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帶著復興號崛起外東北最新章節列表 > 第460章 民族共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60章 民族共處

鄭毅可不敢直接說要穿過大山去滇南,而是說深入到西部考察一番。

就這都招來許多人的阻攔,甚至政務院和皇務院的人都差點嚇死。

向西考察,知不知道西邊那是什麼地方?那可不是漢人的地盤。

那裡從古到今,都是當地的部落,據說是瘴癘橫行的絕地。

進山去幹嘛?難道那些沒有開化的部落能接受大華不成?

華夏商貿和關外商貿,長達十數年的努力,也沒有徹底開啟西南地區。

如今深入西南,肯定是有危險的,所以隨行的人肯定不會同意冒險。

鄭毅卻說,不會太深入,最多也就是到田州等地去看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州的百姓一樣是大華的百姓。

田州那邊有兩大商貿,也有先頭過去的部隊和駐軍。

更有新設定的當地官府,應該不會有什麼危險的。

在鄭毅的強烈要求下,眾人只得答應他的西行計劃。

不過還是通知了各地加強守衛,禁衛軍三千多人也開始要增援。

邕州向西,就是連綿的大山了,道路交通條件簡直不要太差。

鄭毅的車駕肯定是無法直接到達的,後面很長的路都要靠馬車和腳走過去。

他們選擇的是沿著榕江朔流而上,乘坐的是內河的小船,直達隆江縣視察。

江邊的情況還是不錯的,都是沿著江分佈的小縣城,但是說多麼繁華就說不上了。

低矮的木質老房子,棚著瓦片的都算是非常好的房,大多數都是泥坯草頂子的舊房。

隆江縣還算穩定,當地百姓自從分田到戶和物資援助之後,也開始恢復了耕作生活。

這裡本身有幾夥的土匪盤踞,但經過大華的剿滅之後,也開始出現了安定祥和的情景。

韓宇的人分散開在周邊核實地形地質,看看是不是能按照原有的計劃修建公路。

鄭毅則是深入到每一個村子,詢問當地百姓的生活,看看是否還有缺少的東西。

大量的農機物資被運過來,但是在這裡使用上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是不大可能大規模應用的,當地的官員就設計了很多的梯田。

會鼓勵百姓在丘陵地帶開墾梯田,然後在梯田中耕作種植。

其他的山頭則是選擇能夠栽種果樹的形成經濟作物種植。

南方的橘子、枇杷等作物都是很適合種植的。

還有一些藥材等經濟作物,適合做規模化的種植。

不過想要做出規模,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行,畢竟扭轉百姓的固有思維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會兒的百姓,最喜歡的還是種糧食,糧食起碼能夠讓他們不至於餓肚子。

至於水果什麼的,也是可以種的,但那玩意能吃飽肚子嗎?

最終還是要靠那些專門經營種植的商人,投資在這邊興建果園,等到百姓看到效果自然會跟隨。

最主要的還是要改善當地的落後的局面,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才能說讓他們發家致富。

吃飽肚子就要有糧食,無論是種植的糧食,還是從其他地區運來的糧食。

大華的糧食當前很便宜,便宜到一塊一斤都積壓很多。

這源於各地的種植規模逐漸的擴大。

尤其是南洋地區,一年三熟的氣候,讓稻米幾乎每年都是大豐收。

呂宋、婆羅洲、爪哇、暹羅等地,每年都是大量的稻米送到中原來銷售。

還有就是奧州、新大陸那邊的糧食,那才是大型農場的產物,糧食如同山海傾瀉般的多。

再加上國家的各項管控措施,致使糧食運輸到這邊價格很是低廉,完全能夠讓百姓買得起、吃得起。

距離這邊最近的安南,糧食產量也是逐年的上升,運輸到這邊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只需要海運到南部的海港,然後轉到陸路運輸過來,就足以供應這邊的糧食消耗了。

但說短時間轉變百姓觀念,讓他們不種糧食種植其他作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鄭毅也不會允許政務院下這樣的命令,那完全是讓百姓離心離德的舉措。

再說糧食安全,是哪個國家都要考慮的事情。

尤其是當前還是小冰河時期,氣候變化無常,水旱災害連年都有。

外東北許多開墾出來的土地,因為氣候原因只能再次廢棄做牧場。

若不是有南洋和新大陸那邊的糧食扛著,整個大華也會有糧食危機。

好在水利工程的持續完善,高產的糧種也開始發揮出作用,整個北方的情況還是比較穩定的。

南方這邊還沒有見到實效,肯定不敢隨便的放棄糧食種植,所以朝廷對於種植還是要持肯定態度的。

而且還要鼓勵他們多多的開墾荒地,大量的興修一些梯田和水利設施,讓老百姓能夠看到土地而安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鄭毅在這邊召見了幾個當地民族的部落首領,有壯族、也有苗人和瑤人、洞人,以皇帝的名義重申了大華的發展政策,鼓勵當地部落和百姓開展多樣化的經濟業態,種植和養殖結合,水產和山林養殖結合,多方開展經濟作物種植等。

華夏商貿和關外商貿,包括各地的商貿公司,都會來到這邊和當地人簽訂收購協議。

不怕養了賣不出去,也不怕吃不了都壞掉,只要種植的產品合格就會有人來收購。

一下就解決了當地人的顧慮,他們紛紛感嘆大華的好政策,是真正為百姓考慮的。

就連那些一向對漢人不太感冒的少數民族,也願意服從大華的管理,讓族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他們常年生活在大山裡面,跟漢人或者漢人官員都有很深的矛盾,甚至爆發過多次的衝突。

要不是華夏商貿和關外商貿多年來在此地的經營,重新樹立了這些民族的信任,恐怕這次鄭毅親來,他們也不可能下山來參加,誰讓他們都受過兩大商貿的好處呢。

就比如瑤人的黑鱗部,他們世代生活在大山裡面,幾乎是與世隔絕。

平時也都是打獵、捕魚為生,種糧食都是不太會的,還是後來才學的。

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明王朝的官員,他們都是沒多大的好感,當初也殺了他們不少人。

後來華夏商貿到這邊開展貿易,他們族中正好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災,許多族人都凍死了。

因為大雪造成糧食的極度短缺,不得已派人下山到縣城這邊來購買糧食。

華夏商貿在隆江的分部得到訊息之後,馬上支援了幾萬斤的糧食。

由於山路難行,幾千人硬生生的將糧食背到這黑鱗部的。

將黑鱗部的所有人感動的都是稀里嘩啦的。

從此之後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可以說如今黑鱗部能夠發展的還不錯,都要多虧了華夏商貿的支援。

很多的物資都是華夏商貿給他們帶過去的,還幫著他們銷售山裡的土特產,贊助他們開設了一座學堂。

黑鱗部可以說是華夏商貿的鐵桿,就算是不服氣大華派出的這些官員,或者說鄭毅這個大華的皇帝。

也一定要給華夏商貿幾分面子,因為他們整個部落的命,都是華夏商貿給救的。

不然的話,在大雪封山的那一年,黑鱗部落可能就成為歷史了。

有同樣遭遇的部落還有很多,他們對大華的認可,倒不如說是對兩大商貿的認可。

不然的話,大華接替明王朝在這邊執政,也不會如此的順利,幾乎是無人阻攔就完成了。

其中有武裝力量的作用,自然也有兩大商貿多年積攢的好人緣,給了這些民族信任感。

鄭毅對此也是感慨萬千,跟當地的這些族長們攀談很久,還去了不遠的一座山寨。

對於很多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寨,鄭毅建議他們搬出來建村生活。

並且保障他們的安全不會受到侵害,還會專門立法來保證。

不過一切還得看時間去說服才行,暫時恐怕沒人敢出來。

鄭毅也不著急,反正種子已經種下,剩下的就是生根發芽。

總有一天這些人會認同他們,也會將自己當做是華夏子孫。

無論是什麼民族,在大華都是一樣的,都是華夏帝國一份子。

告別了這些山寨首領,鄭毅帶著人再次出發前往果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