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龍騰股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九章 八個聖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九章 八個聖人

第五十九章

八個聖人

我們去遠行,

躺在青青的草原,

數最亮的星;

我們去遠行,

坐在金色的沙灘,

看最白的帆影;

我們去遠行,

爬上高高的山,

聽最聖潔的經……

“五一國際勞動節”如期而至,楊滿倉的五人團隊不懼“**”,按計劃踏上了旅程。

此次山東之行,兩車七人,陣容較大。張山駕駛的“大奔”裡坐著楊滿倉夫婦和吳玫,大牛駕駛的“比亞迪”裡則是大牛夫婦加上劉偉。本來張春桃不想隨行,是出遠門辛苦,老伴楊滿倉有張山和吳玫照顧,她很放心。但老楊堅持把她拉了出來,理由是趁腿腳還算麻利,多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進行一下自我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提到愛國的高度,張春桃便痛快地同意了。至於王英,那是之前就好了的,哪怕大牛內心不情願讓老婆同行,卻也沒有辦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吳玫坐在‘大奔’的副駕駛位上,心情那是相當的爽,興高采烈地吟誦起本章開頭的詩句。曾經的文藝青年張春桃直誇吳玫詩寫的好,有進步,吳玫有點不好意思地:“大姐,你別誇我了,這首詩的原作不是我,我只是作了一點修改。”

張山聽吳玫叫張春桃大姐,笑了:“吳玫,你原來不是叫阿姨的嗎?怎麼改稱大姐了?”

“哎呀,山哥,你想當我的長輩啊?”吳玫嬌嗔道。

“此話怎講?”張山明知故問。

“你叫大姐,我叫阿姨,那你豈不也成我的長輩了?再,春桃大姐這麼年輕,我叫她阿姨豈不把她叫老了?”吳玫振振有詞。

“好,好,吳玫,你叫我什麼都可以,反正和你們年輕人在一起,我就開心。我也想年輕啊,只是年華似流水,一去不復返囉!”張春桃感慨道。

“心態年輕就好啊。”楊滿倉笑著插言,並提議道:“山,你把這次的目的地山東濟寧市給我們介紹一下吧。如果有什麼故事,就順帶講一講,這樣你這個開車的和我們坐車的都不累。”

“你這個老頭子,想聽故事就。只聽開車辛苦,沒聽坐車還累的。”張春桃數落老伴道。

“大姐,你坐車時間一長就有體會了。坐車其實也挺累的,有時坐車的比開車的還累,尤其是有暈車毛病的,那更是寧願開車,也不願坐車。”張山笑著。

“那是為什麼啊?”吳玫問。

“這樣吧,你看我開車時,由於是我本人在操控汽車的制動系統,所以大腦會搶在身體感知之前預知任何動力加速度的改變。比如剎車、加速、變向,都是我自己做出的決定,所以,我的身體會提前適應。反過來,你坐我開的車,任何動力加速度的改變,你都無法提前獲知。每次剎車、加速、變向對於你來講,都是‘意外’,你如果身體適應能力差的話,就會暈車了。”張山耐心解釋道。

“怪不得我有時坐別人開的車暈車,坐山開的車從不暈車,原來以為是心情愉快了就不暈車,現在才知道是因為山開車的技術高,車開得穩,各種‘意外’少。”張春桃恍然大悟。

張山笑道:“謝謝大姐誇獎,其餘暈不暈車和心情以及身體狀況也有關係。”

“好,既然大家都不暈車,現在就聽山哥講濟寧的故事了。”吳玫還是忘不了聽故事。

張山調整了一下座椅,讓自己坐得更舒適,同時調整了一下思路,道:“要講濟寧的故事首先得介紹一下濟寧這座城市。濟寧市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別稱孔孟之鄉、江北蘇州,從它的這兩個別名就可知其人文和自然資源肯定都十分豐富,也正是這兩點讓濟寧人引為自豪。我們先它的自然資源吧,濟寧市有我國江北地區得獨厚的山水景觀,當地人稱之為山水文化。先他們的山,鄒城嶧山因山勢奇特、怪石嶙峋,被稱為下第一奇山,孔子在此留下了‘登東山而魯’的詩句;水泊梁山因一部《水滸》而名揚下,在那裡可以體驗宋代民風習俗;曲阜石門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李白、杜甫話別之處,孔尚任曾寓居於此寫就《桃花扇》,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嚮往的地方。再他們的水,位於濟寧微山縣的微山湖享有‘日出鬥金’的美譽,曾是當年著名的抗日戰場,一曲‘微山湖上靜悄悄’至今廣為傳唱;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從元代開始就促進了濟寧商品經濟的繁榮,使之成為運河沿岸重要的工商業城市;泗水泉林有‘中國泉鄉’之譽,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而得名。那裡的泉水群有名泉七十二處,大泉數十,泉多如牛毛。五步成溪、百步成河,窮古至今,滔滔不絕,是泗水的源頭。對了,吳玫,你在進行旅遊規劃時,千萬不要遺漏了這一處下奇觀。另外,這個讚譽可不是我隨口的,而是陳毅夫人、著名營養學家於若木女士為泉林題的詞,她的題詞就是‘下奇觀泉林’”。

張山講述的濟寧山水可都是當地著名旅遊景點,吳玫聽得有味,可她還有點不滿足:“山哥,濟寧的山水是好,可你沒有講這裡面的故事啊。”

“故事嗎?馬上就有,你知道濟寧人最驕傲的是什麼嗎?”張山問。不待吳玫回答,他接著:“濟寧素稱‘聖賢之鄉,禮儀之邦’,先後被稱為‘聖人’的歷史人物共有八位,這正是濟寧人的驕傲之所在。”

這下張春桃也感興趣了:“好傢伙,八位聖人!山,快是哪八位聖人?”

“講講這八位聖人的故事更好。”楊滿倉童心未泯,提出了要求。

“那我把車開慢一點,一個一個講吧。”張山邊邊看了一眼車內後視鏡,見“比亞迪”跟的很近,笑著:“不過,就怕牛哥嫌我們車速太慢,著急啊。”

“這個不用擔心,出發前我給他過,安全第一。不是有一句行話嗎:不怕慢,只怕站。只要行車安全,就不會慢到哪兒去,否則,那才是徹底慢了。”楊滿倉道。

駕駛‘比亞迪’的大牛似乎聽見了楊滿倉的話,笑了笑,不緊不慢地跟著‘大奔’,但身旁的劉偉卻有點坐立不安。

“怎麼了,劉偉。著急了?嫌前面的車慢了?”大牛問。

“他可能不是嫌慢了,是嫌吳玫不在身邊吧。”坐在後排的王英話了。

劉偉笑道:“都不是。我是看師傅的車速放慢了,猜想他肯定在講故事,可惜我們聽不到啊。”

劉偉猜的對,張山此時正開始講第一位聖人周公的故事:“在濟寧的曲阜城東北有一座周公廟,專門用來奉祀我國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公旦。周公被後人尊為‘元聖’,是儒學先驅,連孔子都崇敬他,孔老夫子只要一段時間沒有夢見周公,就感到非常難受。”

吳玫插言道:“‘周公吐哺,下歸心’的典故的就是這位周公嗎?”

“正是。‘周公吐哺’的典故不少人都知道,的是周公在廣納人才時,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士子求見,便馬上接見。如果當時正好在吃飯,他甚至來不及嚼嚥下嘴裡的食物,而是吐掉後趕緊去接見來訪者,真正是求賢若渴。”張山簡要地。

“周公吐哺這個典故我也知道,但不知他還被後人尊為‘元聖’,山,你能這方面的故事嗎?”楊滿倉的好奇心也很強。

張山笑道:“既然大哥有興趣,我就詳細講講周公的故事吧。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下大治。在周文王時,周公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被分封於魯,也就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國都就在我們要去的濟寧曲阜市。但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死後,又作為攝政王輔佐武王的幼子成王。當時,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攝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發動叛亂,周公東徵平叛,滅五十國,奠定東南。除此以外,周公還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成王年幼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果然,成王的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到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使下得以大治。因此,周公堪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周公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把周初的仁政作為最高政治理想,孔子終生倡導的也是周公制訂的禮樂制度。”

楊滿倉認真聽完張山的講解,由衷感慨道:“周公確實是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幾千年過去了,他的仁政理論及實踐,還有其人格,仍然值得當今的從政者們好好學習啊!”

吳玫不管這些,問道:“那和濟寧有關的第二個聖人是誰呢?”

“這個我知道,當然是孔夫子了。”張春桃很有把握地。

“大姐的對。孔子就出生在曲阜,是地地道道的濟寧人。孔老夫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人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在我國家喻戶曉。”

“雖然是家喻戶曉,但山哥你也要講講他的故事。”吳玫提出了要求,同時開了一**礦泉水遞給張山。

張山接過礦泉水,潤了潤喉嚨,道:“我們剛才過孔子終生都在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那我就講一講他從就學禮、好禮的故事吧。傳,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子正聚精會神地在窗下讀書,由於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讓他歇一會兒,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放在一株大樹下擺弄起來。母親忙:‘孩子,外面風大,又這麼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玩耍了啊。”孔子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幹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母親聽到幼的兒子這樣,驚訝的不出話來。”

“原來孔子從就在練習禮儀啊,怪不得他能成為聖人,還總結出了‘不學禮,無以立’這條為人處世之道呢。”看來張春桃對孔子也瞭解不少。

“孔夫子的‘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張山邊開車邊背誦道:“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背誦完,他接著:“這則論語源自孔子教育兒子的故事:話有一孔子站在庭院裡,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走過去,這就叫‘趨’。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問:‘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怎麼會話?’孔鯉邊稱是邊退回去學詩。又一,孔子又站在庭院裡,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又問:‘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孔鯉只得又退回去學禮。”

聽完張山的講述,楊滿倉又要發表感慨了:“至聖孔子對他兒子的教誨,雖然經過了幾千年,仍然使我們振聾發聵啊。確實,在現代文明社會,一個無禮的人是無法立足的。因為每個人並非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生活在社交絡之中。在工作中,你需要同事配合;在生活中,你需要與他人相處。若是粗魯無禮,無異於違背了社會交往的法則,關死了交際的通道。俗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禮貌’是你獲得他人幫助的前提。布衣出身的劉備為什麼能鼎足三分呢?正在於他禮賢下士‘甚得眾心’,得到了文武豪傑們的支援。到底還是一個‘禮’字讓他先立足,後成功啊。”

“哎呀,怎麼到劉備了,他又不是聖人。山哥接著講第三個聖人吧。”吳玫想聽的是故事,不是議論。

張山只好接著講:“第三個和濟寧有關的聖人是‘和聖’柳下惠,他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創始人。柳下惠以堅守正道,和悅守禮而著稱,其‘坐懷不亂’的佳話千古傳頌。孟子曾:‘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因而被世人稱之為‘和聖’。”

“柳下惠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典故我知道,但他到底如何坐懷不亂就不清楚了,山哥你詳細講講這個故事吧。”吳玫繼續提出要求。

“好吧,那我就詳細講講:有一年冬,柳下惠到外地辦事,耽擱了出城時間,此時,客店也已住滿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門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柳下惠見那女子衣衫單薄,凍得索索發抖,怕她凍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裡。柳下惠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漫漫長夜竟不覺溫香在懷。就這樣一直到亮,絲毫沒有越禮行為。”張山講完這個故事,接著:“但柳下惠之所以被譽為‘和聖’,更重要的還是由於他從魯國大夫退隱柳下後,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倡導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創始人。”

“和而不同?山,你講講它的涵義吧。”楊滿倉也提出要求。

張山笑道:“好的。這還得從孟子對柳下惠的推崇起,《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總之,柳下惠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而且,在他的人格魅力影響下,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可見,與任何人都能和諧相處,而又保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堅守正道,不受不良影響,這就是和而不同的核心價值所在。”完,張山又引申道:“和而不同,不只限於人際關係。大到國與國之間,如果各國在處理外交事務時,都能夠遵循‘和’文化的要旨,則世界和平就不會是奢望了。詳細點,國家大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不同、意識形態不同,要做到和平共處,就要接受他國的不同,不把本國的價值觀強加於他國。特別是作為大國,不刻意表達自己的**,更不放縱自己的**,在任何敏感問題上都能處之泰然,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和而不同,不僅能彰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風範,更是保障世界和平的關鍵所在。”

“哇塞,看不出山哥還是一個外交家。”吳玫誇張地讚歎道。

“是啊,山,你越講越精彩了。反正我們不著急趕路,乾脆把八個聖人的故事一次講完吧。”張春桃像是在鼓勵張山。

“既然大姐感興趣,我就接著講第四個聖人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曲阜人。他安貧樂道,德冠四科,才智出眾,被後世尊為‘復聖’。為什麼尊他為‘復聖’呢?稱‘聖’,是因他有‘聖人之一體’,稱‘復’,是因他能達到‘克已復禮為仁’的最高境界。顏子因用功過度,加之營養不良,29歲時頭髮全白,僅享年32歲。孔子為他的早逝而痛哭道:‘喪予,喪予!老爺你這是要滅我啊!’,可見孔子對其厚愛之極。而且,《論語》中記載顏回之處,總是稱讚的多,他本來是最理想的孔門道統繼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孔子的另一弟子曾參接替。”

“山哥,你還沒講顏回的故事呢。”吳玫見張山完便專心開車去了,提醒道。

“我在看牛哥的車跟上沒有,馬上就講。顏回的故事也有很多,我講一個有代表性的吧。少年顏回跟隨孔子學習時,因家中貧寒,常常以稀粥充飢,但他學習卻非常刻苦守時。有一次,孔子見顏回第一個到私塾,便問:“顏回,你今吃的什麼早飯啊”顏回:“一張餅,一碗湯。”其實他吃的是一碗粥。他卻把粥上凝結的薄皮稱作一張餅,把薄皮下的稀粥稱作湯。顏回雖然家貧,卻十分樂觀,並且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一位窮學友的母親有病無錢醫治,他勸父親向別人借了碎銀子,送給他的窮學友為母親治病。不料,有幾個多事的學生,卻將此事傳成顏回偷了別人家的銀子送人情。於是便有人丟了東西,懷疑是顏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沒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第二,顏回又是第一個到私塾。一進門,見地上有一錠金子,上面還寫著‘賜顏回一錠金’,顏回本想不理,但見寫有自己的名字,於是就在金子上寫了‘外財不發窮命人’幾個字後,放回原處。透過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顏回了,並當著大家的面:‘賢哉,回也!’”

楊滿倉認真聽完張山的講述,深有感觸地:“家境貧寒,借錢也要幫助他人,顏回的聖人稱號當之無愧!我們要向顏聖人學習,把資助貧困生的善事堅持到底。”

車內幾人聽了,齊聲稱是。此時,已近中午,到了休息進餐的時候。另外四位聖人的故事留待下章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