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犁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二章:易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四十二章:易陽

巨大的噪音徹夜響遍在漳水邊。

那是數百名鐵匠在河邊晝夜不停的敲打。

這種噪音擾亂人心,但沒有人真的為之煩躁,因為他們都知道在這瀰漫的霧氣中淬鍊的,是無數的甲械、箭頭。

在這樣的亂世,鐵就是力量,就是安穩。

不僅僅是噪音,當鐵匠們用大錘敲著塊鐵,將之打造為護胸甲的時候,整個大地都在震動,常使得附近在漳水邊捕魚的漁夫們頗為苦惱,因為魚都被震動嚇跑了。

就這樣,飄著煤灰的煙塵、震動著大地的晃動、填滿世間的噪音,這種種不便,卻彰顯著這個時代無上的力量,也預示著泰山軍這臺戰爭機器開始發動了。

早在泰山軍停駐在鄴城,這座巨大的工坊就已經被建立在漳水北岸。得益於在泰山軍在泰山地區的技術儲備,和轉戰過程中有意識的對匠人的吸納。

泰山軍的工坊很快就在甲械、箭失、鐵製農具上爆發了產能。得益於分工和應用水利能源以及煤炭的使用,現在工坊的效率幾乎是漢軍的十倍。

這還是現在工坊還處在產能爬坡階段,估計再等半年左右,隨著分工的熟練和匠人的補充,泰山軍工坊的這個效率還能再提高一倍。

那時候,漢軍將要面對的是何等的鐵甲之師。

從這裡也看出張衝的佈局眼光。要發展冶煉行業,最離不開三種東西,一個就是鐵、一個就是煤,還有一個就是水。

而恰恰鄴城這三個東西都有。鄴城和北方的邯鄲無論是在現在還是日後,都是有名的煤鐵之都。

再加上漳水連綿,這鄴城真為王業之基。

所以得益於這樣的先天條件,泰山軍在冬日和春天足足四個月的時間中,打造了不計其數的戰備物資。

這裡面最眾多的就是箭失。由鐵匠打造箭失頭,由木匠製作箭桿,最後由婦人組裝,然後統一儲備在城內的武庫中。

在一場戰爭中,消耗量最大的就是箭失。

雖然理論上箭失是可回收的,但誰也不會在戰鬥中去將射出去的箭失再撿回來。如此,要保證連綿不斷的箭雨,就必須攜帶足夠量的箭失。

泰山軍的弓箭手比例是非常高的。

一方面是張衝非常重視弓箭的遠端打擊能力,在這個時代,誰能將敵人大量殺傷在百步之外,誰就已經贏了一半。

所以無論是張衝親自演武還是之前的武備生的畢業宴,都將弓箭之術當成重中之重。

但弓箭手藝不是一般人能會的,多是一些山寮和獵戶,而這方面泰山軍不缺,無論是之前在泰沂蒙山區,還是嵩山地區,還是現在的太行山地區,泰山軍都在有意識吸納這些具備射箭才能的兵員。

但有了弓箭手,弓箭也成一個難點。目前漢軍主流的弓箭都是復合弓,也就是由木材、獸角、筋腱一同組成的良弓。

這種弓箭、拉力足、準頭好,之後一直沿用了數千年,直到被火銃所取代。

但這種弓箭縱是千般好,但就是一點不行,那就是製作週期太長,需要一年。

而之前泰山軍都是轉戰,哪有環境提前做弓,所以就出現了後面人多弓少的局面。

最後張衝沒辦法,一方面讓匠人營現在開始儲備製作弓箭,另一方面開始找一種過渡式的弓箭,也就是長弓。

這種長弓在英格蘭人手上大放異彩,在後面阿金庫爾戰役中,殲滅法軍六千名騎士,這些可都是有名有姓的軍功貴族,就這麼死在英格蘭農民的長弓下了。

長弓雖然不錯,但對木材質量要求高,不過現在的鄴城,乃至整個河北都是林木環繞的場景,找到筆直向上的木材還是沒問題的。

另外一個要想召到這麼多能拉開如此高磅數的射手,也是頗為困難的一件事情。要想拉開這麼高,拉力又這麼大的弓,非得是那些肩寬臂長的不可。

但還在泰山軍原先的射手們經過數年高營養的補充,體質都足夠勝任這一條件。至於新召的山寮射手們,那肯定是拉不動的。

所以他們也只能用老射手淘汰下來的舊弓了。

實際上,當張衝選擇在軍中佈置這種長弓手的時候,軍中一些軍吏,尤其是之前有漢軍背景的,是比較建議用弩來補充到隊伍中的。

比如之前盧植手上的那一支千人大黃弩隊伍,就是一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力量。

但張衝想了想,還是選擇了長弓。

無他,就是因為便宜。

還有一個就是,他自己也用過大黃弩,這種腳發的重弩雖然威力大、射程遠,但射速還是太慢了,平均一分鐘才能射出兩支弩箭。

而長弓呢?如果你一分鐘不能射出十支箭,你都不能叫一個合格的弓手。

所以要形成真正的箭失覆蓋,還是得用弓箭。

張衝為每個弓箭手的配置是必須攜帶六十根箭失。每二十根就是一捆,兩捆背後背,一捆束在腰帶。

也就是說,泰山軍的弓箭手如果要密集性進攻,那大概一輪箭雨維持的時間在半刻時間左右。

半刻時間一過,弓箭手隨身攜帶的箭失就消耗結束,就只能等待後方輜重送來新的箭失了。

這些資料,是張衝測算多次得來的。他要讓每個統兵將都知道這些資料,這樣才能做到合理排程弓箭手的火力。

除此之外,張衝還要讓統兵將瞭解什麼時候該用什麼箭失。

泰山軍以前裝備的只有一種標準箭失,那就是一種輕箭,多用於打擊無甲目標。但隨著泰山軍遇到了漢軍主力部隊,其披甲率堪比一流,那就需要配更短,更重的箭桿,專門破甲。

如果將領不知道這些資訊,殺傷力將大打折扣。

實際上,這些都是泰山軍武備學堂要教的內容,和過往那種神之又神的兵法相比,張衝以後世總結歸納的方法論,開始整理一種可複製的科學兵法,而這些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這些都是泰山軍準備的軍備情況,除此之外很重要的另一個儲備就是糧秣軍需的準備。

戰爭從來都是一場物資的戰爭,吃穿用度哪一樣不能少。

那這些物資都是哪裡來呢?當然是來自老百姓,無論是田賦還是口賦,各項物資都是靠老百姓來供集。

但這些東西提供的都是原材料,還不能算為成品。

而這個從材料到成品的過程就是漢室自己的官辦作坊來準備的。

實際上,秦漢軍國體制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直接掌控這樣的生產。數十萬官奴婢夜以繼日為帝國生產源源不斷的物資。

但即便是這樣,這也只是常規式的軍需補充。

更多的情況是稅吏們會直接下到鄉里,直接徵用貨物,根本不會有任何補償。有些時候,上面管的嚴了,這些稅吏也會給一些有劃痕的木籌來抵賬。

稅吏將竹籌從中間噼開,然後一人拿一半,意思是後面拿這個到衙署換錢。但實際上,這些竹籌根本沒用。

這就是苛政勐如虎,而稅吏勐於虎。所以每一次徵發對小民就是一次破家。這也是漢武伐匈奴,能將天下耗一半的原因。

但這些都是漢軍不得人心的舉措,以吊名罰罪起家的泰山軍是不能這麼做的。一旦做了,民心喪盡。

但軍隊需要物資,尤其是泰山軍的甲士普遍要吃肉,這些補給又能從哪裡來呢?

還得是從老百姓手上來,不過泰山軍引入了一項制度,就是鹽票。

就是泰山軍從地方上徵調了物資後,會配發一批鹽票,到時候各裡社的可以以此到縣裡換取鹽。

除了這些,鄴城附近根據地的分田戶們,尤其是已經結成農社的,都需要承擔支前任務,一方面是運輸物資,一方面是組建擔架隊來救助傷員。

但無論如何,戰爭都是非常消耗民力的,尤其是現在春耕在即的情況。

張衝這一次北伐為何只打到趙國北部?就是考慮到了這個現實因素。

但好在,這一定程度的消耗和將要獲得的收益來比,無疑是划算的,也是能扛的住的。

也幸好有那批敖倉粟極大的減輕了鄴城人民的負擔,不然泰山軍也不敢如此頻繁的征戰。

但泰山軍要面對的最大麻煩還不是這些戰備的徵集和準備,而是如何將它們運輸到前線。

實際上最佳的運輸方式當然是依靠水運。

泰山軍也在原有漢軍魏郡舟師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支水師,然後濮陽那邊又還有一支大河舟師。

但很可惜,在泰山軍從鄴城到襄國的二百裡距離上,沒有一條河流可以為泰山軍所用,換句話說,泰山軍要想北上只能依賴陸路運輸,那這個耗費就大了。

要是後面再北上進攻冀北四郡,都靠陸路的話,不僅機動慢,還空耗錢糧。

說到這裡,河北地區就比中原地區要差在這裡了。

中原地區水網縱橫密集,所以能快速機動。但河北地區因為大多數河流都是從太行山地區發源的,而河北地區就是西高東低的形勢,所以河流自然多是東西走向。

所以河北地區的東西之間的聯絡就要比南北之間更密集。

日後曹操為了克服這一困難,也還是修建了數條南北向的運河。現在張衝打襄國還行,到日後也還是要老實的挖掘運河。

但現在,張衝只能讓車馬營,加緊製作牛車和手推車,為之後的北伐做最後的準備。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之前泰山軍流動作戰,自然沒有這些考慮的。東西不夠,打幾個塢壁就行了。

但現在泰山軍坐下來了,要認認真真打一場攻防戰,就不得不面對這些。這是一個勢力成熟的必經之路。

……

承天元年,共和元年,二月十五日。

在一番誓師之後,主帥關羽率領所部左軍校尉部四千,突騎千人,青州兵萬人,浩浩蕩蕩的向著北面邯鄲而去。

在行軍三日後,大軍抵達邯鄲補充了一批物資和隨軍營夫,大軍繼續北上,並於次日進抵叢臺,立下糧臺。

之後關羽令左軍將張南、郭默二將,各領兵一部,分擊邯鄲北部的易陽等地,護衛從邯鄲到前線的糧道。

之後大軍繼續進發,這個過程一直未遇到漢軍的襲擾,顯然對面已經徹底放棄與泰山軍在野外作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大軍行二日就到了寢水,而沮授用心打造的一條防線,檀臺、永年就落坐在寢水之上。

此戰的第一戰就要來了。

……

當張南、郭默率精兵千人奔襲易陽之後,其易陽令曹坤直接棄城而遁。這曹坤是當年董卓所表,素來就不能籠絡城內人心。

此刻泰山軍提兵而來,他又拿什麼來守?於是連夜棄城而逃。

張南、郭默遂兵不血刃佔領了易陽。

而因為之前泰山軍之東徵軍一早就佔領了易陽東部的曲梁和列人一帶,於是,從漳水到寢水之間的東西通道就被張南、郭默二部堵住。

這樣整個泰山軍在邯鄲的糧臺的右側就完全被保護住,即便鉅鹿方面的漢軍要想繞後襲擊泰山軍的補給線,也必須先經過這三城共同構建的防禦陣線。

實際上,漢軍的打算也確實如此。

早在一開始,沮授就與鉅鹿的郭典相約同盟。計劃由沮授這邊擋住泰山軍的正面,然後郭典率兵從側後方襲擊泰山軍的補給線。

郭典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再加上之前與沮授的舉主盧植搭配默契,所以無論於情於理都要幫襯一把的。

再加上郭典一直對邯鄲東北部非常重視,將之作為泰山軍日後轉攻鉅鹿的轉餉之路。所以,當得知泰山軍真的如期從邯鄲北上後。

郭典火速採取了行動。

此時,一支由河北名將高覽所率領的騎兵部隊就正沿著寢水南岸高速運動。他們的目標正是張南、郭默二人所在的易陽。

易陽作為當年趙國重要城邑,務必先將之佔領以作為前進基地。

而這時候的張南、郭默二人壓根都不知道這些,此時他們二人正在一個文人打扮的士子帶領下,參觀著一處斷壁殘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