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也是江湖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八章 邯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八章 邯鄲

  這一天,他們走在去古城邯鄲的路上,秦月想到了義父推薦過的古蹟。

“前邊就是邯鄲了,我義父在這裡駐守過。”

這時候,秦月正陪義母在廂車上。

“是,我知道的。”少夫人點頭。

“這裡曾經是春秋戰國趙國的都城,義父告訴我有很多的古蹟,是不是我們去遊覽一番?”秦月問。

“好不容易到這裡了,自然是要去的。”

一直在深宅大院的少夫人有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秦月出轎廂和師公、五爺商量,他們當然也沒有異議。

想起上次騎馬進入邯鄲,武林人士紛紛躲避,進邯鄲城時秦月坐進了轎廂裡。和義母說著上次來邯鄲的軼事,少夫人說怪不得人家叫你江湖女煞,原來真是個煞星呀?

他們又住進了四海車店。晚上,出去吃飯,他們沒去厚德福。因為那裡是江湖人聚集的地方,他們不想惹麻煩。

第二天,他們先來到了三忠祠。

三忠祠是為救趙氏孤兒韓厥、程嬰和公孫杵臼而建,三忠祠古已有之,有記載:程嬰死,趙武為之祭邑,春秋詞之,世世勿絕。

現在看到的是明萬歷十九年縣令盧龍雲於叢臺下所建。由於年久失修,祠堂已經落敗。聽一起的遊人說,現邯鄲知縣正籌劃在縣城南門外恢復重建三忠祠。

三忠救趙氏孤兒,說得是春秋時的事。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晉國。而晉國國君晉景公昏庸無能,朝政大權落到了司寇屠岸賈之手。

屠岸賈對掌握兵權的駙馬趙朔早就心存仇恨,一次次設計除之。最後終於利用晉景公的偏狹和昏庸,將趙氏滅族,史稱“下宮之難”。

一夜之間趙家三百多口人遭屠殺。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是國君的胞妹,倖免於難,被送回宮中居住。

幾個月後的同一天,屠岸賈的夫人,民間醫生程嬰的夫人,趙朔夫人莊姬公主都生下了一個兒子。

莊姬公主生下的兒子取名趙武,就是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被困於宮中,屠岸賈為斬草除根誘使昏庸的晉景公下令殺死趙氏孤兒。

關鍵時刻,莊姬公主以看病為由,將趙家的摯友程嬰召進內宮。程嬰把趙氏孤兒放進藥箱,帶出宮時,守將韓厥十分欽佩程嬰的正義。放走了程嬰和趙氏孤兒,自己拔劍自刎。

為除掉趙氏孤兒,大權獨攬的屠岸賈殘忍下令將全國半歲以內嬰兒全部殺掉。

為保全趙氏孤兒和無辜的嬰兒。在俠士公孫杵臼地精心策劃下,程嬰用自己的孩子頂替趙氏孤兒。由公孫杵臼承擔藏匿的罪名,又由程嬰假裝告密,公孫杵臼和假冒趙氏孤兒的程嬰的兒子被害。

程嬰頂著賣友求榮的罪名,在人們的誤會和唾棄中,將趙氏孤兒培養成了文武全才。

二十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殺死屠岸賈,報了家族的血海深仇。

趙氏孤兒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也形成了各種版本。忠義之士總是受到人們的愛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想不到少夫人也很喜歡探古尋幽,一直興致勃勃。雖然破舊,但仍留存下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一些石刻碑文。慧雨平生最喜歡碑文,對碑文中的書法更是有研究。少夫人對碑文也很感興趣,不時的請教慧雨一些問題,慧雨當然是有問必答、知無不言。

慧雨對碑文上的書法也有獨到的理解和體會,不時地提示少夫人去注意一些細枝末葉,隨口講述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傳說和趣聞;少夫人聽得津津有味。

他們看得很細,也很用心。

秦月和譚五和許多人一樣,只是滿足於一走一過,滿足於這裡我來過了。但是,慧雨和少夫人有興趣,他們不能不奉陪。

從三忠祠出來,他們又進了四賢祠。四賢祠是為了紀念廉頗、藺相如、趙奢和李牧所建,也是修建於明萬歷年間。同樣由於年久失修,敗落不堪。

四賢的雕塑雖然有外皮脫落,但還算完好。兩邊牆上記載的關於四賢的事蹟也依稀可見,有的如“完壁歸趙”、“將相和”、“負荊請罪”等還配有壁畫。

藺相如和廉頗這一對傑出的文臣武將,一個胸襟寬闊,一個心懷坦蕩,一曲將相和,演繹了千古絕唱。他們的文治武功,也成就了分晉後的三國之一的趙國的一番霸業。

離四賢詞不遠,有廉頗和藺相如的墓葬。不遠出還有回車巷,相傳是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退避三舍的地方。裡邊同樣有很多的石刻碑文,慧雨和少夫人同樣看得十分仔細;秦月和譚五也同樣奉陪。

慧雨說:古城邯鄲是成語典故最多的地方,成語典故中即有燦爛的古國文化、豐厚豐腴的文化沉澱,也有邊塞的風情。

比如:邯鄲學步:講的是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看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結果不但沒學好,連自己走路的樣子都忘了。

價值連城:說是一個叫卞和的楚國人,得到一塊玉璞,由於沒人識貨,獻給楚厲王被視為欺君之罪,被砍去左腳。楚歷王死後,楚武王繼位。他又去獻給武王,又因欺君罔上被砍去右腿。後來終於被楚文王發現,這是塊稀世珍寶。為表彰卞和,此玉命名為“和氏之壁”。後來,這塊玉到了趙惠王之手,被秦王看中。謊稱要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之壁”,於是又演繹出了另一個成語典故——完壁歸趙。

紙上談兵:說的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法卻不切實際。

長平之戰,趙奢已去世,廉頗統軍,秦國無法破趙。秦施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趙惠**以為真,派趙括替下廉頗。趙括死搬兵法,改變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趙四十萬大軍被殲,趙括也被秦軍射死。

南轅北轍:說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他在大路上遇到了趕車去北的人,問他日去楚國。而楚國在南,告訴他走錯方向了。但對方說自己的馬好、路費充足、駕車的人本領高強。勸戒魏王,如果去攻趙,就和去楚國往北一樣,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越來越遠。

胡服騎射:說的是趙武靈王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衣服,學習胡人射箭。遭到非議後他力排眾議,帶頭騎胡服,學胡人騎馬射箭。由於趙國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很快強大起來,成為七國之雄。

因人成事、三寸之舌、傷弓之鳥、負荊請罪、奇貨可居、鷸蚌相爭、黃粱美夢、一枕黃梁、奉公守法、曠日持久、利令智昏、不遺餘力、破釜沉舟、毛遂自薦、背水一戰、圍魏救趙、智者千慮、捨本逐末、一狐之腋、三人成虎、管窺錐指、瓜田李下、路不拾遺、鹿死誰手、難至節見、坐懷不亂、補天浴日、董狐之筆、掩耳盜鈴、大儒縱盜、竊符救趙、葉公好龍、……慧雨一口氣說出了邯鄲的一百多個成語典故。少夫人說,這些成語她大多知道,但真不知是產自邯鄲。

接下來他們又就近遊了武靈叢臺。相傳始建於趙武靈王時期,是趙王檢閱軍隊和觀賞歌舞之地。樓、榭、臺、閣重多而連成一體而日“叢臺”。有記載臺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等,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武靈叢臺,也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發生地,它見證了趙國由此強大起來,成了當時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在近二千年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建重修。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臺的壯觀,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多次登臺,觀賞賦詩。

一行人在邯鄲住了二日,又先後遊玩了趙都宮城、銅雀臺遺址、鄴城遺址。雖然這些都只是遺址,幾乎沒留下什麼東西。但在這裡憑弔古人,與古人對話,也別有一番情懷。

離開邯鄲的時候,少夫人問慧雨,邯鄲這兩個字,除了用在這裡外,還有地方用嗎?慧雨想了半天,說好像再沒有地方用了。

他說這樣的情況不光是邯鄲,還有一些這樣的專用於某個地方或河流名字的字,如澠池的澠字、濰坊的濰、淄博的淄、兗州的兗、鄆城的鄆、臨朐的朐等等。

譚五問道:如果這些地方改了名字,這個字是不是也就沒用了。

少夫人說:這些個名字,還是不改為好。

秦月說:她倒是主張把文字搞得簡單一些,比如那麼多同音字,是不是可以一字多解,用一個字就行了。這樣漢字就能簡單一些了,也可以減少很多了。

慧雨說:簡單一些,方便於漢字的學習和傳播。但有些漢字,不光是文字,也蘊含著歷史和文化的沉積。消失了也是很可惜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