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的三國我當家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三五章 民心向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三五章 民心向背

“這是伏龍觀的道士送來的仙丹,說是可以滋……,可以益壽延年。”

“是滋陰壯陽吧?”劉墉笑問道。

“是。”大喬低聲道,一臉的緋紅,便似要浸出血來,她雖與劉墉成親,說到這些詞語仍是嬌羞無限。

劉墉不解道:“怎麼賀人新婚送這種禮物?”

蔡文姬瞥了他一眼,佯嗔道:“還不是因為你一下就娶了四位夫人,讓你補補身子呀。”這句話頓時讓大喬、董芸面紅耳赤,羞得抬不起頭來。蔡文姬說出這話,自己也止不住掩嘴一陣嬌笑。

劉墉輕皺眉頭,說道:“我又不需要這些。對了,你們也不要吃。這些丹藥不僅無用而且可能有毒。你們瞧瞧那些求丹訪藥想長生不老的,有哪一個高壽了的?”

眾女都唯劉墉馬首是瞻,便點點頭。蔡文姬問道:“咱們成親與道士何干?為何要送這些給賀禮我們?”

董芸解釋道:“這伏龍觀就在城外的青龍山上,原來朝者如雲、香火鼎沸。後來來了一夥匪徒,將觀裡的道士趕跑,佔據了伏龍觀,以此為據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是大哥帶著人蕩平了匪巢,才讓那些道士重歸故地,再建道觀的。因而他們對大哥很是感激,聽說大哥娶妻,便用了六六三十六味名貴藥材,花了九九八十一天練制了這三十枚丹藥,極其珍貴呢。”

大喬問道:“芸兒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

“我以前常到那道觀附近採藥,那幾個老道我都認識。”

“既然都是名貴藥材煉製,就算沒多大效果,想來也沒什麼害處,不吃豈不可惜?”蔡文姬見劉墉對這些花費不菲的丹藥棄之不用有些痛心。

“琰兒,你不懂醫。練丹所用的藥材主要是礦物,說它名貴只是因為這些礦物大多藏於深山,上面還覆有厚厚的黃土,難以發現,難以採集,因而數量稀少,並不是因為效果。而且這些礦物大多有毒,有的甚至是劇毒,譬如雄黃、硫磺、芒硝等等。”

“啊?是這樣啊!”蔡文姬吐了吐舌頭,不好意思得笑了。

“雖然無用,不過難得是他們的一番心意。”劉墉沉吟片刻,“就放在這兒吧。我對丹藥不感興趣,對練丹的原料倒是好奇得很。芸兒,改天我們去青龍山,一是答謝,二來拜訪一下。”董芸點頭稱是。

“還有什麼稀奇的玩意?”劉墉又問。這幾日,三個新娘趁著閒暇便和丫環們將送來的禮物一一歸類,遇到新奇、有用的玩意便挑出來。

“再有就是大哥的好友,廣陵太守陳登送來的東海水晶。”

“元龍兄送的?讓我看看。”

董芸捧過來一個錦盒,開啟。劉墉見那幾顆水晶體積碩大,晶瑩剔透,不由一陣感慨,陳登雖沒有親來,卻仍送來了賀禮,還記得我這個兄弟啊,卻不知他的怪病好了沒有,我應該去廣陵看望一下才是。

看到這光亮透明的水晶,劉墉精神為之一振,興味盎然地挑了幾塊稍薄的,道:“這些大的留給你們姐妹,這幾塊小的我拿去做點東西。”

劉墉來到館驛,卻只見黃月英一個人待在房裡對著幾張圖紙在凝神思索,便問道:“妹子,在做什麼呢?”

黃月英抬頭見是劉墉,便笑道:“是大哥啊!兄長不在家陪著幾位新娘,到這兒來做什麼?”黃月英的語氣分別有調侃的味道。

“聽說你們就要回南陽去了,我這個大哥還沒怎麼陪你們呢,真是太怠慢了,為兄實在是過意不去。對了,怎麼只你一個人在,孔明賢弟和他們呢?”

“那幾個人到月明湖邊的畫廊去議論這幾日的觀感,暢談治國之道。我又不喜歡政事,不如在這裡想想事情。”

劉墉看見那紙上所畫,便問道:“妹子這是又想發明點什麼?”

“我覺得利用水能來帶動機械極好,早前有杜充發明的水排,現在也有大哥的筒車,我覺得改進一下,用來紡紗、織布也是可以的?”

“妹子聰慧異常,一定會成功的。”劉墉由衷地贊道,“等造出來後,大哥必定重金採購。”

黃月英心中極是驕傲,口中卻謙虛道:“我哪有大哥這麼多意想不到的發明?”瞥見劉墉手中的圖紙,問道:“兄長這是畫的什麼?又是什麼奇思妙想?”

“我就是專程來找妹子的。想請妹子照這個圖樣,將這幾塊水晶磨成如圖那樣的鏡片。”劉墉從懷裡掏出那幾塊玲瓏剔透的水晶。

“好漂亮的水晶。”黃月英先贊了一聲,又嘆惜道,“不知兄長要做什麼?能不能尋個替代之物。這水晶如此晶瑩透明,如按兄長的尺寸,可要去掉許多,豈不太過可惜?”

劉墉嘆了口氣道:“其實我也捨不得啊。可是透明度如此高的便只有水晶了,我倒是想用玻璃,可是達不到要求啊。妹子放心,到時兄長做出的東西定會讓你大吃一驚的。”玻璃是人類很早就發明出來了的,可惜直到近代,人們才製造出了光學級別的玻璃。劉墉本打算也造玻璃來製作的,不過現在卻沒有這個條件。煉製玻璃要求的溫度極高,平常的木炭很難達到這個溫度,得用煤。可是漢代對煤的使用並不普遍,而富義也不出產這種在中國蘊藏最為豐富、幾乎隨處可見的礦產。因而如玻璃廠、冶煉廠和鐵器廠這些需要高溫的工廠始終沒有建起來。

黃月英沉吟片刻道:“好吧,兄長說怎麼做?”

劉墉將要做的凹透鏡和凸透鏡中蘊含的原理及幾個公式細細地講解了一番,又將支架的結構一併告知後,便到水榭去尋諸葛亮、徐庶等人。

還沒走近,便聽到陣陣嘈雜的激辯聲。“這麼熱鬧啊!”劉墉笑道,“諸位在爭論什麼命題,我也來聽聽。”

眾人見到劉墉都是喜形於色,諸葛亮笑道:“兄長來得正好。我們正對這幾日的觀感進行總結發言呢。”

這幾日裡,這些當世奇才踏遍了富義的山山水水,感受了這裡的一草一木,透過走街串巷,下田與老農閒談,進廠與技工交流,他們深切地感受到這裡有著其他任何一座城市都遠遠無法相比的不同,那就是活力四射和快速發展。

談起這般變化,無論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襄陽方,還是以虞翻為首的富義幫都認為這裡有這麼大的成就便是踐行了孟子的“民為貴、民為上”的思想。這也難怪,這些人無不一是名家大儒或是曠世奇才,對儒家經典自是瞭如指掌,運用自如。

虞翻先道:“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兄長,可要孔明解說麼?”諸葛亮知道劉墉的水平,便在其耳邊小聲問道。

劉墉微微一笑道:“不用了。文姬給我講過,這段話出自《孟子?離婁》,反映的是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諸葛亮點點頭,扭過頭去,輕咳一聲道:“我也說說。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也道,‘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說明安民是治國的根本,民生決定民心,民心決定了政局。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難有國家安定,更不會有國家的強盛。”

徐庶補充道:“老子雲,‘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也是這個意思。”

虞翻也道:“《尚書?五子之歌》上也說,‘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都是說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自然也就安寧了。”

一時間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人提議道:“劉太守主政雒原,此地發展日新月異,氣象萬千,大多便出自太守的力主力推。我們不妨聽聽太守的如何?”眾人紛紛點頭稱是,都看向劉墉。

“高見?與你們的學識相比,我就是一個小學生。”劉墉小聲嘟囔著,聲音只有自己才聽得見。不過做為一郡太守,又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必然要發言。

“今天既是討論,那麼大家就不用拘禮,暢所欲言,有則加勉,無則改之。”劉墉先給今天的會議定了一個調,“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體會。”大家都安靜下來,正襟危坐,傾聽劉墉的發言。

“劉墉剛才聽了諸位的發言,我是一半同意,一半有所保留。”

劉墉這話一出,聽的人頓時炸開了鍋,如此高度統一的結論在劉墉這兒的結果卻只是一半正確,而且這還是出自一個時時將民生問題掛在嘴邊,記在心裡,踏實踐行的劉墉之口,這可不像是他的風格啊。

大家都狐疑地交換著目光,看看是不是自己聽錯了,卻聽劉墉說道:“誠然,諸公所說‘民心為上,民生為貴’極是在理。我也有個比喻,諸公聽聽。‘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眾有力量推舉出一個國君,若是不滿意,也有力量將國君推下來。”

眾人都讚道:“太守所喻恰如其分。”

劉墉笑了笑,又道:“重視民生,以人為本,這是保持一個國家持久發展、長盛不衰的不二法門。縱觀古今,哪個朝代堅持了以民為本,則國富民殷,天下大治;哪個皇帝與民爭利,則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便是保民安民的思想使然,與之相反的則是秦。秦滅六國,一統華夏,何其威武;戰將上千,甲兵數十萬,何其強大,為何卻不敵那些無尖矛利盾的庶民,只短短數十年便土崩瓦解、轟然崩塌?就是因為高高階坐在朝堂上的君王沒有將百姓的需求、沒有將百姓的生計放在眼裡,嚴刑峻法、繁徭重役、魚肉百姓,以致家無餘財,戶無勞力,民生凋敝。不得已,百姓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逐致秦亡。賈太傅道,‘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劉墉這裡引用的是賈誼的《過秦論》,在座的沒有不知道的,都點頭稱是。劉墉又道:“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這一段卻是引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眾人雖沒聽過,但咀嚼著裡面合情合理、字字珠璣,都禁不住撫掌讚歎。

“‘大樹紮根於沃土,高樓立足於基石’,秦國的覆滅,說到底是老百姓不再支援他,不再擁護他,自然就垮臺了。因而,富義在出臺政策、法令時都會先徵求老百姓的建議和意見,進行相應的修改和調整。為此,我們還定了一個標準呢!”

“什麼標準?”

這時虞翻在一旁呵呵笑道:“把百姓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富義工作的唯一標準。”眾人不由暗自點頭。

劉墉解釋道:“簡單來說,執政為民,就要從群眾想‘說’的事情‘說’起,從群眾想‘做’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意見最大的問題改起,從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抓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也就是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劉墉這番話通俗易懂,卻直中要害,發人深省。不過,大家更覺奇怪,你劉墉不是說一半的一半麼?怎麼說的全是“民生為上”啊?

“不過,我以為以民為本得先有個條件……”劉墉話鋒一轉,又道,“那就是‘國’與‘家’的關係或者說‘國’與‘民’的關係。民組成家,家組成國。諸位比我更懂,最初這世上是沒有國,也沒有皇上的,只有一個個獨立的‘家’。後來,人們逐漸感受到‘家’在應對外敵、災害等威脅時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一個個‘家’組合在一起,制定共同的契約,推舉出大家認可的首領,這就是部落。部落之間互相征伐,融和,最後演變出如今的‘國’。力量大小,權力分配、財富多寡又將‘國’中‘家’分成了若干個等級,也造成了諸多矛盾。我這裡先不討論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單說一下‘國’與‘家’的矛盾。我想問一下,諸位是覺得國富才民強,還是民強而國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