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鐵骨是怎麼煉成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設法在野外活下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七章 生存,想方設法在野外活下去

“今天,我們來進行野外生存的訓練!”戰術課教員繼續用他鏗鏘有力的聲調說。

“野外生存,對於我軍來講,從來就不是難題!

因為,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這直接說明了我們的野外生存的能力。

比如,在紅軍時期,我們紅軍沒有固定的營房,也沒有固定的補給,官兵們就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實行著樸素的野外生存,展現了強大的野外生存能力。

“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這三大紀律,說明紅軍沒有現成的補給,需要從土豪處才能得到有限的補給。

“還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拉伕、請來伕子要給錢,不打人罵人。”這六項注意,說明紅軍宿營時,沒有統一的被褥,沒有制式的裝備,而是向老百姓借個門板,然後鋪上點乾草,就將就一宿,每二天早晨,再把鋪草捆上,將借的門板還給老百姓,過的是天當房,地當床的日子。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新四軍能領到有限的國民政府發放的補給,而後期,由於反動派的封鎖,這點補給都沒有了,只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荒種地,自己養活自己。這時的野外生存能力也是很強的。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推進,武器裝備的改善,繳獲了大量的制式裝備,但官兵的野外生存能力仍是非常強。仍是沒有固定的營房,走到哪,住到哪,打到哪。

特別是,解放上海後,部隊堅持不進民房,在大街上露宿,湧現出了“南京路上好十連”等先進典型。

一方面說明我們部隊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軍隊野外生存能力強。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官兵更是在三千裡江山上,用血肉之軀,將美軍阻攔在三八線以南,體現了更強的野外生存能力。

回國後,隨著部隊正規化建設的推進,劃分了軍區,各部隊有了固定的營區,實行了薪金制和供給制,生活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如何提高部隊的打吃住藏問題,仍是部隊訓練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如果,因為軍事任務的需要,部隊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域,失去了日常的正常補給,如何生存下來。

是必須解決的。

我們今天所學的課程,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開設的。

至於連以上建制的生存問題,我們不去考慮,我們首要解決的是單兵的生存問題。”

在旁徵博引之後,教員終於回到了正題。

“野外生存,首先,要有一個背囊。

在我軍的基層部隊,一些一線部隊已經配發了制式背囊。但在絕大多數連隊,還沒有配備。

如果沒有背囊,則需要打揹包。打揹包的方法,我們已經學過,就像我們今天這樣,我就不再囉嗦了。

背囊的好處在於,它將大部分的重量分擔在臀部上——身體最富韌性、極其耐勞的支點——而不象揹包,分擔在肩膀或背上,而肩和背部都易疲憊而不堪承重的。

背囊有結實而舒適的腰帶。內部構架更輕便些,外部構架更牢固,而且能解決更多煩人的裝載問題,而且對於裝載笨重物品來說會更有用,在緊急情況下甚至能運載傷病員。

而且,它的製作材料是結實而且防水的織物。還有一層內襯,既能防水滲入又防所裝物品滲漏。側袋也很有用,擔袋口是安全簡便的拉鍊。

為了方便,最好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各種的聚乙烯透明袋裡,這樣易於知道每件物品的位置,同時能保證首先要用的物品不會被放在最底部。

睡袋可以放在最下面,帳篷則應放在上部。笨重物品如無線電之類也應放在上部,這樣會更便於攜帶。

將爐子和各種炊具放在邊袋裡,以便暫駐下來時易於取出。應帶易熟的食品,同時鹽一定要放在適宜的容器裡。

遇到暖和的天氣,可以帶一些涼吃的食物,只需保證能弄到足夠的熱飲就可以了。

遇到嚴寒天氣,要多帶一些高脂食品和糖類。

食物的具體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確定,但一定要保證各類營養之間的良好平衡以及各自充分的供應。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裝備,糧袋,裡面一般裝上夠一個人用一個星期的糧食。”

教員仍在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帶好了背囊,下一個問題,就是怎麼住的問題:露營。

首先是露營地點的選擇,應堅持以下原則:

如果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

如果所處之地溼難耐,應向上移動。

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

熱空氣密度小於冷空氣,所以谷地常有冷空氣聚集。

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就形成溼霧和霜降。

在某些區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臺,那裡比較溼潤。

山坡的其它部分則相對乾燥一些。

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樹木。

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流水聲會干擾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

應該把帳篷建在岸上,超過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小溪在暴雨後幾分鐘內就可以變成湍湍激流,一小時內水位就可以升高五米!

在開闊地,洪水甚至可以超出河道。

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

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的石塊,使自己有足夠的空間送求救信號,易於被救援者發現。

察看周圍有沒有在下一次暴風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樹。、

要遠離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它可能成為雷電的目標。身處森林邊緣可以看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件。

帳篷不能搭建在野獸經常奔走的路徑上——因為正在覓食的野獸是非常危險和麻煩的,還可能有一群前去飲水的野獸在瞬間踏平辛苦搭建的帳篷。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帳篷可以搭建在有人類留下痕跡的地方。天然的凹坑或者洞穴可以成為簡易的庇身所。

如果攜帶有露營的裝備,可以搭好了帳篷,在周圍堆上儘可能多的鬆軟的雪來加強保暖效果。

雪坑和巖坑很容易辨認。如果被大雪掩蓋,針葉林中、樹木枝條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麼容易辨認了。

中等體型的樹木樹幹四周可能會有空隙,某顆大樹的某個枝條下也可能有個坑洞。

在背風處的枝條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確認是否有坑洞。鐵鍬與鋸子是必備的工具。”

頓了一頓,教員接著說,“目前,我們大部分部隊還沒有配發制式的單兵小帳篷,所以製作庇身棚就顯得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重點實踐一下製作庇身棚。”

事先,教員已經安排示範班在這個山坡上做了一個庇身棚。

他邊指著庇身棚,邊和學員們講解:“利用小樹苗製作庇身棚:先要尋找兩排合適的樹苗,除去彼此間的障礙物,將對應的樹苗上部綁在一起,構成帳篷的支架,蓋上棚布,用石塊或圓木壓住地邊,帳篷就搭成了。

但是,這個季節沒有合適的樹苗,我們就用隨處可用的樹枝插在地上來代替。

庇身棚建好後,還要搞好排水與通風:

在棚的四周挖一條深約10釐米、寬約10釐米排水溝,可以使棚內保持乾燥。對於簡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風應該沒問題。

庇身棚所用的覆蓋物:防水雨披、地膜、塑料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來做庇身棚頂的覆蓋物。

將多餘部分沿下坡方向折向內,這樣可以避免地表水流進棚內。

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鋪上乾草等乾燥物,防止受潮。”

一把刀在緊急野外是無價之寶,應選擇那種適於通常用途、鋒利且結實耐用的刀具。

地方旅行者一般選擇會木柄的摺疊刀的和刀鋒全長約30釐米的彎月型砍刀,最適合砍柴,即便相當粗的圓木也能很容易的砍斷,這對於蓋棚子或扎筏都有很大的好處。

但對於我們軍人來說,卻不需要用這些。

大家說用什麼?”教員丟擲了問題。

“報告,用刺刀!”幾個反應快的學員給出了答案。

“對了,用刺刀。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條件。”

“還有吃,我們怎麼解決?”教員又追問。

“報告,買!”一個學員大聲答道,引起了一陣鬨笑。

“買,買不著。誰賣給你?大家都沒有,得自己做。”教員也幽默地大聲回答,“不過,我們有神奇的裝備。”

教員叫起了站在他面前的一名學員,命令他摘下工兵鍬和水壺。

接著演示道:“神奇的一刻來了。”

然後,將水壺從水壺的帆布套中取出,像變魔術一樣,從水壺的外面取下了一個壺身型的金屬殼,然後,將拉手反轉過來,變成了一個帶拎把的容器。

接著,指揮學員從米袋中,倒出一把米,再從水壺中倒入半壺水。

然後說,“在下面生上火,白米飯就燜熟了!”

“接著,做菜!”

他從挎包裡取出一個雞蛋,在鍬邊上磕個小口,叫那個學員持著鍬把,鍬面向上,把雞蛋找開,將蛋黃蛋青倒在磨得鋥亮的鍬面上,公佈了答案,“在下面生上火,煎雞蛋就有了!”

學員隊伍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楊文斌也使勁地鼓掌,“沒想到,平時揹著的水壺和鐵鍬,還有這樣強大的功能!”

接下來,就簡單了,每個班按照教員示範的樣子,選址,搭簡易帳篷,挖排水溝。

楊文斌鑽進搭好的簡易帳篷,向上,是白色薄膜的天,向下,是白色薄膜和雨衣兩層的地,向腳下和左右手方向,是薄膜,頭部,則是背向風向的開口。當然,身下還鋪著自帶的褥子,身上蓋著自帶的被子,還真是可以安心的睡一宿。

然後,拿出水壺和工兵鍬,燜飯,煎蛋,吃上了營養豐富的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