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龍騰股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國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國寶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國寶

隨州博物館編鐘演奏廳,編鐘樂團正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楚殤》、《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美的樂聲由古樸而造型獨特的編鐘發出,彷彿音樂的精靈扇動著五線譜連綴而成的翅膀穿越千年而來,張小山們陶醉在編鐘古樂那深沉渾重的低音、圓潤淳樸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交響而成的優美旋律中,似乎感受到了上古華夏文明引領一代風騷,笑傲寰宇的 曠世傳奇。

午餐完稍事休息後,美女教授孫豔提議要去領略隨州“稀世之珍”的風采。夏軍知道她所說的稀世之珍是指1978年在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為戰國時曾國遺物,儲存完整。出土時曾經用原件舉辦過一次音樂會,敲響了《東方紅》、《楚殤》等曲,震撼世人。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效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這套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哪怕在國內用原件演奏,也要由國家特批。

對教授的要求,夏軍當然是無條件滿足,但他還是說明了此編鐘非彼編鐘,乃復制件的情況。孫豔聽後,堅持道:“這個情況我也知道,問題是我們無法去欣賞原件的演奏啊,只能欣賞隨州本土的藝術家們用復制件進行的演奏了。何況我聽說隨州博物館的這套復制件足以亂真,演奏水準也是一流的。”

眾人也附合著紛紛稱是。夏軍立即行動,動用朋友圈聯絡上了博物館的高館長。高館長也頗為豪爽,在電話裡大聲說:“夏總,沒有問題,帶著你的朋友們儘管來。博物館今天下午本來就安排有演出,我負責請首席演奏師上臺為你們表演就是了!”

就這樣,教授一行和張小山們才欣賞到了一流的編鐘演奏。

舞臺大幕落下後,陪同夏軍等人觀看演出的高館長主動說:“夏總,等會我請大家近距離瞭解一下編鐘古樂。這套編鐘是百分之百按照原件複製的,可以說各方面的感受都和原件是一樣的。”

待其他觀眾全部離開,高館長首先邀請夏軍的客人同博物館演奏員合影留念,然後開始講解。他帶著自豪說道:“各位,呈現在大家面前是曾侯乙編鐘的現代版,剛才就是它和演奏師們一起讓我們欣賞了一場視聽盛宴,現在我就給大家詳細介紹這套國寶。編鐘是我國古代打擊樂器,也是象徵擁有者權位的禮器,主要流行於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鐘出自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因此被稱為曾侯乙編鐘。

我們先看它的結構,這套編鐘的鍾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的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託,構成上、中、下三層。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八組: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甬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甬鍾,12件,另有楚惠王贈送的鎛鍾1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釐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釐米,重24公斤。鐘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公斤。再看編鐘上的銘文,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銘文多數錯金。全部甬鍾的記事銘文均為“曾候乙作持”5字,標明鍾的製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鎛鍾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標音明文標示了鍾的懸掛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係。鍾銘所見律名28個、階名66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這套編鐘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第三,我們來看編鐘的工藝及其裝飾,鍾及鍾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製作而成,工藝精湛。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全套鍾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錘和2根彩繪撞鐘木棒與鍾同時出土。據此並經實驗判定,這套鍾的使用共需5人:3人雙手執小木錘,掌奏中、上層鍾;2人各持撞鐘木棒,掌奏下層鍾。”

講解到這裡,高館長拿起丁字形木錘敲擊了一下上層的鈕鍾,鈕鍾發出一聲清脆明快的高音,他繼續講道:“我們接著說曾侯乙編鐘之音,它的每件鍾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擊發而互不干擾,亦可同時擊發構成悅耳的和聲,證實了中國古編鐘每鍾雙音的規律。全套編鐘的音域自c2至d7,共5個八度,僅比現代鋼琴音域少兩個八度,須知,其出現時間卻早現代鋼琴2000年。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現代學者推斷這套編鐘不但可以演奏旋律,還可以演奏和聲。

最後說一下曾侯乙編鐘的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採用了鐳射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鐘體大小,鐘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鐘形與複雜的鍾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鐘的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的高超,也顯示春秋戰國時我國音樂已發展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高度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高館長介紹完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樂器群,縱然是他天天陪伴著這些國寶的“替身”,仍然顯得心情激動。聽講的人們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為編鐘這個中國古代高度文明的印證者感到興奮、振奮乃至亢奮。

這不,亢奮的劉偉拿起長長的演奏棒準備敲擊下層最大的鎛鍾,可能是近半年的閱歷起了作用,他猶豫了一下,徵詢地問:“高館長,我能試敲一下嗎?”

“敲吧,夏總的客人,可以隨便敲。”高館長大度地表態。好在這些編鐘是複製品,不是原件,否則,他的表態就不可能這麼大度了。

聽見夏總表了態,劉偉放心地敲擊起來。他一帶頭,其他人也紛紛仿效,當起臨時的編鐘演奏員來。咱大中國的從眾心態可真是根深蒂固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美女教授孫豔天生有著探究未知的精神,體驗了編鐘的神奇後,又提出要去參觀出土編鐘的曾侯乙墓。

博物館和曾侯乙墓同處隨州城西約二公里的擂鼓墩,二者毗鄰,夏軍便帶領眾人步行前往。

在綠樹成蔭的景區公路上,夏軍邊走邊說:“參觀曾侯乙墓有必要先說一下墓主曾侯乙,他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詳,是戰國時期南方小國曾的國君。從楚惠王送給他的那件青銅鎛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透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死後,他被埋葬在擂鼓墩這處依山傍水,風水絕佳的寶地。”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擂鼓墩呢?有什麼典故嗎?”張小山問道。

“傳說在戰國時期,楚莊王為平息宰相鬥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將士奮力搏殺,一舉而平叛亂。因為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夏軍的回答簡潔明了,他早已成了隨州通。

說話間,曾侯乙墓到了。這次,夏軍專門請了一位女導遊來為大家講解。

女導遊自我介紹姓王,讓大家叫她小王。“我們的墓主人是真正的大王,我這個小王可不是女王,只是剛好姓王而已!”她風趣地說。

小王的導遊講解將人們帶入了歷史,時光之機迅速倒帶,將畫面定格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戰國早期。

彼時,尚屬於中國歷史上的東周朝代,由於東周朝庭採取錯誤的國策,將國土陸續不斷地分封給子孫乃至大臣,最後的結果是眾多各自為政的諸侯國將全部國土割據一空,連周王室自己都沒有了立足之地,寄居於諸侯的地盤苟延殘喘,名存實亡。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稱戰國。

如果翻開當時東周的版圖,會發現在漢水以東,大別山以西有一個不大的曾國。曾國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資料記載,據考證,曾國其實就是《左傳》裡提到的隨國,曾,隨是一國兩名。《左傳》說隨國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國,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其地位與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漢地區的總代理。我們可以看到,曾國和楚國相鄰,很多史蹟都與楚國有關。楚國為了進取中原,實行擴張政策,隨國是其中最主要的物件。後來經過一系列的變故,隨國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國。

說起楚、隨兩國,還有一段軼事,那就是楚昭王曾經避難於隨國。楚昭王十年即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和其胞弟夫機率兵攻打楚國,大獲全勝,最後攻破楚國的都城郢。破城之時,楚昭王逃走,奔至雲夢澤時,被吳軍射傷。楚昭王逃到鄖國,鄖國國君的弟弟認為楚昭王不仁不義,要殺他。於是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隨國,吳王闔閭隨後率兵而至。隨侯緊閉城門,調兵遣將,嚴陣以待。吳王闔閭在城下對隨侯說,周天子的子孫,分封在江漢流域的都被楚國滅掉了,隨國遲早也會被楚國滅掉的,你還是早點把楚王交出來,讓我殺掉他。隨侯堅決不肯,說:‘隨國與楚國是友國,你不要再說了,楚昭王不在隨國,他已經逃走了。’吳王沒法,只好帶兵離開了隨國。楚昭王由此逃過一劫,心中充滿了對隨侯的無盡感激。隨後楚國援軍秦軍趕到,大敗吳軍,夫概見大勢已去,撤兵歸國,自立為王。吳王闔閭得知這一訊息後,慌忙帶兵離開郢都回到吳國。楚昭王回國復位,下令楚、隨世代友好,不相攻伐。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

公元前440年前後,統治曾(隨)國的諸侯王叫姬乙,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曾侯乙。這個曾侯乙個子不高,只有162米左右,可他既是一位的音樂家,又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還是一位美食家。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賣一個關子,後文再為大家揭曉。

公元前433年,40多歲的曾侯乙病故了。楚惠王從西陽得到曾侯乙去世的訊息後,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後裔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特地為曾侯乙製作了鎛鍾作為祭器。

曾國雖小,君王的安葬卻不能馬虎。曾侯乙墓的槨室分為東、中、西、北四個室,槨室總面積有190多平米,各室之間的底部都有一個門洞相通,其形制有點像現代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銅禮器、樂器,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就是在這裡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陪曾侯乙下葬的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共計15404件,其中青銅器多達6239件。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 件、大尊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鑑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4 件等。從陪葬鼎的數量可知,在曾侯乙生活的時代,自商周以來的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因為先秦時代,對禮器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為核心內容。天子用鼎數最多,為九鼎,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層遞減。曾侯乙墓中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鼎數,已近於天子之制。

話說回來,為什麼先前說曾侯乙是音樂家呢?這是因為陪葬品中有著大量的樂器,這些樂器按演奏方法可分為打擊樂、彈撥樂和吹奏樂三類。打擊樂有鼓、編鐘、編磬,最珍貴的樂器曾侯乙編鐘,是已知的當時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彈撥樂有五弦琴、十絃琴和瑟;吹奏樂有篪、排簫和笙。而且,數量龐多的樂器如鍾磬銘文中有大量樂理樂律銘文,顯示了曾侯乙生前對於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的重視程度。除樂器外,21具陪葬棺中殉葬的全部都是歌舞樂妓。所以說,曾侯乙還真是一位音樂狂人吶!

為什麼說曾侯乙又是軍事家呢?那是因為曾侯乙墓萬件陪葬物中以車馬兵器最多,其種類之全、數量之眾、綜合功能之強,前所未見。其中射遠兵器居多,長杆兵器尤為特殊,且有極為罕見的矛狀車軎,這些都是用於車戰的武器裝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和指揮官。

從曾侯乙的“口晗”,可以推測他還是美食家。古代王侯死後,嘴裡面都要含玉,稱為“口晗”。曾侯乙也不例外,而且他口中含的美食與眾不同、數量眾多,豬、牛、羊、魚樣樣齊全,這些玉最大的像黃豆,最小的只有米粒大小。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曾侯乙墓又一國寶級陪葬品“青銅冰鑑”,它通高615釐米、邊長62釐米,重170公斤。這個青銅冰鑑是做什麼用的呢?原來它是曾侯乙用來冰(溫)酒的器具。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鑑,鑑內建一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而且曾侯乙還是古今中國人最早拿金飯碗的人呢,因為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器物裡面有一款文物“雲紋金盞”,金盞高11釐米、口徑151釐米,重2156克,蓋面和盞口下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盞內還放置有長13釐米、重5645克的金漏匙一件。據專家認定,這可是中國最早的金器日用飯碗。所有這些,都表明曾侯乙生前的生活那是非常的奢侈,死後也要繼續享用這些美食和高檔器物。

說到這裡,小小的曾國之君曾侯乙的形象應該從歷史的煙雲中浮現出來了。當然,這還要歸功於考古工作者對曾侯乙墓的辛勤發掘,對出土文物的精心呵護,是出土的珍貴文物還原了歷史,是考古學家們使這種還原成為可能。

告別了曾侯乙,告別了小王,夏軍又熱情地將大家請到了山莊酒家,他要為老同學及郢州的客人們舉行送別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