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帶著復興號崛起外東北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9章 西南大動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89章 西南大動脈

這個時空,沒有經歷過後世滿清入關的殘酷對待。

有大華的及時出手,在崇禎當政時候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

但在這個時期,受到創傷最大的,無疑就是偏據西南的蜀中了。

張獻忠之流的野心家,在蜀中鬧得是民不聊生,死去的人高達數十上百萬。

造成如今的蜀中富庶之地,竟然出現人口不足的情況,倒是古往今來第一遭。

當然也沒有如同清初那會,還需要湖廣填四/川,如今蜀中依然有著數百萬人口。

只是相比於之前來說,畢竟是遭受了戰爭的創傷,一時半刻的確實很難恢復過來。

蜀中富庶之地、天府之國,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從始至終都是大糧倉的存在。

這裡也是西南發展的重要地區,大華也轉移了很多產業進入巴蜀等地。

巴縣,當初是張獻忠的地盤,張獻忠撤走的時候燒殺搶掠,將這裡幾乎糟蹋成一塊白地。

好在大華進攻比較快,張獻忠帶人渡江進入湘西,之後經過連番的圍剿,被擊殺在大山之中。

巴縣的創傷卻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恢復的,就算是大華投入了巨量的資金也是一樣。

這時候若是沒有外力的介入,以這邊的自然條件,百年也不見得能夠恢復到鼎盛。

鄭毅這次過來,就是打算用分基地,強行拉動蜀中地區的人口數量。

然後帶動產業和農業的再次發展,同時也為蜀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成都府的情況要很多,巴縣這邊就是鄭毅的目標。

巴縣分基地的設立,將會向周邊陸續的補充人力。

快速的恢復巴縣周邊的生活生產,加快東川的建設和西川的發展規劃。

整個蜀中承擔的是南下中南半島的中轉樞紐,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位置就是成都府和巴州(巴縣)。

利用鐵路運輸穿過滇黔高原,直下緬北抵達印度洋,這條線路同時也是拉動西南經濟的命脈。

巴州是接通長江沿岸的向東樞紐,成都府是向北通往漢中、陝/西和關外草原的樞紐。

同時也是聯絡土蕃高原以及西北地區的樞紐線路,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在巴州設立分基地之後,鄭毅就參加了沿江鐵路的通車儀式。

這一段是成巴線,接通的就是成都府和巴州。

至於向東經過三峽直達江陵,與東部沿江鐵路連通的路段還在建設之中。

成巴線的建設速度很快,從規劃立項到建成,也僅僅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鄭毅到達成都府之後,當初被轟炸過的成都府,如今早已恢復了昔日的繁華。

城市也經過大規模的擴建,人口也逐漸的增加,尤其是和土蕃高原的路線被打通之後,這裡多了許多蒙古族和羌人各部過來,在這裡做生意,同時也有不少人選擇在這裡安家。

成巴線的開通,也讓蜀中再也不是閉塞之地,不出一年就能從這裡乘車直達申州城沿海。

更是北上南下都不會有什麼影響,預計三年之後也能夠直上吐蕃高原。

不過這兩條線路都不是鄭毅太過關心的,他關係的是南下的鐵路。

也就是穿越滇黔和中南半島直達印度洋的那段鐵路。

幹線全長超過三千公里,與中南的鐵路網相連接。

從此之後,西南的商品能夠直接到沿海地區。

比起向東沿著長江到達東海,各有千秋,甚至更勝一籌。

如今大華的內銷確實佔有很大比重,但這個內銷卻不是常規意義的內銷。

大華如今疆域數萬裡,整個太平洋幾乎都被劃為了內海,說內銷其實跟面向世界沒啥區別。

西南的貨物想要儘快送到世界各處,就需要藉助海上運輸,才能實現便捷的物資流通。

而如今最大的商品需求區域,就是西部的薩菲、奧斯曼和大華正在開拓的非洲地區。

向這些地區調運物資,蜀中還是走印度洋的港口更近一些。

省得從申州港上船,一路顛簸到南洋,然後穿過滿剌加海峽在過去。

所以這條鐵路的貫通,對於大華有重要的意義,可謂是一條新的商貿路線開闢。

之後就算是後草原上的物資,依舊可以透過這條線路調集到印度洋的仰光港上船。

當然這座鐵路的修建也是困難重重,原因就是需要穿越無數的高原山嶺。

尤其是滇黔高原,喀斯特地貌、自然災害頻發,峽谷暗流更是縱橫交錯。

若是想要修建一條高質量的鐵路過去,那麼路線的選擇就是最重要的。

這條線路是朱功亮的親傳弟子馮昭來規劃,據說朱功亮那家夥在裡面也用了力氣。

最後這條實際規劃的鐵路,從成都府出發,經過了樂山到烏蒙府,東西兩條支線分別到黔地的貴陽府和東川府再到大裡城,算是接通了滇西和黔地,之後就是一路南下到滇南行省的治所昆明城。

從昆明城南下,走最容易走的東南地區,越過橫斷山進入阿瓦行省,然後穿過山間平原一路到洞烏行省,之後在昂光港轉成海路,在運到世界各地去。

這條路線說起來輕鬆,其實真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其實說白了就是資金和勞動力的問題比較大。

資金倒好說,這條線路不是朱功亮弄得那條。

這是大華整體運輸規劃中很重要的一條線。

自然是由朝廷來全程支援,要錢給錢、要糧給糧,機械設備都是優先考慮。

但勞動力朝廷就有點麻煩了,他們可沒有憑空變出人來的本事。

大華如今的疆域如此廣闊,許多年輕人都會選擇走出去看看。

造成內部的人口就更少了,朝廷對此海也是很難限制的。

所以才有了這次鄭毅不到兩年連續來蜀中兩次的原因。

他就是要用分基地,將這裡的人口數量整體拉動起來。

建設這條西南大動脈的同時,也擴充西南地區的人口,帶動經濟發展。

他從成都府出發,在合適的地方建立分基地,然後南下滇南和黔地,甚至這次一路走到洞烏行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將整條線路和輻射的區域,建立了十九座分基地,同時也讓他再次來到中南這邊。

這一路平原、山地、高原、河谷、雨林各種地形都有。

各地的風俗文化也各自不同,確實獨具風味。

鄭毅出巡到這邊,同時也是藉此機會放個風。

他出來也沒打算這麼快就回去。

就在這邊住上一段時間好了。

同時也省的被中京那邊的事情心煩。

大華如今的發展極為迅速,整個帝國也逐步完善。

本來他這個皇帝該輕鬆了,每當這麼想的時候,總有事情讓他頭疼。

這次的事情是關於定都的問題,朝廷三大院和諸部共同提出遷都的建議。

如今中京沉陽還是地處遼東,歷朝歷代都沒聽說那個中原漢人王朝定都在遼東的。

當初建都中京是大勢所趨,但如今華夏一統,就不合適在全部放在中京這邊了。

本來鄭毅也沒在意,誰知道這個建議竟然在全國範圍內造成很大的轟動。

就連很多老百姓,對於這種說法都是極為的支援。

好像他若是不遷都到中原就不認他這個皇帝似的。

當然不認他有些誇張了,當前帝國沒人敢這麼說。

但每天都有人上各式各樣的諫言,他也是被煩惱的不行。

在過往的時代,中京確實不太適合作為華夏一族的國都。

但那不是以前嗎?整個中原的面積都是有限的。

關鍵是現在不同啊,他們的疆域都覆蓋北冰洋了。

如果按照自然距離來說,中京那跟坐落在中間沒什麼區別。

只是這麼多人都贊同遷都,他就讓大家將心目中最合適的地方提出來。

誰知這一提立馬亂套了,篩選之後給他的備選方桉都有上百個。

國內更是炒作一團,從官員到百姓紛紛都在爭論定都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