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犁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七十五章:蔡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七十五章:蔡氏

張衝回後宅的時候,趙娥正笑吟吟地坐在一邊等著張衝。

很顯然,趙娥並沒有聽郭祖傳來的話,而是讓人將粟粥加熱了一下就繼續等張衝開完早會回來吃。

看著桌上的可口醬菜和粟粥,張衝剛入座就端起來喝了一碗。

在趙娥給他加滿的空,張衝得空看了一眼邊上的郭祖,忙給他眼色,示意有什麼問題?

郭祖小心翼翼給張衝一個眼神,努力想告訴渠帥些什麼,但最後還是沒成功。

因為趙娥已經將一碗熱騰騰的粟粥放在了張衝的手心裡,嬌笑道:

“張郎,該喝粥了。”

張衝立馬眼觀鼻鼻觀心,接過這粥再次埋頭幹了起來。

氛圍正要尷尬的時候,趙娥突然開口了:

“張郎,你覺得蔡家大姐人怎麼樣?”

張衝傻了,什麼蔡家大姐?蔡邕難道有幾個女兒嗎?我還以為就是蔡文姬呢。

張衝正想這個問題,趙娥就說了:

“張郎,咱們在一起這麼久,你是什麼樣的人妾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張郎不要多想,妾就是覺得蔡姐姐人不錯,是可以作為咱們泰山軍之母的人。所以妾是真的不介意的。”

說完這些,趙娥就眼淚汪汪地看著張衝。

張衝此刻有點亂,說實話,他覺得趙娥這個人是自己的紅鸞星。在她面前,自己總和當年那個少年一樣,單純赤誠。

他知道趙娥的意思,也知道她的顧慮。

雖然趙娥和自己在泰山時期就在一起了,但說到底趙娥老覺得自己地位卑劣,配不上張衝的正妻。所以之前張衝屢次提及要立她為正妻都被趙娥給拒絕了。

這一次,趙娥不知道從何處得知了蔡氏女已經入府的訊息,所以又將這事提起來了,很顯然,她是想讓蔡氏入主軍府,做他的正妻。

想到這裡,張衝對趙娥是又心疼又好氣。

他抓住趙娥的手,正色道:

“趙娥,那個蔡氏也是一場酒後的玩笑話。但這話你是萬萬不能講的,這反會傷了人家蔡姑娘的面子。我是沒想到老蔡頭會這麼就將女兒送進來,真的是臉都不要了。不過他這麼做,我倒也不好給人送回去,這樣這姑娘後面閒話太多了。”

看了下趙娥,張衝決定:

“這樣吧,後面這個蔡姑娘就留在你身邊,後面我會給外府出一面檄書,日後你趙娥就是我張衝的正妻。”

趙娥張大著嘴,要再一次拒絕。

但這一次張衝蠻橫霸道起來: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就這樣定了。”

說完,張衝橫了一眼郭祖,意思是讓他趕緊滾蛋。

郭祖知道自己闖了禍,忙不迭的退了出去。

爾後,張衝就將羞羞的趙娥攔腰抱起,奔回了後室。

……

半個時辰後,趙娥精疲力倦歪著頭躺在張衝懷裡。

見張衝作賢者思考,趙娥好奇問道:

“張郎,你在想些什麼呢?”

張衝嘆了一口氣,還是將早會時作的打算和趙娥說了。

趙娥一聽張衝的要讓趙雲回鄉拉隊伍,心裡就是一緊,但素來識大體的她知道這事的輕重,所以並沒有表露出情緒。

張衝和趙娥說:

“子龍是個好漢子,你別看她是你弟弟,就就將他當成弱的要保護的。但在我看來,他日後必然是我軍的擎天之將,所以我要好好培養他。”

見趙娥依然在認真聽,張衝又講細了說:

“這一次讓子龍回鄉就是他的一個機會。之前他在邯鄲戰事中是立下了不少功勳,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太淺了。雖然軍中因為他和我的關係,也有不少軍吏向他靠攏,但這些皆不能成為其班底。所以這次我讓子龍回去,就是讓他回鄉招一批體己的伴當。”

趙娥溫聲對張衝道:

“張郎,你做的決定我都支援。而且妾是知道自家這個弟弟的,是有一番建功立業的決心的,所以張郎即便不點子龍,以子龍的性子也會主動請纓。所以妾沒有什麼擔憂,只有一點,就是我有一兄長,現在就是在常山做縣吏,不知道子龍回鄉會不會和他起衝突。”

張衝嗯了聲,將這事記在了心裡,然後摟著趙娥一起小憩了會。

……

下午的時候,這一次襄國之戰、邯鄲之戰功勳卓著的吏士們都喜氣洋洋的進了軍府。

走在前頭的關羽帶著左校尉一系的立功軍吏,後面一點的是中護軍和突騎系統的諸多吏士。

可以說將星璀璨,鬥將如雲。

人群中李虎也邁著羅圈腿笑晏晏的走著,邊走還邊對徐晃道:

“公明,你可會想過有這一日?”

帶著武弁的徐晃,膀大腰粗,聽老上司說的這話,恭敬道:

“晃草芥之流,如何能想到有這一日?”

李虎哈哈大笑,攬著徐晃意氣風發的入殿了。

無怪乎李虎如此喜形於色,這一次他們飛龍、飛虎兩突騎委實打得漂亮。

損耗少,戰功大。

他們先是擊潰了柏人一線之敵,後面又在東進鉅鹿的過程中,第一波衝入了鉅鹿城,可以說打得非常漂亮,這一次兩人必然有個乙等功。

軍中大致可分甲乙丙三功。其中一個屯才能有一個丙等功的名額,一個部才能有一個乙等功。而甲等功不常有,非得是功勳卓著者不行。

實際上這一次北伐,可能全軍也就只有關羽有可能有這個機會拿甲等功了,因為這次拓地鉅鹿南部、趙國北部,合起來也有一個郡的大小了。

眾將中,趙雲也在,只不過是走在非常後面,還在陳誠、韓浩、張闓後面。

這一次這三人也是走了大運了,因為是在渠帥眼皮底下先登破砦,所以超格給了個乙等功,要知道李虎他們打了那麼多仗,合起來才有一個。

你說眾將羨慕不羨慕吧?

當然眾將最羨慕的還是趙雲,這一次他俘虜鉅鹿太守郭典,可以說拿到了此戰最大的果實,還不知道要提拔到什麼樣呢。

但羨慕千百遍,眾將心裡還是更多的惦記著自己能獲得什麼功,有什麼賞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畢竟泰山軍依舊實行著聖庫制度,一切繳獲都歸聖庫。他們這些統兵將也各個是精窮,就等每一次的賞賜來改善生活呢。

關羽帶著典韋、李大目他們走在最前,一進來就看到渠帥已經坐在殿上,笑吟吟地看著他們。

張衝見自己的虎將們都來的差不多了,連忙站起來讓眾將入座。

眾將聽得命令,也按軍中品秩依次落座,然後各個滿懷期待地看著張衝。

張衝也不拐彎抹角說廢話,直接了當的將統計好的軍功賞賜開始報賞。

泰山軍的軍制發展遠遠早於政治體制的發展,自然也更加成熟完善。

無論從編制還是相應的獎懲都有自己的一套章程。

泰山軍經過數次大的整合和重編,整體形成了五軍校尉和十營突騎的野戰軍格局,而外圍又有鎮守兵和護田兵作為地方基層武力。

鎮守兵又分城、砦兩種。

凡上城有兵五百、中城有兵三百、下城有兵一百。而砦是守衛各要道的軍砦,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砦有兵五十、中等砦有兵三十,三十以下就是下等砦。

這些鎮守兵都有自己兵額和編制,也是各地軍事常備。但是這些鎮守兵並不承擔大規模出征的戰事,其編制也隸屬於各地郡縣府衙。

至於各護田兵就更是如此了,它只是各地的鄉兵,除了大部分緝拿盜賊,更多的作用是為五軍校尉部的做兵源補充。

所以真正作為泰山軍征戰天下的就是現在的五軍校尉和十營突騎,總兵力在三萬左右。

而在野戰軍這一塊,泰山軍在張衝的設計下已經和現在的漢制有很大的不同了。

漢制的野戰軍制度是將軍統兵出征制度。

也就是說,漢室在遇到戰爭的時候,通常會任命一位或多位武吏作為臨時將軍,然後領兵出征。

和大多數人認為的漢室全民制下,各地都有強兵的認知不同。真實的漢家軍制也是強幹弱支的政策,和後世的宋也是一樣。

漢將重兵悉在京師,四邊但設障,又移天下豪族,輳居三輔陵邑。如四邊有事,就任免將領,發五營騎士,六郡良家出征。

也就是說,漢室的核心武備就是中央的南北二軍,一旦天下有事,就以南北二軍為核心,以地方郡國兵為外圍,組建征討大軍。

而將軍一旦平定,就會卸職,重任原先的職位。也就是說將軍一職就是臨時的制度。雖然這個將軍號有單號、重號、雜號之分,但統統都是臨時的。

這種將軍出征制的好處就是能方便掌控軍隊,但卻不利於亂世。

而張衝設計的野戰軍制,就是將校尉作為一軍之主,且是常設。無論是戰時出征還是屯鎮地方,都由校尉負責訓練和戰事。

但校尉不負責募兵,這又是和漢室之不同。

漢室常有自己募兵之舉,但泰山軍的所有兵源補充都由軍府的徵兵司來負責。

在張衝的要求下,泰山軍的兵力來源是以護田兵為核心,以兵募為主體,以降兵為補充。

護田兵自不用多說,是張衝在泰山時期就開始建立的。這些人算半脫產的武裝,雖然也負責耕作,但多數時間用來軍陣訓練。

最早的護田兵到現在至少已經有四年了,兩年一輪番,也輪番兩年了。可以說,在泰山軍的後續戰事中,最大的後勁來援就是這些受了田土的護田兵。

他們忠誠有戰技,將會越來越成為泰山軍的主體力量。

而在護田兵的徵募上,張衝設計的是一府出兵十兵。

何為一府呢?也就是在某地,凡十個聚落就為一府。這些聚落通常在百人左右,護田兵也在十人上下。

換句話說,從護田兵上募到五軍校尉部,是十人選一個。這樣既能優中選優,又不至於損耗地方的武備力量。

這些一府的十兵就將會作為最基礎的作戰單位,也就是什。這個什從訓練到分配都是一起的。

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現實因素的考量。

從語言上來說,十個聚落之間的語言和人際關係都是熟悉的。所以這十人之間在平時就有聯絡,也更知根知底。

所以這些人到了野戰軍也更加有內部凝聚力,能在戰場上成為一個最基礎的作戰單位。

護田兵是鄉下人口,而所謂的募兵,是對於城市人口而言的。

泰山軍現在治下的城市已經不少,而城市中大量的浮浪或者貧苦不願意遷居鄉間的聚落,多數都參軍了。

這類的兵源就是募兵。募兵的單位也是按照所在城縣的,泰山軍在戰時的時候會徵募很多這些當地兵,因為更容易獲得當地支援。

比如關羽軍入鉅鹿的時候,就徵募了本地的窮困補充戰事損失。這類兵的訓練既不及降兵,也不如後方的護田兵,但卻在穩定地方上有巨大作用。

不過這類兵在大軍屯駐後會歷經多次汰減,優秀者留軍,餘者服役結束遣發回家。

泰山軍的野戰軍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兵員,就是胡兵。

這部分主要在十營突騎中存在。

不可否認的是,漢人善騎者畢竟是比較少的。以往泰山軍的騎軍卒來源是原先的鋪遞、騎奴。

比如去年張衝在雪夜襲朝歌的時候手下的小騎奴韓崗就是這種成分。但這類人即便在漢室也是少部分群體,不足以構成泰山軍大的軍事騎團。

而在河北,除了優秀的漢家良家子騎卒外,有不少雜胡,如鮮卑、烏桓等。泰山軍最早吸納的胡騎都是戰時的俘兵,比如在幾次與幽州突騎的戰事中,泰山軍就吸納了不少優秀騎卒。

後來泰山軍紮根河北後,一些羈縻的胡人部落時常有活不下去的胡人投軍,這又是一部分補充。

對於胡人來說,他們也習慣於投靠漢人勢力來生活。因為在過去,漢室有事就徵發他們討逐探候,無事就讓他們在境內放牧。

不過不論是軍中存在的華夷之辯,還是張衝對歷史的警惕,都使得胡騎在突騎中的佔比並不高,只能算是一種額外的補充。

泰山軍真正想要獲得優秀的騎卒補充,還是得等到拿下冀州北部和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