸講解,大家齊聲叫好,劉偉還情不自禁鼓起掌來,他的心裡已經在盤算著如何拜教授為師了。

跨過九拱橋,一座似一團烈火的奇特建築又把眾人吸引住了。不待他人詢問,夏軍開口講道:“大家看前面這個建築,是不是像一個‘火’字?這便是聖火臺。燧人氏‘鑽木取火’後,炎帝神農‘修火之利’,把火廣泛運用於生產、生活之中,炎帝率領先民在刀耕火種的時候,發現一些燒死的野獸吃起來味道比生吃要可口多了,便發明了用火烹製食物,後又發明燒製陶器等等。正因為炎帝神農善於取火、存火、用火,《帝國世紀》說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也因為火與太陽都給人間帶來光明和溫暖,特別是人民賴以為生的五穀更離不開太陽,民間便以太陽象徵炎帝的功德,所以,炎帝也被奉為‘赤帝’、‘太陽神’。大家知道嗎?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開幕式的火種就取自聖火臺。數千年來,華夏子孫,薪火相傳,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締造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聖火臺底座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圖騰,底座周邊刻有龍騰雕紋,相傳有神龍相守,供奉華夏最初之火種。很多華人朋友遊覽到這裡,都會從聖火臺的底座穿過,他們說:聖火臺中走一走,紅紅火火全都有。現在我們也穿過去吧!”

大家魚貫而入,從聖火臺的底座穿過。這要讓外國人看到了,他們肯定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做什麼?討個吉利,求個心裡安慰唄。穿過去了就能紅紅火火?和銅牛合了影股票就能牛氣沖天?有多少人會相信?又有幾人會當真?可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這要從咱們國人好討彩頭的習慣說起。

不知從哪朝那代開始,中國人無論做什麼都要講究一個“吉祥如意”,杯子碟子掉在地上摔碎了,要及時說一句“碎碎平安”;小孩子說了什麼不吉利的話,家長也要輕輕地在孩子嘴上拍兩下,以示“童言無忌”。這些生活中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也算不上什麼迷信。至多是人們心底裡對平安吉祥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追求。“討彩頭”也是如此。好彩頭,意為好兆頭、好現象或者好的開始,人們在一件事上如果討到了好彩頭,就意味著沾到了好運氣,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這個傳統習俗,在我國南方表現的更甚。比如在我國廣東省,連粥也要起個有寓意的名字。起源於明朝的狀元及第粥是廣東省傳統小吃之一,據傳與嶺南才子倫文敘有關,現在多為討個吉利,有不少父母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狀元及第粥以大米為主料,放入豬雜等食材熬制而成。你別說,吃起來還真是味鮮爽滑,香濃可口,只是不知道吃了後會不會真的中狀元。

扯遠了,言歸正傳。經過橫跨在龍脈河上的神農橋,大家進入炎帝神農文化廣場,廣場由前後烈山門和四角角樓及四面文化長廊組成,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廣場中央屹立著高聳的由白色花崗岩材料製成的神農雕像,他左手執五穀,右手拿靈芝,傲然挺立,氣宇軒昂,像一棵搏風擊雨的不老松。

眾人在雕像前拍照完畢,夏軍又開始了講解:“炎帝神農雕像以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設計而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為正方形,邊長56尺(約1867米),意為中華56個民族;底座高度為426尺(142米),代表著炎帝神農的誕生之日為農曆4月26日;像本身高95尺(約3167米),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這尊站立像用資三千多萬元,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捐贈。可以說,這尊像凝聚了成千上萬炎黃子孫的始祖情。說到這裡,我忍不住要說說始祖的靈氣。炎帝神農巨像最後一塊石材安裝完畢,人們紛紛前來敬香放炮。香未燃盡,炮聲剛落,奇蹟出現了,數百只小鳥聚集在一起,圍繞大像持續飛行了足足5分鐘的時間,有的人說,那是小鳥誤將始祖手中的稻穀當成了真的,而更多的人則相信那是始祖顯靈了。”

張春桃當然相信始祖顯靈之說,她提議道:“既然炎帝這麼靈驗,我們到他的廟中去拜一拜吧。”她想當然地認為這個地方肯定有神農廟。

還真是這樣,在九龍山第七座山的東麓有神農的出生洞,洞前建有古式四合院的小型廟堂。夏軍帶領眾人來到這裡,首先看到的是廟門兩旁“古洞載日月,神農傳九州”的對聯,進到神農洞的院內,大家第一眼見到的就是院中央一個碩大的香鼎,夏軍指著繚繞的紫煙說:“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農曆四月二十六炎帝誕生日,海內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敬香憑弔,一者感謝其植五穀,嘗百草的功德,二者祈求祖宗保佑。香鼎左邊的這個洞府就是炎帝出生的地方——神農洞,洞門半開,可以想見古洞的幽深。但由於歷史的久遠,歲月的滄桑,這個洞現在只有幾米深。說到神農洞,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龍被分到天上,蟒則留在了地下,地下有九十九條蟒,經過七七四十九萬年的修煉,想昇天為龍,但龍總歸是龍,蟒仍是蟒,蟒升不了天,這升不了天的九十九條蟒,因此就在人間興風作浪,危害人間,玉皇大帝知道後,就派天兵天降搬來九十九座大山,把那九十九條蟒鎮壓在山下,一字排開,就成了現在的隨州至棗陽之間九十九重山崗。就這樣,玉皇大帝還不放心,又命東海龍王把他的九個兒子派出鎮守這九十九條蟒,九個龍子遵從父命,來到鎮壓九十九條蟒的地方,選中了中間的九座山,住在山中,所以這九座山又叫九龍山或九烈山,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九龍山之一的洞天山,也就是七龍子所住的山脈。

又過了七七四十九百年,九龍山下住著一個氏族部落,這個氏族的首領叫少典,少典的妻子是嬌氏的女兒,叫安登,安登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她天天上山放羊和採集食物,一天,她趕著羊群,提著籃子上山了,此時正是陽春三月,風和日麗,安登來到山上,頓時覺得心曠神怡,看著紅的花,綠的草,不一會,籃子就被裝滿了,此時,太陽還沒有當頂,安登就想:找個地方歇一會兒吧。她順著彎彎的山路,穿過樹林,在半山腰發現了一個洞穴,洞很寬敞,洞口邊盛開著豔麗的映山紅,好奇心驅使她進入山洞,洞裡清爽怡人,安登放下籃子,依著洞壁休息,不一會就睡著了,這洞正是七龍子住的地方。因為九個龍子鎮蟒有功,王母娘娘把他們請到瑤池參加蟠桃宴會,七龍子多喝了點酒,回來後把洞門開啟透氣,自己卻睡著了,第二天醒來,發現洞口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彎彎的柳葉眉,挺直的鼻樑,紅紅的小嘴……看著看著,七龍子頓生愛意,抱起安登就和她親熱起來……,事後,七龍子深感後悔,回龍宮向父親請罪,再也沒有回來。而自此以後,安登就感到肚子裡有一個什麼東西在跳動,七龍子和她親熱的場景也屢屢出現在夢中,每天她都去洞口坐一坐,一天,她走向洞裡,發現裡面很寬很亮,有石床、石凳、石桌石碗,完全適合她居住,於是她便住了下來。第二年,又是一個山花爛漫的日子,安登在洞中生下了一個七斤重的肉球,正當她納悶時,只聽‘砰’的一聲,肉球炸開了,從中跳出一個胖小子,安登給他取名叫‘石年’,這個石年就是後來種植五穀、品嚐百草的神農了,這個洞便被後人稱之為‘神農洞’。”

張春桃、王蘭、王英等女眷參觀完神農洞後,都非常虔誠地專門到香鼎為神農敬香。神農這樣一位中華民族的始祖,雖然他是人不是神,但他對華夏兒女所做的貢獻,足以讓其永享億兆子民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