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犁漢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七十六章:軍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七十六章:軍制

這一次北伐,參與戰事的一共涉及左軍校尉部、中軍校尉部、後軍校尉部三部、還有九營的突騎。

此戰參戰人數大概有兩萬有餘,是泰山軍目前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但別忘了,這還只是戰兵人數。還有大量的輜重兵和補充兵存在。

青州黃巾在祭孫的帶領下全體加入到了泰山軍後,精銳力士營補充進了泰山軍的五校尉部的主力戰兵中,大部分則為輜重兵和補充兵。

這部分輜重兵大致又是在一萬多人左右。而這些青州黃巾也是能打能殺的,只是在戰技上還不如主力營頭。

換句話說,泰山軍絕對爆兵的話,將護田兵和輜重兵一起拉出去,能拉出至少六萬以上的戰兵,已經是非常恐怖的存在了。

只是這種兵力規模對如今的泰山軍來說是不可持續的。泰山軍也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對如此大規模的軍力做精細管理。

而現在三萬野戰軍的人數規模,將將差不多是泰山軍的能力上限。

為何這麼難呢?

因為泰山軍之所以能打,可不是什麼將士們豬突豨勇就行了的,那是流寇。

泰山軍的戰力優勢是系統的,就是在於他們是一支經制之師。

以泰山軍一軍校尉部來說。

其標準的編制為五營,是五千人戰兵的編制。此外還有兩千左右的輜重兵編制。每營編制為千人上下,其中弩兵二百、長弓手二百,鐵甲兵六百。

而五千的校尉部,又有自己的幕僚編制。分軍司幕僚和營司幕僚。

軍司幕僚自然就是一個單獨的大校尉部的幕僚結構。

其基本組成就是長史、參贊,書檄、以及倉、甲、兵、法四曹長。

其中軍中長史算幕僚之長,主管一切非軍事物,是軍校尉的重要助手,也是鉗制物件。因為每一個長史皆有密函張衝的權力,可以將軍中情況悉數稟告。

如今的長史是當年老泰山時期成長起來的,是當年道使制度的延續。可以說,上至一軍,下至一屯,皆有各自的長史。

而參贊就很簡單了,他是張衝為某個軍校尉部配置的軍事幕僚人才,為主將參贊機宜,人數在三到五人不等。

此外軍司幕僚還有書檄。這個在漢室的稱呼就是記室,就是掌表奏書記文檄的工作。

參贊、書檄這些都是比較清貴的職務,而倉、甲、兵、法四曹長就是負責固定的職能事務,是要職。

所謂倉曹長就是負責一應軍需後勤,因為泰山軍實行聖庫制度,所以這些也叫聖庫長。他們不僅對掌管戰時繳獲,還對輜重兵有統領權,是為數不多的有兵權的幕僚。

而甲曹長就是負責甲胃一應管理。

大軍屯駐,所有的甲胃都需要入倉管理,軍隊非戰時是不能有甲的。而甲胃作為軍國重器,其甲曹長的職位可想有多重要。

這在漢室那邊,基本都是由皇帝身邊的宦官們擔任,而在泰山軍這邊,也基本是從橫撞隊出來的才有資格擔任甲曹長。

至於兵曹長,就是負責軍中一應兵冊管理,軍士的補充、退伍、升遷、計功皆是這個職能部來負責。

而最後的法曹長就更重要了。在軍校尉部一級的單位,法曹長下有法吏二十、執法卒百人,皆是軍中精銳。專司負責戰時、屯駐的一切軍法事務。

泰山軍從薛氏壁時期就開始了軍法管軍的政策,可以說到如今,已經是非常完善了。

所以在軍司一級的幕僚,從長史到四曹、人數少的有五十多人,人數多的要有百人以上。

而一個軍部不僅是軍司幕僚,在營一級還有營司幕僚。因為泰山軍能獨立行動的單位,就是營級單位,為兩部五曲十屯二十隊的編制。

營司幕僚雖小,但編制和軍司幕僚總體一致,皆有長史、參贊、書記、四司。

這就是泰山軍戰力的保障,靠著數量眾多的幕僚做精細化管理。

這種精細化管理精細到什麼程度呢?

就是已經能下沉到隊一級的單位,也就是軍中凡五十人就有幕僚,只是這些幕僚依然有軍事作戰事物。

比如一個隊將,他下面就有執旗一人,副隊一人。所謂執旗,也就是專門負責掌旗的,用來調動兵力,聯絡其他隊做配合打擊。而副隊則是專門主張文書、酬功賞的。

以此次北伐計功來說。

泰山軍將士們將繳獲的首級先交給各自的副隊來點驗,合格有效的記冊上發給屯副、屯副總結再上發到曲副、曲副總結後再上發到部副、之後就到營司那裡。

由營司的兵曹書吏總結,然後隨機下到各隊中抽調勘驗首級功。無誤的,才會上報到最後的軍司。

從這裡也可見,為何到現在張衝才開始為眾將酬功。

但這麼精細的管理,雖然能大大提高戰力,但成本委實過高。

現在的泰山軍大部分幕僚都是各地的寒門子弟,有文化沒出路。但這麼多年的積累,泰山軍也只能為三萬人的野戰軍團,配置充足的幕僚。

關於幕僚,泰山軍還有一點和漢室的不同。

那就是漢室的幕僚大多數來自於統帥的徵辟,而泰山軍的所有幕僚全部來自幕府兵司的任命。

漢室的將帥們領兵出征可以自行組建自己的幕府,其幕僚成員全都是自己徵辟,所以每逢戰事,豪強子弟爭相入幕府,甚至人都不用去,就掛個名就行。

也因為這些幕僚都是將帥們自己私人徵辟的,所以這些人對將帥們的人身依附是非常重的,也就是有了所謂主公的稱呼。

而這對張衝來說是不能忍受的,他專門讓幕府的兵司負責此塊事務。

即便有將帥遇到了優秀的幕僚,也只有舉薦權而無徵辟權。

這些被舉薦上來的幕僚,統統都要到幕府的兵司登記,考核,然後由幕府統一分配到各軍。

什麼叫經制之師,這就是經制之師,舉凡種種事物,都有章法可依,都有專人司辦。

所以現在的泰山軍五軍制已經是非常成熟了,也是整個軍制的核心,日後即便擴兵,也是會按照這個框架搭建。如五司、五方面。

現在殿內準備受勳的大部分都是中護軍、左、後兩校尉的吏士,而突騎系統的吏士們則並不太多。

泰山軍的飛軍系統和五軍並不是一個軍制。

軍中都知道,同樣的品秩上,飛軍要比五軍吏士要高兩個級別。也就是說,飛軍中的部將就相當於五軍中的營將一級,可獨擋一面。

很多人對五百騎沒有概念,覺得五百騎的人數非常少,無足輕重。但實際上,一支成建制的五百騎,就可以主導一場戰役,是真正的軍國重器。

以泰山軍法度,一軍校尉部出征,必要配備兩營千人的突騎,用以遮護和統治戰場。

這一次北伐關羽帶著左校尉部出征,就配了飛龍、飛虎兩突騎營,這就是常制。

而在對騎兵的運用上,泰山軍比照了幽州突騎,也吸收了內郡作戰的條例。

在中國內郡,漢軍普遍以戎車步騎相參,與鹿角為方陣來作戰。而幽州突騎則以騎兵為完整編制,做大騎團作戰。

張衝借鑑了二者之長,建立了如今十營突騎的序列。

既可以離散為營配合五軍校尉部作戰,又可以編製成軍,做集團性騎軍作戰,總之,離合皆可。

突騎在與五軍校尉部配合作戰的時候,通常會部署在軍陣之後,他們一方面可以下馬步戰,作為二梯隊兵力使用。一方面可以作為突擊騎兵,乘勝追擊,擴大勝利戰果,很少被用來直接衝擊敵方堅陣。

不過也有例外,張沖帳下的橫撞重騎就可以用來直接衝陣,但價效比不高,死一個橫撞將,就相當於折了一個百人將,屬實衝不得。

也因為突騎們普遍打得順風仗,又容易在戰後追擊中俘虜到敵軍的重要統帥。比如趙雲如果不是突騎的一員,他能在戰後拿下鉅鹿太守郭典嗎?

所以五軍吏士們對突騎們普遍不感冒,這從此次殿上涇渭分明的座次就能看到了。

像李虎、徐晃、奚慎、李輔、李弼、馬武這些人都坐在一團,少有和附近的五軍吏士打招呼,倒是郭亮因為之前就是五軍系統的一員,還時不時和熟人相聊。

這次來酬功的除了五軍吏士,突騎系統、還有輜重兵的一些吏士。

這些輜重兵大部分都是青州黃巾的,原先的泰山軍老輜重兵基本都被留到了地方作為鎮守兵。

此刻這些輜重兵們就在自家老長官,也就是祭孫和徐和身後坐著。

他們見前頭一個個唱將報功,聽得心癢,也期冀著這一次的戰功。

沒錯,輜重兵們也有戰功。

輜重兵作為行軍作戰後勤的保障,對一場戰事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這一次關羽因為不熟悉水情,被春水困在北岸。不是後方輜重兵不懈戰鬥,保障了糧道安全,關羽部也可能會有大挫。

而除了這些戰功外,他們在本職工作中也完成得非常出色。

此次北伐戰兵幾有兩萬,其日費粟米就能有五千石,戰事前後有月餘,再加路上損耗,也就是說,這些輜重兵至少將三十萬石的粟米運送上了前線。換算成牛車,也就是一萬車次。

所以輜重兵系統的軍吏們自然能參與這個榮耀時刻,與戰兵們一起分享此戰的榮耀。

除了輜重兵,飛軍背旗的外軍系統也有來受勳的。

泰山軍的飛軍背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軍事系統。幾次改編後,現在形成了對內稽查的內軍,對外探敵的外軍。

其中外軍也分探諜和遊奕兩個系統。

探諜直接隸屬於幕府,無論是調遣還是彙報,皆直接由幕府下的飛軍外司負責。

而遊奕是由編制在幕府,但具體調發都是在五軍的軍司。因為遊奕的作用就是在行軍、駐營過程中的哨探、警備。

飛軍的兵員最早就是來自泰山地區的山寮,本就善於追蹤潛伏。後面又統一受張衝訓練,教授最系統的哨探一事,可以說飛軍的專業素養要比漢軍要強出不少。

這在泰山軍的戰事中屢次得到證明。

在泰山軍中,從老泰山時期開始,就有相應制度。

其中哨探五里為兩騎,探十里為四騎,十五裡為八騎,而到了三十裡就是十二騎。

而每次行軍,以泰山軍的條例來言,每一次都要哨探到三十裡才行。

哨騎一旦見賊,就將插在背後的旗幟招展起來。哨探無賊,則卷騎而回。而這些遊奕都是在這三十裡前後相繼的,一旦見旗幟,則立馬迴轉傳報。

所以泰山軍往往都能先漢軍一步獲得情報,然後或立陣或伏擊,佔據戰場主動權。

而這一次來的主要也是遊奕一系的,探諜系統的因為潛伏問題,不會出現在這樣的場合。

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除了軍事系統的,此外還有工匠營、醫將營的吏士們,他們也參與了。

工匠營在襄國圍城戰中的出色表現,其製造的發石車和巨型巢車都為攻下襄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醫匠營就更不用多說了。

這支由張衝開創的醫匠營可以說在外科方面是此世的巔峰,是泰山軍最大的財富。

從泰山時期發展至今,大概培養了醫匠五百多人,醫徒兩千。這些人普遍被安置在五軍校尉部的軍級單位,因為只有軍司才有足夠的實力保衛這些醫匠。

每大戰,都是由軍中袍澤和隨軍力夫抬著擔架將受傷的袍澤從戰場上抬到軍司,讓醫匠治療。

這一次北伐戰事,泰山軍一共傷亡兩千餘人次。其中由醫匠們救回來的就有一千三百多人,可以說軍中最受軍士愛戴的就是這些醫匠們了。

當然,突騎們更愛的還有獸醫們。畢竟戰馬有個傷病的,都指著這些獸醫們救治了。

只不過張衝不懂獸醫,所以軍中的獸醫水平也就是比漢軍稍微強些,達不到出類拔萃的程度。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總而言之,承天元年,共和元年,四月十三日這一次的受勳,是繼滎陽之戰後,泰山軍最大的一次受勳。

雖然做不到人人滿意,但涉及範圍之廣,可以說已經是幕府考慮得極致了。

只不過,這就苦了留守鄴城的右軍校尉部、前軍校尉部了,他們這一次只能眼巴巴看著袍澤們,立大功、分好田、升美職。

拿咱們的丁盛來說,他早就紅著眼叫了:

“下一次角觝定先鋒,誰也別想和他搶!“

總之,這一次酬功後,泰山軍是人人聞戰則喜,如狼似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