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再造混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一章 拒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一章 拒和

夏恆陽上那份奏章,目的是讓朝廷派大軍過來支援濉州,順便也有為自己洗脫罪名的打算。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他的奏章在晏國朝廷討論的時候,議題從該不該向濉州增兵變成了該不該治他的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且,這一議就是很多天,誰也說服不了誰。

直到公孫雄的大軍壓境,濉州都沒有等來朝廷的援軍。

此時,晏國朝堂之上還在喋喋不休的討論著他臨陣脫逃的問題。

因為這段時間,有關止戈城之戰的真相也慢慢的傳到了晏國國都,傳到了袞袞諸公的耳中。

原來楚國的兵馬根本沒有什麼百萬之眾,只有區區數萬。

原來夏恆陽不是什麼殺出重圍,而是一看到城牆轟破便急忙逃走了。

丟下了數萬將士和百萬晏國子民,任由楚國人屠戮。

“此賊該殺!不殺不足以明典刑,不殺不足以謝天下!”

夏恆陽的敵對勢力義憤填膺,嚷嚷著要將夏恆陽處以極刑。

“此乃風聞,未見實據,以此定罪恐有不妥。況且目前敵兵壓境,夏某擁兵數萬,正當前線,貿然問罪,恐有不測之禍。”

原來站夏恆陽那一邊的現在不敢再說什麼了,但是又有人站出來,認為這個時候治夏恆陽的罪,可能會把夏恆陽逼得投敵,那就不可收拾了。【】

這也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然後又是幾天的延議,一直議到濉州城破的訊息傳來,大家才停止對這件事情的討論,轉而討論下一個問題——怎麼保衛國都不失,以及要不要遷都南巡。

夏恆陽治不治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夏恆陽這次沒有找到馳援國都的機會,死於火槍營之手。

晏國國王看著朝廷上爭論不休的大臣們,心中一陣厭惡——有此大臣,何愁國家不亡?

然而,他也只能忍著——總不能讓他自己親自去抵擋楚軍鐵騎南下吧?

攻下濉州城之後,公孫雄並沒有直接揮師南下,進攻晏國都城。

雖然以楚軍之驍勇,加上他新成立的火槍營,攻下晏國都城也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他只有三萬兵馬,征戰中也折損了數千,在後方沒有穩固的情況下深入敵境,一個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他沒有那麼著急,用不著冒那個險。

所以他拿下濉州城後,又開始了休整。

當然,小的戰事也有,還經常發生。主要就是將濉州境內的晏國抵抗力量都消滅,使大量晏民南逃——這樣能為楚國接收這些地方清除障礙,同時大量難民的南下,也會對晏國官府的治理帶來很大的衝擊。

在他兵鋒所到之處,晏國境內不是十室九空,而是十室十空。

在他拿下濉州的奏章交到楚國女帝手中後,女帝封了他晏國公的爵位,並下旨移楚國失地、少地之民百萬之眾,充實新拓疆域的人口。

公孫雄休整軍伍的時候,晏國也得到了喘息之機,得以調動各地軍隊彙集都城,準備著與楚軍決一死戰。

在晏軍上下高喊著保家衛國的口號時,已經有一些大臣暗中派人和濉州這邊的楚軍接觸,洽談某些合作事宜。

和楚軍接觸的,甚至還有晏國王室的人。

大家口號喊得激烈,其實心裡很明白——楚國侵略的步伐是他們無法阻擋的。

林清晨稱帝十餘載,滅國數十。那裡面就沒有一個國家比晏國不如。

反抗,怎麼反抗?

現在入侵晏國的,不過是楚軍的一支偏師,區區數萬人而已。就這區區數萬兵馬,已經連奪雄城,兵威直迫國都。

而這樣的兵馬,在楚國有數百萬之眾。

哪怕是打敗了這支軍隊,也擺脫不了晏國滅國的命運。

他們鼓動著士兵做好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準備,但是私底下卻不得不另謀生路。

“賣國賊,簡直是毫無骨氣。”對這樣的現象,公孫雄很是感慨。

他心中也很猶豫。

如果是以前,人家願意投降了,他自然會欣然接納,這樣就可以減少部下的傷亡,加快勝利的步伐。

可是,現在他想報答葉玄送他一千支火槍的恩情,想多送一些魂魄給葉玄,就不是很適合接受敵人的投降了。

都投降了,還有什麼藉口打仗?不打仗,又哪裡來的那麼多魂魄給葉玄取用?

不過不接受對方的投降,增加戰爭的難度,卻也不是為將之道。

他很為難。

好在他並沒有馬上進攻晏國國都的打算,也就在那裡虛與委蛇,只推說那些大事自己做不了主,得稟告朝廷方可,將那些準備投降的人穩住。

晏國國王也派來密使與公孫雄接觸,提出的條件是劃出包括濉州在內的晏國北部六州之地給楚國,並奉楚國為宗主國,只希望戰爭由此而止。

這個要求,公孫雄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女帝給他的命令是拿下晏國,可不是拿下晏國的幾分之一。

楚國的目的是將晏國變成楚國的一個大州,而不是一個附庸國家。

他最多也只能接受投降,並不能接受和談。

遭到拒絕的晏王心裡很慌,退路已經沒有的他,倒是生出了死戰的勇氣。

“朕與楚虜不共戴天!”在接見三軍將校的時候,晏王慷慨陳詞:

“楚虜入境以來,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晏北境內,赤地千里。朗朗乾坤,竟同地獄!如此窮兇極惡之敵不滅,置晏國父老於何地?為今之計,唯有二字可言,曰——殺敵!”

“殺敵!”

“殺敵!”

眾將校舉臂高呼。

“士氣尚可,還有一戰之力,不算窮途末路。”晏王心裡這麼評價。

他正在給這些將士打氣,突然有心腹太監從外面過來,附耳低聲說道:“陛下,有自稱是荊國的使者過來,說是想和陛下談談結盟對付楚國的事情。”

“有這等事?”晏王大喜,“快帶我去見他!”

這段時間晏王過得很艱難,特別是在割地求和的要求被拒之後。

他看不到戰勝的希望,但是又不能不戰。

現在有別的國家願意和自己結盟抗敵,自然喜出望外。。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