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的三國我當家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三六章 用人之道

劉墉丟擲的這個先強國還是先富民的問題是幾千年來有名的悖論,兩派爭論不休,各執一詞,誰也說不服誰,只聽一方似乎都有道理,卻總感覺又缺少點什麼。

諸葛亮不由苦笑連連,這個問題爭辯個幾天幾夜都不會有結果的,便道:“兄長,這個話題可不會那麼容易得出結論。不過現在的觀點也很明確,我們這邊的人都認為是‘先富民才能強國’,只你一個人是半認可這個觀點。兄弟有個建議,我們這邊由士元兄言明我方論點,然後再聽兄長發言,最後大家再斟酌採納如何?”

劉墉含笑點頭,對龐統拱手道:“士元兄,請。”

龐統微笑著回禮道:“崇如兄客氣了。剛孔明便說了,‘治國必先富民’,龐統先引用《論語?顏淵》中的一篇,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若是其他的文章劉墉可能沒讀過,對《論語》卻是極熟,這部最重要的儒家經典劉墉可是叫蔡文姬為他極透徹地講解過的。這件事說的是魯國遭受到饑荒,國家用度困難,哀公就向有若詢問解決之法。有若就說,國君為什麼不只收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很是奇怪,便說,我現在收十分之二仍不夠用,覺得收少了,你怎麼還讓我減稅啊?有若便回答了這句極有名的話,意思就是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儒家學說經濟政策的核心就是“富民”。他的觀點是:百姓富足了,國家也就強大了。百姓貧困了,國家自然就衰弱了。如像魯哀公那樣提高稅率,短期內的確會增加國家收入,卻後果就是使人民的負擔加重,生活更加貧困,最終會激起民變,導致國家崩潰。

龐統又舉了一論據道:“《論語?堯曰》中夫子對子張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君按照百姓能得實惠的政策來施政,不是又得到好處又很輕鬆嗎?這是孔子提出的治國理念,那就是“足食”、“富而後教”的觀點。這和管仲提出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著,龐統先後又引用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觀點和例項來證明,只有國家施行輕徭薄稅等寬鬆的政策,同時國君要注意節儉,不與民爭利,這樣百姓才能安心生產,社會才會穩定,經濟才能發展。人民富足了,國家得到的收入自然也多了。結論便是:人民的富足是國家獲得充足財源的基礎和保證,民富方能國強,國強必先民富。

在座的都是儒家子弟,自然都知曉其中的深意,聽龐統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觀點鮮明、論證充分,不由讚歎不已。

劉墉也不禁為龐統的博學多聞和精采論證擊掌叫好。等龐統發言完畢,劉墉先微笑著稱讚了幾句方道:“要回答‘國強****富’還是‘民富而國強’這個問題,則要知道‘國’與‘家’或‘民’的關係。先前我已經說過,‘國’是由一個個‘家’組成的,因而也可以說‘國’是一個有很多人組成的大‘家’,‘國’是家長、‘家’是成員;反之,‘家’就是一個縮小了的‘國’。俗話說:小河沒水大河幹,小河有水大河滿。我也贊成民富是國強的基礎,國強不一定民富,但國弱一定不會民強。這世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民貧而國家強大的!(劉墉心裡在問,朝鮮算嗎?)”

眾人不由驚疑交加,這劉墉不是不很贊成嗎?怎麼聽龐統一說立場就改變了,難道已經被我們說服了麼?

虞翻問道:“聽崇如這番話,你也是贊同強國先要富民了?”

劉墉搖搖頭道:“我只是說民貧必然國弱,卻沒說民富一定國強。”

虞翻不由一愕,這兩者有何不同麼?正不解間,便聽劉墉繼續說道:“諸位聽起來可能有些混亂吧。我說細緻一點。一個‘國’要維繫各級政府、要正常運轉、要管理民眾、要應對外來侵略必須得有收入吧。諸位認可這個觀點吧?都沒異議!那好,我繼續說。那麼‘國’的收入來源有哪些呢?第一個當然是稅賦了,這也是最主要的。稅賦你們都比我更懂,有按人數繳納的人頭稅、按土地收成上繳的田賦,還有各種雜稅;其二是政府壟斷經營的鹽、鐵等專營收入,這個所佔的比例也不少;第三是罰款和各種規費,比如訴訟費、辦證費、入城費等等。我說了這麼多,諸位想必都很明白,國家所有的收入其實都是來自於一個個的‘家’。但是,老百姓會心甘情願繳這個錢嗎?我看不會,除非他是傻子或者是錢多得難受。”

眾人不禁會心一笑,聽劉墉繼續說道,“作為個人或‘家’那是肯定喜歡、贊同‘先民富後國強’的。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這涉及了自身的利益。人大多是自私的,我辛辛苦苦的勞作,憑什麼要分一部分出去呢?那麼是不是就不應該上繳呢?我看也不是。單一一個‘家’的力量太過弱小,他需要‘國’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當有外敵入侵或者盜賊侵害時,‘國’會挺身而出,保護‘家’的利益;‘家’之間有矛盾了,需要‘國’來協調和解、明斷是非;當‘家’有困難來,需要‘國’來救濟……因而,除非你是遁跡荒野,不與任何人接觸,否則你就必然與‘國’有聯絡,你離不開它的。‘國’要做這些事當然需要錢,雖然這些錢都是由一個個‘家’來承擔,雖然都是不情不願的,卻是必須要繳納的。當然,有收入必然得支出,大概有這麼三大塊,一是各級衙門的運轉經費,包括俸祿、辦公費、執行費等等;第二項是基礎建設費用,也就是我們修路、打井、開渠、建公園等的投資;第三項是發生天災人禍時的民生保障和救濟開支。”

虞翻笑道:“太守這番話應該在民眾中多宣揚才是,這樣咱們在徵收稅賦時阻力會小很多,也更容易得多。”

“虞公這話提醒得好。下次我專門找個機會給各級官吏講講這個道理,然後再由他們向雒原全府宣傳,這樣以後的工作也好開展得多。”劉墉笑道,端起茶杯,喝了幾口,又道,“可以說,‘國’和‘家’雖是一個整體,密不可分,卻是有矛盾的。國家發展必然會侵佔民眾的利益,國家必然會剝削民眾,這些都是無庸質疑的。這些都能理解,但為什麼有的時代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的時代卻是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呢?區別就在於剝削的程度不同。咱們的百姓真的很淳樸、很善良,只要日子還過得去,他們就會安心勞作,不會反抗。比如說富義的稅率,以前是十五稅一,後來我們減為三十稅一,現在又減為六十稅一。虞公,我記得當時你頒行時,富義百姓無不感激流涕,跪地叩謝。想來真是令劉墉汗顏啊。”

虞翻點點頭,一臉的激動,想來也是回憶起當時感動的情景了吧。略停了一會兒,劉墉又道:“剛才我講的是一個‘國’正常情況下的收支,但還有一個特例。它的作用極明顯,可以佔到總收入的大半,也可能用掉總收入的全部。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兄長說的是戰爭吧?”說話是久不開口的諸葛亮。

“正是。”劉墉點點頭,“所謂戰爭,其實就是侵略、是掠奪。打個比方說,戰爭便像是強盜對‘家’的搶奪。透過戰爭,勝利方能在短期內獲得無數財富和土地,而失敗方卻從此揹負上沉重的負擔,他的臣民將墜入萬劫不復之深淵。國將不國,何以為家?”

劉墉嘆了口氣,又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個不富強的‘國’,如何能保護一個個‘家’,如何呵護他的臣民?你的力量弱了,別人根本就不會聽你的,根本就不會理你的。‘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啊!”

說到這兒,劉墉聯想起一戰後的“巴黎和約”時甚至有些義憤填膺了。那是屈辱的1919年,中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的作戰。雖然中國沒有直接出兵,卻支援了大批糧食,還派出了17.5萬名勞工,犧牲了000多人。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索回被戰敗國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的主權,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英美法卻無視中國的權益,將其轉送給了日本。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抗議,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劉墉這番話頓時令眾人沉默了下來,好一會兒,徐庶皺著眉頭,有些不服氣地道:“這麼說,崇如以為國強方能富民了?”

“也不是。”劉墉搖了搖頭。眾人更是詫異,既不是先富民,也不是先強國,你劉墉到底想的是什麼?

“諸位是越聽越糊塗了吧?”劉墉笑道,看著眾人臉上疑惑的神情,又道,“我以為國家發展階段必要先強國,等有了一定積累後,則要調整政策,以富民為主。也就是說,在初期,因為百廢待舉,所用仍多,‘國’必然會實行諸多與民爭利的政策,百姓會比較苦,但也能理解;等到‘國’積累到了足夠的財富後,就必須施行寬鬆的政策,讓利與民,休養生息,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穩定。這個次序是必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要不剝削自己國內的人民也可以,那就去掠奪其他國家的人民,將本應由自己國家民眾承擔的苦痛轉嫁到其他國家去。”

劉墉想到大學時一次類似的辯論,當時便有人舉例說瑞士、荷蘭、瑞典等國的人民極其富裕,國家也不需要有多強大啊!劉墉嗤之以鼻,反唇相譏,如果不是現在,而是一百年前,這幾個國家還能有如此富裕?可能早就被掠奪得不成樣子了。科威特也是如此,人均財富排世界前列,卻抵擋不住伊拉克的入侵,若不是美國出手相救,恐怕早就亡國了。又有人舉例說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如何好,保障如何到位,都是民富,然後國強。真是扯蛋!這些人要麼沒有學過歷史,要麼架了副有色眼鏡。這些發達國家早期的財富是哪裡來的?無一不是掠奪、搜刮其他弱國、小國來的。他們的發展史,也是那些弱小國家的血淚史、屈辱史。就如一個人透過剝削和壓榨別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現在拿出一小部分來做做慈善,結果還落得了個好名聲,這是何等的諷刺。沒有看清這一點的,要麼是能力不濟,要麼是別有用心。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眾人細細咀嚼著劉墉的說法,不由陷入沉思。是啊,富民是強國之道,但是沒有國家的保護,富民只是空談,尤其是在戰火連天的亂世,這更是痴人說夢。諸葛亮等都驚詫於劉墉的高瞻遠矚,不禁更是佩服。

“好了,這個問題先不辯論了。咱們再想想,我個人覺得崇如的觀點與我們的並不矛盾,只是切入點有所不同。”徐庶感嘆道,“咱們剛才總結了促進富義發展變化的兩大因素,第一是以民為本,第二是如何量才施用。第一個問題就討論到這麼晚,我看第二個問題咱們就不討論了,崇如一會兒還要回家去陪新夫人呢!”

眾人都是會心一笑,劉墉也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徐庶笑道:“咱們就請崇如為我們講講他的用人之道吧,你們覺得如何?”

“我看行,大家討論了這麼久,也有些累了。”“崇如兄新婚,新夫人還在翹首企盼他早去早回呢。”大家七嘴八舌,嘻嘻哈哈,倒是輕鬆了不少。

“好吧。”劉墉也不客氣,“那我就簡單些,就兩點。一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二是要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一視同仁,只要是人才都能為我所用。”

“崇如說得也太過簡單了吧?能不能再詳細一些?”

劉墉補充道:“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也就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意思?”

劉墉點點頭,“‘三人行,其必有我師焉’,人才無處不在,關鍵是如何發掘和使用。最重要是兩點,一是不能有忌賢妒能之心,生怕別人超過你;二是不以出身看人。在富義就是這樣,這裡沒有地位高低,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有才能,你都都開闢自己的天地,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有人還想再問,虞翻笑道:“關於用人之道,老夫深知太守心思。一會兒老夫為大家講解如何?崇如家有要事,咱們還是放過他吧。”大家聞言哈哈大笑。

劉墉陪笑了一陣,抱拳辭別大家,又對董襲道:“過兩日孔明夫婦就要回襄陽了,大哥,我們便趁此機會到襄陽去覲見皇上吧。也不知聖上在那裡待得習慣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