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也是江湖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九章 遊山玩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九章 遊山玩水

  幾個人就這樣一路走,一路遊山玩水,一路談古論今。

這一天他們來到了古城洛陽。

陰陽五行,華夏人歷來以南為陽北為陰,洛陽因處洛水之南而得名。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從此傳出。夏太康遷都斟,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共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

班固在這裡寫漢書,司馬光在此著資治通鑑,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在此雲集。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路上這幾個人就商量好了,到了洛陽要好好玩玩。

只是很可惜,看牡丹開花的季節已過。

白馬寺是必去的,古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徒步穿越帕米爾高原,以白馬馱經和佛的畫像到洛陽,漢明帝下旨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這裡是華夏第一次西天求法,這裡是最早來花夏傳法的僧人的居所。攝摩騰、竺法蘭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第一個漢人僧人從這裡走出,……這裡發生過不知多少個第一。

晨鐘暮鼓,時光流轉,白馬寺裡流轉著千年梵唱,有著一份揮灑不去的悠遠和滄桑。

慧雨對這佛教聖地心儀和想往已久,出現在眼前的白馬寺讓他心痛。正應了張繼那首詩: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瀟瀟茅房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所謂高興而來,掃興而歸。本來他們還想到龍門石窟一遊,這樣一來也沒了興致。

秦月和譚五倒沒什麼,我們知道這兩個人不管到什麼地方,都不過是滿足於一走一過;因為無論如何白馬寺他們來過了。

也別以為這兩個人是喜好遊山玩水人中的另類,不是的。這樣的人在到處遊玩的人中,即使算不上重要一族,也絕不在少數。他們可不認為自己去了這個地方是一無所獲?一點也不。因為當有人說起這個地方,他就可以洋洋自得地說:“這個地方呀?我去過。”

少夫人是個見廟就上香,見佛就拜的虔誠信徒,寺廟的敗落沒有妨礙她朝拜。她只是多了幾分感慨,只是對兵荒馬亂更加深惡痛絕。

和白馬寺多次遭戰火摧毀一樣,洛陽也不能倖免。十三個王朝沒有留下多少東西,倒是洛水還在古城北側靜靜的流淌。

本來幾人是準備在這裡多待幾天,結果只住了一夜就動身西進了。

從洛陽一路西行,又走了數日,一行人來到了關中門戶——潼關。

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因“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這裡地勢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俠,只有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所謂“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

唐代大詩人杜甫遊此後留詩一首:“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加之潼關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是東進中原和西進關中的必由之路,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而緊隨山海關之後,被稱為天下第二關。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馬超、韓遂在這裡大戰,使潼關揚名天下。是不是真實的歷史故事,不得而知,反正潼關城裡還有馬超刺槐留下。

就算已經有些年沒經歷戰火了,但畢竟是軍事重鎮,總保持這高度戒備。所以潼關城門早開晚關,每天只開一次。過往人員一般是要住一夜的,秦月這一行人也不例外。

少夫人這一次出遠門算是開了眼界,無論走到哪兒裡,都不肯錯過好玩的去處。

一安頓下來,她就問秦月,潼關附近有無名勝?秦月怎會知道?但鼻子下有嘴巴,一打聽還真有一處遊人必到的地方,叫做佛頭崖。慧雨說這個地方,他也聽說過。

秦月出去問好了路,幾個人就趕了過去。

這裡是潼關境內秦嶺的最高一座山,因山體酷似佛首而得名。

因山頂長年白雲繚繞又稱白雲山。佛頭崖山勢峻峭,直若刀劈。崖上樹木挺拔,鬱鬱蔥蔥。山徑蜿蜒曲折,又稱“十八盤”。人行其上,若步雲梯。

佛頭崖有唐貞觀年間興建的菩薩廟一座。正殿五間,僧舍十間,廟院依山臨壑。

廟前古樹參天,廟後懸崖絕壁。站在山崖上,環顧山間,重巒疊翠,雲霧繚繞,秀治欲滴。憑山遠眺,田陌村舍,滔滔黃河滾滾渭水盡收眼底。

幾個人被這景色深深的吸引,用少夫人的話說,真想就住在這裡了。

這裡因潼關妙善公主在此學佛行法,最終在山頂佛崖寺修成千眼千手菩薩的傳說而馳名。以佛為山名,以佛為寺名,以千手佛為核心,給佛頭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這裡到處有故事,處處有傳說。

就說那一塊塊大石吧!千鈞欲墜的是“纏腳石”,怒目圓睜的是“獅面石”,老態龍鍾的是“神龜石”,橫刀立馬的是“回馬石”。

有“平安亭”、“講經棚”、“涼裙樹”、“歸真洞”、“情人峰”,有見證妙善公主拯救眾生的“黃龍潭”、“黑龍潭”。

群山也奇峰林立,有由佛頭山主峰與側峰組合而成的巨大臥佛,有睡意朦朧的“唐僧小憩”、有惟妙惟肖的“老人背山”、有威風八面的“將軍峰”。還有栩栩如生的“孔雀梁”,小巧玲瓏的“葫蘆石”……

少夫人深有感觸的說,我們簡直就是走進了傳說和故事之中了。

回到住處,店家說,潼關還有一佳景,叫做風陵曉渡,最好是清晨去觀賞。

第二天一早,幾個人出城後繞道去了風陵渡口。

潼關又地處黃河,渭河的交匯處,同樣也是水路交通的要道。

淡文遠有詩云:“洪波一片接天時,幾葉扁舟渡曉晴。秦晉漫雲南北限,此陵自古達潼城。”

風陵,傳說是女媧的墓地。

天剛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醒來,岸上的樹影依稀可辨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就到這裡集結。

推車的、騎馬的、趕牲口的、荷擔的、負囊的……接踵而至,好不熱鬧。

有的趕路,有的侯渡,有的則已經坐在船頭泛舟中流。

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船隻南北馳騁,彩帆東西爭揚。側耳傾聽,嘩嘩的水聲,吱吱的擼聲,高亢的號子聲,顧客的呼喊聲,鳥聲,鐘聲,匯合在一起。幾個人終於明白了,什麼是風陵曉渡和風陵曉渡的妙處。

幾個人繼續的西行,到達臨潼時他們遊覽了華清宮。

華清宮是唐代帝王的別宮。背山面渭河,倚驪峰山勢而建。

曾經是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館殿,遍佈驪山上下。

唐詩人白居易有詩云:“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驪山景色益人,更有溫泉據說可蕩邪去疾。

傳說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成了周天子遊興之地。

秦始皇砌石起宇,漢武帝加修飾。北周武帝天和四年,令大家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列植松柏千株,修房建宇。

到唐代逐漸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詔左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閆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唐高宗鹹亨二年,改名“溫泉宮”。

唐玄宗天寶六載,更名為“華清宮”。華清宮因在驪山,也叫驪山宮。

華清宮始建於唐代,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他幾乎每年十月都來此,歲末離開。故有“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御路無塵埃”之名句。從開元二年到天寶十四年,四十餘年的時間裡,唐玄宗先後出遊清華宮三十八次。“千乘万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八十一車千萬騎,朝有宴飲暮有賜”等詩句,充分表達了華清宮那時的盛況。

但是,安史之亂,隨著唐玄宗的垮臺,華清宮也敗落了。

出現在秦月幾個人眼前的華清宮,已經看不出這裡曾經的輝煌,只有殘牆斷壁。遊人很少,但還是有的。

有人指給他們,當年揚貴妃專用的貴妃池,據說浴池是呈蓮花狀。進不到裡邊,他們就在在外邊看了看這個貴妃池。

少夫人問:有這樣好的溫泉,曾經那麼多建築,為什麼會如此敗落呢?

慧雨說應該和王朝的都城東遷有關,離皇城那麼遠,誰會為洗溫泉大老遠來這裡呢?

“其實,很多的繁華和人文景觀,常常是帝王的驕奢淫逸和奢侈無度所造就。”慧雨有感而發。

師公說得應該有道理,秦月心裡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