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新列強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四十八章 風帆戰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四十八章 風帆戰艦

“大人,根據快船傳回訊息,水師甲支隊一切進展順利,新冒出那幾股海盜勢力損失慘重……”

專門負責情報收集整理的總督心腹幕僚,恭敬的向吳可彙報海上情況。

“讓水師甲支隊的戰船不用忙著回來,一定要揪住那幫可惡的海盜狠揍,最好能一舉將他們全部幹掉!”吳可滿臉猙獰殺氣騰騰吩咐道。

說起來真叫人不爽,自從廣東水師改組成兩廣水師,又經過一番大力擴張後,兩廣水師便經歷了長達兩年多時間的海上剿匪戰鬥。

這麼長時間的掃蕩,伶仃洋航道上的海帶勢力基本上已被清掃一空,沒想到水師剛剛放鬆了幾天,又不知道哪跑來的傻貨海盜溜了出來,在航道上攪風攪雨自尋死路。

吳可得到訊息之後大怒,立刻派出駐紮在瓊崖軍港的水師甲支隊,要求他們五將搗亂的海盜全部剿滅,或者重創也成。

十來天時間轉眼即過,這天正是兩廣水師甲支隊返航的日子,吳可左右沒事乾脆在親兵虎護衛來到廣州城外水師軍港,一邊視察軍港情況一邊等到遠征水師分艦隊回來。

趁著分艦隊還沒回來的當口,他在附屬軍港的船廠以及船塢看了看,見到穿廠工匠在十來位金髮碧眼的洋人技師幫助下,正熱火朝天的建造一艘小型風帆戰艦,臉上頓時露出掩飾不住的滿意微笑。

找來船廠負責官員詢問戰艦建造情況,得知請來的洋人技師還是合作,並沒有在戰艦建造過程中出妖蛾子,指導船廠大清工匠還算盡心盡力時,他心中更加滿意好好勉勵的船廠負責官員一通。

自中世紀以來,在船舶建造和航海技術方面的革新給世界留下了豐富的船型:比如“科格”船、“加萊”船和“克拉克”船等等。

但是,“科格”船行駛緩慢,其在風浪中顛簸而行的樣子無疑象個巨大的胡桃殼;“加萊”船儘管操縱靈活,但終究經不起風浪;“克拉克”帶著高聳的首尾樓,笨拙蹣跚,你要它邁出通向新世界的重大步伐,根本就是痴人說夢!

但是,船型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以後數百年的船型發展都和這些船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船體尺度逐漸增大,結構逐步改變以適應新的需要,帆裝逐步複雜化以適應各種氣象條件。

但是船型各種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還是在於艦炮的引進,而引起海上作戰的戰略戰術的深刻變化以及統治者對於領土擴張和異邦財富的渴望程度。

火炮裝上“加萊”船對於船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帶來了負面影響。不久事情在“克拉克”船上有了轉機,因為它比“科格”船靈活,而又比“加萊”船經得起風浪。

與此同時,15世紀最發達的歐洲國家,先是葡萄牙、西班牙,然後是法蘭西、英格蘭和漢薩同盟國家,已經把他們的商業眼光投向了遠隔重洋的地方,那可是隔著廣闊無垠風浪滔天的大海啊。

因此就要求帆船速度要快、續航力大、抗風浪能力強,而且只要少量水手就很容易操作。而且,這些船必須容量大,能夠裝載足夠多的貨物回來,以便還有利潤可賺。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新的安全因素。當羅馬貨船航行在相對風平浪靜的地中海,還能用槳帆軍艦來護航,但是要它們跟著貨船到東西印度群島去冒險,那可是痴人說夢不現實的事情了。

於是,15世紀的商業帆船只能“不愛紅裝愛武裝”了,在航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軍艦和商船的界限模糊了。由於需求相似,因此船的形狀也相似,或多或少都像“克拉克”的原型,而且都裝備相同型別的火炮。

事實上這些武裝貨船打著“商業探險”的旗號,實施的都是對於原住民的征服和掠殺,而且在先來後到者之間常常由於分贓不均而引發武裝衝突。

在16世紀,“克拉克”船型已經成為所有歐洲航運界最普遍採用的船型了。它和14世紀葡萄牙的原始“克拉克”或者所謂“西班牙大帆船”已經不一樣了,他的船型更大、更快,操作效能更好,因此能夠適應大西洋的風浪。

一旦“克拉克”船武裝起來,其必然的趨勢是要變大。而且因為笨重的火炮是裝在甲板和船樓上,使得船的穩性變壞。而且一旦開火其後座力使得船更危險。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精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發明了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英國人詹姆斯·貝克想出來的,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上,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射;而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

不管怎樣只有在這個時候,真正意義上的“軍艦”誕生了。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海上作戰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鬥,那時的戰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種運兵船的作用。

而火炮的大量使用,海上作戰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有可能遠距開火。船舷炮門的發明,更使得這船成為了專門打仗的“專業戶”,而不是隨便什麼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一些年以後,伊麗莎白女王繼承了亨利八世的王位。她委託皇家海軍的司庫約翰·霍金斯來設計新的軍艦。

霍金斯研究解析了之前的海軍戰艦,決定降低塔狀的船樓,尤其是實際上取消了首樓。船體放長收窄,使船的長寬比從原來的3:1擴充套件到4:1。

霍金斯還引進了組合式桅杆,其帆裝的式樣也成為以後一批軍艦的經典規範。在霍金斯的手下,“蓋倫”船誕生了。霍金斯時代的英**艦已經相當快速和靈巧,能夠繞著敵人的軍艦快速地尋找理想的位置來發出致命的舷炮齊射。

在16世紀,西班牙,法國、荷蘭和瑞典等歐洲國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風帆戰艦以維護自己的海洋主權,但這些軍艦都和英**艦的模樣大同小異,也都是用從舷側炮門裡向外開火的艦炮來武裝。

這個時期“蓋倫”船的外形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在首斜桅的頂端還豎立著一根垂直的桅杆,上面帶著一個小的橫帆。後來在17世紀,那些見多識廣的艦長們風帆航海的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他們認為首斜上桅和首斜上帆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所以,後來都改掉了。

在16、17世紀之交,法國人手裡沒有像樣的軍艦可以和英國的蓋倫軍艦來抗衡,因此,他們在1624年向荷蘭的造船者訂購了五艘軍艦,這些在當時最先進的三桅風帆軍艦無疑地使法國人壯了膽。

英國人不甘示弱研究出了新的主力戰艦,命名‘海上主權’號。其首斜桅橫帆和首斜桅上帆的面積都很大,而前桅和主桅在中帆之上又進一步出現了上帆和頂帆。輔助帆肯定是取消了,而在後桅斜桁大三角帆的上面還有兩塊橫帆:後中帆和後上帆。

在所有的皇家軍艦中,“海上主權”的船體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其尾板首次採用了圓弧形,而不是平的,這在其它重視海軍的國家紛紛消防。

十七十八世紀英國人領導了風帆軍艦的潮流,但是不要小瞧了隔岸對峙的法國人。法國人是最後加入建造大型風帆軍艦的軍備競賽的,因而它就有可能從別人所犯的錯誤中學到了東西。

他們造軍艦要小一點,但是要寬一點,炮也少一點。但是這樣一來,火炮平臺比較穩定有利於精確瞄準。而且法國人知道,英國人為了多裝一些火炮,他們總是將船的下層炮甲板安排得離開水面太近了,在船身搖晃或者船帆受風而傾斜傾斜時,裝在下層甲板上的火炮實際上是很難使用的。

這樣,法國人犧牲了一層炮甲板和相應的一層炮,但是使他們的軍艦更輕巧,速度更快,操縱更靈活。

不管怎樣除了這些基本的區別以外,在18世紀的這對老冤家之間,在風帆軍艦的設計上是互相學習、互相模仿而共同提高的。

18世紀的大型風帆軍艦,帶著多層排列的火炮和高大巍峨而錯綜複雜的帆裝系統,顯得威風凜凜,遊弋在世界的海洋。它已從過去小巧的“蓋倫”商船進化成“戰列艦”了。

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們無論是在編隊航行或是在作戰時,常常都是首尾相接,排成一列的緣故。

風帆戰艦根據它們所攜帶火炮的數量進行分級。稱得上“戰列艦”的軍艦是其中的一到三級,它們有2-3層貫通全船的火炮甲板;其中一級艦至少裝有90門火炮,而二級和三級的火炮則要少一些。

而列為四級和五級的軍艦和戰列艦相比,在船體形狀和帆裝相似,但是要小一些,而且只有一層炮甲板。為避免戰線上產生“軟肋”現象,這些小艦就沒有資格和戰列艦一起參加“陣地戰”。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是它們可以個小靈活的獨特優勢進行游擊戰,既可以和快船交火,也可以去捕俘慢船。當時的海軍還使用一些六級艦,那些一般都是輔助艦艇,其船型五花八門,主要作為供應運輸之用,只帶一些輕型的自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