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小霸王孫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一章 南鄭之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一章 南鄭之戰

建安十三年四月,孫策引兵三萬出梓潼,經劍閣北上,征伐漢中。

儘管籌措糧草,募集兵員做得迅速,但是孫策卻並不急於進逼。以江東軍行軍慣例,倘若輕裝疾進,即便蜀道艱難,亦只需十日即可兵臨南鄭城下,然而孫策花費了半月有餘方才進入漢中的地界,他選擇緩進,出於更加縝密的考慮,他需要給予楊松足夠的時間收集完整的軍報以作出最符合其家族利益的評估判斷。

然而當孫策踏入漢中的一刻,眼前的一切無不令其驚訝。張魯割據漢中近三十載,大漢法令於此處已喪失殆盡,軍民所遵循的皆是天師道教義。雖無律令統馭,百姓的生活卻是有條不紊,罕有作奸犯科者,此番情景頗為出乎孫策的意料。

已經三十三歲的孫策在與士族門閥交鋒的數十載中,並非沒有想過直接將世家力量踢翻,但是經過多年政治鬥爭的磨礪,他已經不再是當年一意孤行的年輕人。在與江東、荊州、益州等地的士族門閥進行若幹次暗中角力後,孫策已經掌握了世家政治系統的命脈。其治下的政治局面看似平衡,事實上士族的政治勢力在急遽的衰退,多數曾經聲威赫赫的大家族只剩得一個富貴的空殼和一群無用的子孫,這與孫策在權力場上的鐵腕統治不無關聯。在征伐漢中前,孫策已經決定故技重施,但是目前看來,楊松或許可以憑藉家族的力量令漢中易主,但若無張魯,恐難得漢中的民心。

賈詡似乎也很是震驚,他向孫策笑道:“在下這次算是看走了眼,張魯據此間三十載,表面裝神弄鬼,實際精明的很。主公在漢中的勝利,只能是雙方的共贏,而非你死我活了。五斗米道原來竟是張魯的護身符。”

孫策苦惱的道:“我本想仿益州舊事,壓制楊氏勢力,再擇一山清水秀之地安置張魯,以防其舊部挾其作亂。如今看來似乎不妥。如何善後,頗費思量。”

賈詡思慮一番,道:“張魯善以道術惑人,漢中百姓視為神明,萬不可縱容小視。主公或可令其自汙名聲,視其行止再做定奪。”

孫策在馬上略略躬身道:“請文和先生教我該當如何處置。”

賈詡手捋須髯一笑道:“主公太過愛惜自己的羽毛了。也罷,這等惡事原該我這天下毒士所為,主公破城後只需將楊松的家眷交予在下即可。”

孫策猶豫道:“我平生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若楊松助我奪漢中,則為有功之臣,殺之有失信義,恐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裹足不前。”

賈詡道:“楊松蠢物,以他的秉性,此時必在南鄭城中勒兵備戰,以求與主公談談條件,講講價錢。戰場上刀兵無眼,生死由命,這一節主公無須擔心。”

孫策聞言心中輕鬆,凌空一揮馬鞭,感慨道:“就算悖逆都不肯失了士族的體面,聲名之累,竟至於斯,實在可笑可嘆!”

建安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孫策兵臨南鄭,不出賈詡所料,在江東軍已成摧城之勢的情況下,楊松並沒有勸張魯捧旗出城投降,而是集結人馬於南鄭城西,意欲將江東軍阻擋在南鄭之外。

江東的前軍一萬五千人已經結成陣型,孫策在陣中問周瑜道:“楊松到陣前沒有?可有什麼訊息傳來?”

“僅憑旗號辨別,中軍約一萬人應是楊松的部署。”周瑜又從袖中抽出一封密信呈上,“方才由楊松心腹送來營中,約定在交鋒之際陣前倒戈。”

“若是楊松有所舉動,敵方陣型必亂,我軍即可一舉衝陣。”孫策斟酌片刻,“張魯雄踞漢中近三十載,以教義統治,竟致民心穩固太平無事,實在令我驚異。面對這位‘天師’,難免要先敘禮再戰的。”

“公瑾,傳下號令,弓弩手結為翼軍,射住陣腳,風火騎兵前進,充作中軍。”孫策策馬出陣,“沒有我的軍令,三軍不得衝鋒。”

周瑜領命退向中軍本陣,孫策在陣前立馬高呼道:“漢吳侯孫伯符求見天師教天師張公祺。”

片刻之後,只見對面旗門開處,張魯向孫策遙遙施禮。孫策舉目望去,見這位天師道的掌教年逾六旬,方面大耳,頭戴赤金冠,身披黑色錦袍,上繡伏羲八卦,肋下懸劍,身後縛一兜囊,確是修真之人的裝扮。孫策笑道:“久聞天師兼濟蒼生,何以今日竟忍假兵戈之災於治下子民。在下聞老子有‘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之言,天師潛心修道,當以此間教眾安危為念,若能倒戈卸甲,以禮來降,則漢中可免兵禍,宗教亦得保全,豈不美哉?”

張魯聞言淡然道:“君侯教訓的是。只是在下來此傳道二十年,實在不忍棄此間的教徒百姓而去。”

僅此一句,孫策便知今日之戰勢所難免,當即鞭馬回陣,喝令道:“擂鼓!前軍佈陣,預備出擊!”

在響徹雲天的擊鼓聲中,江東軍的前軍如潮水般湧動著推進,突在最前方的是高順的陷陣營。此次隨孫策征伐漢中的陷陣營不過千人,盡皆是甄選的精銳,無不以一當十,可堪是天下戰鬥力最強的武裝。漢中的一線步兵還不及衝鋒迎戰,便被陷陣營突至陣前,陷陣營的戰士們呼吼著用戰刀在驚恐的漢中士兵身上瘋狂砍殺,所過之處一片哀嚎。

兩軍前軍既已接戰,中軍及後軍理應急速跟進,優勢的一方乘勢掩殺,劣勢的一方穩固陣腳。然而漢中中軍楊松所部卻突然變陣,近萬名兵士散佈成一線,中間混雜著部分輕騎,結成防禦的陣型,阻攔了漢中後軍與前軍的匯兵合流。

漢中的士兵本不及江東軍精銳,此時前軍被陷陣營封鎖了戰場正面,後方又被自己的中軍擠壓,陣型已現潰散之勢。高順揮舞著戰刀,領著陷陣營不顧一切的直插陣心,勢不可擋,江東軍兩翼的山林甲士也開始了行動,從兩側包抄迫近,覆蓋戰場。戰至午時,江東軍前部已經將漢中前軍徹底包圍,戰場亦呈現一邊倒的屠殺局面。

楊松穩坐在馬上觀望著前方的戰況,他的計較其實更為惡毒,若是交戰初始他便反戈一擊,漢中軍必然潰亂而逃,自己難免遭受池魚之殃;但若是誆騙漢中主力以弱抗強,則自己親兵的折損將會大大減少,這也正是他主動請纓充作中軍的原因。正在他漠視戰場之時,張魯的二弟張衛縱馬馳入陣中,怒吼道:“楊松,你他媽的在幹什麼?前軍就快完了,你在玩什麼花招?”

楊松殷勤的笑道:“公則,此乃師尊法旨,在下安敢相違。你且近身,在下將這道法旨傳予你。”

張衛不虞有詐,策馬上前,俯身至楊松身邊道:“師尊有何法旨,煩請相告。”

楊松湊至張衛耳邊低聲道:“師尊法旨,命在下陣前倒戈。”

張衛心中一驚,正欲開言喝斥,突覺心口一陣烈火燒灼般的劇痛,楊松已將一柄匕首送進他的胸膛。張衛仰天從馬背上栽下,口中兀自罵道:“楊松……你竟然敢叛主投……”話未說完,吐出一口鮮血,氣絕身亡。

楊松從袖中抽出手絹,一邊擦拭手上沾染的血跡,一邊吩咐楊柏道:“傳我將令,全軍改換江東旗幟,弓弩戒備,撤出戰場。”

孫策望向戰場,因為楊松的陣前倒戈,漢中的後軍軍心潰散,已成敗相,孫策冷笑道:“果不出文和先生所料,楊松做好了投降的準備,只是投降的前提是保全自己的勢力,決不喪失士族的體面。”

“那麼,便給他所需要的體面。”孫策高舉長槍,發出了咆哮,風火騎兵如決堤的洪水從陣後傾斜而出,他們高舉著馬刀,呼喊著“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風火為證”,向著楊松所部全力衝鋒。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楊松沒有料到會發生這樣的變故,本應成為友軍的江東軍瞬間變成了噬人的猛獸。風火騎兵衝鋒的氣勢代表他們根本沒有生擒的打算,他們純粹是為了殺戮而來。

楊松嘶啞著嗓子驚恐的叫道:“吳侯,在下是楊松啊,在下是投……”

犀利的箭鳴聲將楊松的呼喊截斷,一支鐵翎羽箭準確的洞穿了他的喉嚨,只剩下箭羽留在外面。

黃忠再取出一支鐵翎箭,三千名隱藏在風火騎兵中的騎射手整齊的引弓搭箭,跟隨黃忠的喝令,三千張長弓齊振,同樣數量的羽箭帶起尖嘯仰天射出,箭雨瞬間覆蓋了漢中軍的中軍。

建安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南鄭以西一場血戰,張魯帳下三萬精銳在半日內盡數崩潰。此役中的疑點是,漢中軍中最先接戰的前軍和不戰自潰的後軍為江東軍俘獲者甚多,唯其中軍幾乎全軍覆沒,甚至連領軍的楊松、楊柏二將也死於亂軍之中。此戰後,孫策乘勢包圍南鄭,鑑於後勤的壓力,孫策不敢拖延,命將士趕製土山地道,各種攻城戰具一時俱發,晝夜攻城,一日後將南鄭攻破,俘獲張魯、張愧、閻圃、李休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