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章 初步決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章 初步決定

徐總有往下砍菜的意思,但沒想到老譚一開口就砍掉一半,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只是他不知道,濱海青花閣新店面積也是五千平,老譚只設計了六十個炒菜,非常成功,每天營業額八萬多。

在聽到王剛問自己多少道合適之後,徐總馬上說:“最少八十道。”

王剛衝老譚說:“譚師傅,我看八十道行,徐總說得對,也不能太少了。”

沒來之前王剛和老譚合計了一下。

知道徐總不會同意一下子砍掉一半菜,如果讓徐總決定的話估計得保留一百道。倆人謀劃了一下,老譚先說保留六十道菜,徐總保證不同意。然後王剛讓徐總自己說保留多少道,這時候徐總不會說保留一百道,八十道大有可能。

結果真是八十。

目的達成,老譚假裝說:“行,那就定八十道菜。”然後信心十足的說:“徐總,菜品的事王剛我倆負責,三個月成特色,六個月出名氣。”

徐總臉色好看些,聽老譚這麼說倒挺高興,說道:“我相信你倆能行。”

王剛說:“譚師傅說了,研究飛機大炮不行,廚房必須整明白的,是這意思不譚師傅?”

老譚笑了笑,拿筆指著圖紙,把徐總的注意力引到圖紙上。

“徐總,你看呀,我和王剛的計劃是把菜分到每個廚師頭上,讓他們對自己的菜負責,這樣出品質量和上菜速度都能夠提升。”老譚說。

徐總點點頭。

“現在的問題是冷盤和麵點的火源怎麼解決?麵點的還好說,主要是冷盤。咱家冷盤沒什麼特色,我和王剛合計了一下,準備把農村的面腸、肉腸、蛋腸、豬頭燜子、水晶肘子、千層脆、皮凍,這些鄉下做大席的菜上去,和燻醬菜組合在一起,這樣特色就出來了,地地道道的農家風味,符合咱家風格。”老譚說。

“這個好呀,我早就有這打算,就是農村大席師傅不好找,咱家人也沒整過這些玩意兒。”徐總高興的說。

王剛問:“你就說想不想上吧?”

徐總說:“上呀。”

“還找啥師傅,這些東西譚師傅都能整,人家在濱海整的老霸道了。”王剛指著老譚道。

徐總兩眼冒光的看著老譚,發現自己撿了個寶貝。

老譚笑笑說:“我學的比較雜,什麼都懂點。”然後直接說重點,“徐總你看,如果把這些手工活全上去,第一需要操作空間,第二需要火源,現在咱家灶臺上根本沒地方。”

徐總看著圖紙有點犯愁。

老譚把庫房和青菜間的圖紙攤開,對徐總說:“我和王剛研究了一下,把庫房變成冷盤的熱操作間正合適。”

徐總問:“那庫房放哪?”

王剛說:“二樓寢室正好閒著三個房間,和庫房一樣大,裡面放的都是沒用的桌椅板凳,騰出來做庫房正好。”

徐總合計了一下,覺得這個方案可行,對王剛說:“這事交給你辦,一個星期能完事吧?”

王剛說:“老大,那是建廚房,一個星期能整完?最少半個月,挺多事呢?”

徐總笑道:“現在幹啥都講究效率,咱家以前就是效率太低,從現在開始得加快。”

老譚說:“整個廚房得半個月時間,上下水,排風,安灶臺,還得做地面,確實挺多事。咱們別太著急,什麼都計劃好了,幹起來也省事。”

“老譚說得對,幹什麼都得有個計劃。”徐總說。

老譚把第三章圖紙攤開叫徐總看,這回徐總一下就看明白了,對王剛說:“王剛,你看人家譚師傅,佩服不,麵點和冷盤間地方小,沒地方放架子,人家譚師傅設計的吊架直接解決問題,佔天不佔地,你學著點。”

王剛說:“好,學著。”

徐總說:“這吊架的事也交給你。”

王剛說:“我都和做不鏽鋼的聯絡完了,就等著你發話呢。”

把這些事搞定好之後,徐總總結道:“對,以後咱們碰啥事都這樣,提前把方案整好,拿過來一表決,這多省事,還有效率。”

老譚說:“放心,以後我倆只叫你做選擇題。”

徐總覺著這句話好像在哪聽過,一時又想不起來,於是問:“老譚,這話對,聽誰說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匯報工作說方案,領導只做選擇題,管理者說的。”

老譚和王剛出了辦公室就各自忙去了。

張麗接到周曉梅打來的電話,說下午兩點到她家。於是中午休息的時候回了趟家,倆人嘮了會嗑兒,下午還得上班,沒多陪周曉梅。走的時候周曉梅叫她下班的時候把李爽和老譚叫來,她帶了小笨雞和自己家燒的散白酒,一起喝點兒。

張麗回到飯店通知老譚和李爽晚上到她家吃飯,倆人當然高興。

下班後仨人出了大院,張麗把電動車交給老譚,叫他馱著自己。

十點以後的黃河大街冷冷清清,見不到幾個行人,過往的車輛也很少。寬闊的街道在此時顯出本來面貌,長長的直通向遠方。

北方的三月還是冬天,晚上的氣溫在零下八、九度。

這個時候的夜歸人大部分是做餐飲的。餐飲人就這樣,早上頂著太陽去,晚上披著星星歸。別人都睡覺了,他們才下班。過年過節的時候別人放假和家人團聚,一家老小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到飯店吃飯,他們要忍著想家的痛,把思念的淚水嚥下,微笑掛在臉上,為每一個進店團聚的人送上美食和祝福。

這是一群大部分從農村出來的樸實的孩子,如果在家,他們是父母的兒子、女兒,被疼愛和呵護著,吃著媽媽做的飯,聽著爸爸嘮的磕兒,享受著溫暖與溫幸福。

可是當他們從走進飯店的那天起,節假日就成了心中的無限渴望,微笑地看著客人一家人團圓幸福,而想著遠在老家的爸爸媽媽。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服務齊全的餐廳門店有七百一十萬家,快餐店一百八十二萬家,大排檔四十萬家。整個餐飲從業人員超千萬。

也就是說,此時此刻,夜裡十點多,全國各地走在大街上匆匆回家的餐飲人就有近千萬之多。

為我們的餐飲人點贊吧。

老譚騎著電動車,張麗摟著他的腰,頭貼在他後背上。

“老譚,還記著上回你騎腳踏車馱我嗎?”張麗有些回味的問。

“你說哪回?”老譚問。

“還哪回?總共幾回?”張麗有些嗔怒,拿手拍了一下老譚。

老譚嘿嘿笑著。他知道這個女人說的是哪回,只不過他不想往那事上提。十多年前的事了,與其提起來不如埋在心裡當成回憶。

張麗是個好女人,只是在感情和婚姻上一直不順。他希望張麗找到一個愛她疼她的男人,給自己一個歸宿。四十二了,女人到了這個年齡再不找就不好找了,尤其還沒孩子,難免有些遺憾。

想到孩子老譚想起兒子,臉上露出一個父親的慈愛笑容。兒子這兩天該回來了,有點想。小家夥現在玩野了,哪都想去,哪都能待住了。這回去姥姥家就是自己坐車去的,八十多公裡,沒大人陪著,也難為他了。這小子闖蕩,自立性強,懂事早,有自己小時候的風範。

“想啥呢?半天不說話?”張麗在身後問。

老譚知道自己溜號了,說:“沒想啥,看道呢,晚上黑。”

“你又不近視眼。”張麗叨咕一句。

知道老譚在應付自己,心說不一定想啥呢。想老譚這幾天都是走著上下班,問:“你咋還走著上下班?整臺電動車多好。”

老譚說:“沒多遠,走著就當鍛鍊身體了。我家大院現在扒得破破爛爛的,也沒個車庫,買了就是給小偷準備的。”

張麗說:“也是。走著多累,咱兩家離得不遠,再不你早上到我家喊我,馱我上下班。”

“我還是走著吧,那更費勁,你要是半道碰上我就捎我一段。”老譚說。

“還嫌乎費勁?知道不,有的是人想馱我呢。”

老譚沒吱聲,很快到了張麗家。

周曉梅已經把飯菜做好了,燉小笨雞、皮凍、拍黃瓜、酸菜燉排骨,芹菜餡餃子。

見到周曉梅老譚有一種親切感,這和周曉梅是叔伯二嫂的孃家侄女有關,同時還是自己的上屆同學,雙層關係加在一起,自然要比別人親近一些。

“小叔,初六那天我去我姑家了,我姑說你家我奶去我老姑家了。”周曉梅說。

“嗯,我媽現在在我五姐家呢。”老譚說。

“你哪天回來的?”

“初八。”

“給你帶一隻小雞,還有一個兔子,走的時候帶回去。”

“嗯,謝謝了。”

周曉梅擺了下手,那意思不用客氣。

周曉梅準備去關東人家做營銷經理,她做營銷合格,在這方面有獨到之處。其實她現在做總經理都行,經過濱海兩年多的鍛鍊,能力不在張麗之下。加上形象好,氣質佳,一看就是職業經理人。

老譚對三位女士說:“這回你們仨聚在一起,前臺沒誰的了。”

張麗說:“我仨準備把關東人家做成省城做厲害的。”

“我看行。”老譚說。

李爽說:“得有老大支援才行,老大不在白扯。”

張麗夾了個餃子放進嘴裡,邊吃邊說:“老譚,聽說你今天把王剛徒弟收拾了。”

“有這回事。”老譚說。

“你小心點,廚房都是王剛的人。”張麗提醒道。

“沒事,我到哪都不分誰是誰的人,到最後都是我的人。”老譚笑道。

“我是你的人不?”張麗挑釁的問,其中帶著曖昧,喝了酒的臉紅撲撲的。

老譚看看她說:“你是又犯病了。”

“切!瞅給你嚇得。跟你說老譚,現在我是看明白了,誰也不是誰的?就自己是自己的,把自己照顧好啥都有了。”張麗說。

李爽深有同感的說:“這話我愛聽,誰也不是誰的,就自己是自己的。父母把咱們養大,咱們大了養活他們,等他們走了咱們也老了。咱們這輩人還知道養活父母呢,下輩人能不能養活咱們都不一定,還是趁著能掙多攢點錢吧,到老了就錢能養老。”

周曉梅問李爽:“小高還沒訊息?”

李爽說:“有,在俄羅斯呢,工地上幹活,過年的時候打了一萬塊錢。”

張麗說:“那還行,知道往家打錢呢。”

“他有這麼大兒子呢,不打錢咋整,餓死呀。”李爽撇撇嘴,看樣心情挺好,不像去年一提起小高就恨的牙根兒癢癢了。

老譚對周曉梅說:“你當營銷經理,現在是三月份,五一之前飯店不能太忙,把營銷員統一培訓一下,跟她們講講什麼是營銷,不是說點點菜就完事了,那是點菜員。培訓一下點菜技巧,特色菜的營銷話術必須背得頂瓜爛熟。還有,學會推銷會員卡和儲值卡,提前鎖定客戶。我計劃三月份改進菜品,四月份整頓磨合,五月份銷售額達到一百五十萬,這都需要你營銷這塊配合。”

“放心小叔,一定不辱使命。”周曉梅打了個保證。

“還有,趕緊定婚宴,五一結婚的多。”老譚提醒道。

張麗說:“現在已經有三份婚禮了。”

老譚說:“少,最少也得五份以上才行。”

“五一夠嗆了,現在結婚的幾乎都定完飯店了,十一吧,十一多定點兒。”張麗說。

老譚點點頭,想飛機廠年輕人多,每年都有很多結婚的,得把這些婚禮抓住。

看來得和鄰居李哥說說這事了,他在廠內交際廣,人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