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哈佛凌晨五點半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章 邁向幸福:幸福是夢想的種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章 邁向幸福:幸福是夢想的種子

第一節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人人都想獲得幸福,可是,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呢?怎樣才能算得上幸福呢?一千個人對幸福會有一千種理解,且獲得幸福的方法也有無數種。然而,其中有一個方法是大家必須會的,那就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我要幸福。

1979年,哈佛大學對應屆畢業生做了一個調查。調查的主題是:應屆畢業生中有多少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調查的結果分為三組。第一組佔總人數的%,這些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且將目標明確地寫在了日記本上;第二組佔總人數的1%,他們在腦子裡設計了人生目標,但卻沒有明確地將其寫在紙上;第三組佔84%,他們完全沒有人生目標,他們的普遍想法是,參加完畢業典禮之後先去畢業旅行一段時間,讓自己完全放鬆之後再考慮今後的出路。

***年,即10年之後,哈佛大學把當初這些接受調查的畢業上全部召回來,做了一次新的調查,結果得出了這樣一組資料:第二組的人,即有人生目標但沒寫在紙上的畢業生,每人年收入平均是那些84%沒有人生目標的畢業生的兩倍。而第一組的人,即把人生目標明確寫在日記本上的那%,年收入是第二組和第三組人的收入相加後的10倍。假設第二組和第三組所有人的年收入加起來是1000萬美元,那麼第一組的人年收入加起來至少是1個億。

1000萬美元和1個億的差別在哪裡?僅僅是數字之間差10倍的關係嗎?其實,它們之間真正的差別在於成功和幸福的指數的高低。

要想獲得幸福,要想自己的幸福指數偏高,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而且還要清楚地將其記錄下來以鞭策自己朝這個目標努力。不要小看這個目標的鞭策力,它很可能會帶給你無窮的力量,使你創造的財富和幸福指數超過平常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萬倍。

然而,目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時間和事件的不斷發展作出適當的調整,或者根據現實的需要,制訂新的目標。

在哈佛大學度過4年大學時光的查爾斯,現就職於紐約一家軟體公司,做他最擅長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久前,他的公司被一家法國公司兼併了。在兼併合同簽訂的當天,公司新總裁宣佈不會隨意裁員,但如果誰的法語太差,無法和其他員工交流的話,不管職位多高都要離開。為了檢測公司員工的法語水平,週末公司要進行一次法語考試。公司員工散會之後個個都往圖書館跑,補習法語,只有查爾斯一如往日般回家。大家以為查爾斯放棄了這份工作,以他哈佛大學的學習背景和公司管理層的工作經驗,應該很快就能找到另一份更好的工作。然而,考試結果出來後,查爾斯的分數最高。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查爾斯來這家公司工作之後,發現與法國人打交道的機會非常多,於是他給自己定下了學習法語的目標,利用業餘時間堅持學習法語,結果真的派上了用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人生是一個很大的競技場,有的人天資聰穎,能力很強,信心也十足,但是卻因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整天漫無目的地過活,這能獲得成功嗎?能擁抱幸福嗎?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射擊手,總是不瞄準靶心射擊,任由自己漫無目的地隨意亂射,你能成為一名百發百中的“神槍手”嗎?能在射擊比賽中獲獎嗎?

要想收穫幸福之感,要想成為一個成功之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且這個目標還不能一成不變。要與時俱進,在適當的時候作出適當的調整或者制訂新的目標,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延伸閱讀:

愛因斯坦生於德國一個貧苦的猶太家庭,家庭條件極為不好,而且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沒有太大的突破。為此,他對自己的能力進行了一個評估。雖然他的學習成績一般,但是他對物理和數學的興趣濃厚,這兩門功課的成績也比較好。為了避免將人生有限的時間耗費在自己不擅長的學科裡,他下定決心只往物理和數學兩個方面努力。所以大學時他選讀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專業。

找準了奮鬥目標,接下來就是全力以赴地朝著那個目標奮勇前進了。為了使有限的精力得到充分利用,愛因斯坦創造了高效率的定向選學法,即在學習中找出能把自己的知識引導到深處的東西,拋棄使自己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抽離要點的一切東西,集中力量和智慧攻克選定的目標。為此,他曾說過:“物理學也分成了各個領域,其中每個領域都能吞噬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在這個領域裡,我不久便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深化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並使其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

由於目標明確,愛因斯坦又勤奮刻苦,他的個人潛能很快便得到了充分的發揮——6歲時就發表了科研論文《分子尺度的新測定》,之後又相繼發表了一些重要的科學論文,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狀外還具有粒子的特性,解釋了光電效應,宣告了狹義相對論的建立……

假如當年愛因斯坦只是無目的地涉獵各學科知識,多年後的他會在光電效應理論、布朗運動和狹義相對論三個不同領域有這麼大的成就嗎?答案不言自明。

哈佛成功秘籍:

哈佛大學有一門很受歡迎的選修課——幸福課。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叫泰勒·本-沙哈爾的青年講師,他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他在課堂上為學生們簡化出了10條幸福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訊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鍊。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鍛鍊次,每次只要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我們在幫助別人時,也是在幫助自己;我們在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一顆感恩之心。

測試題:

你幸福嗎?

題目:如果要將一隻鳥和一個人畫在同一幅圖裡,你會如何構圖?

A.一個人正在看籠中的鳥

B.一個人正追著飛走的鳥

C.一隻鳥停留在一個人的肩上或者手上

D.一個人正向飛遠的鳥招手

測試結果:

選A:你的幸福已在眼前,但因一些阻礙而無法如願以償。

選B:你正全力以赴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你想抓住自己的幸福,但又抓不住,正處於身心疲憊的狀態。

選C:你正處在幸福滿足的狀態,每天都很快樂。

選D:你正等待幸福的來臨,並且是以一種平常心來等待。

幸福看似簡單、無處不在,但是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又是那麼不易。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更買不來、借不來和偷不來。因為,要擁有幸福沒有捷徑可走,但有訣竅。既然幸福是一種主觀感覺,那麼決定幸福的,必然是人的內在因素。

第二節決定幸福的,往往是人的內在因素

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究竟是什麼?是不痛苦,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心理狀態的主觀情緒。幸福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狀態滿足和充實的一種主觀感覺。這種感覺每個人都會有所體驗,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體驗到的內容不盡相同,且強度有別,永續性也不一。

有的人牽著愛人的手共度一生就覺得是幸福,有的人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某項殊榮就覺得幸福,有的人起早貪黑賺取了無數的財富就覺得幸福。當然,也有的人,看到家庭健康,朋友快樂,就感覺到幸福……

幸福看似簡單、無處不在,但是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又是那麼不易。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更買不來、借不來和偷不來。因為,要擁有幸福沒有捷徑可走,但有訣竅。

既然幸福是一種主觀感覺,那麼決定幸福的,必然是人的內在因素。

在哈佛大學教授“幸福課”的泰勒·本-沙哈爾講師,16歲那年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為了拿到這個冠軍,他足足訓練了5年。在這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與他如影隨形,使他一直都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些什麼,因此而悶悶不樂。好在他一直堅信,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要足夠堅強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只有勝利才能帶給自己充實感,才能讓自己最終幸福。所以他一直都強忍著這種空虛和痛苦,直到他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家人朋友都為他的勝利歡呼,還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然而,當晚慶祝活動結束,歡呼聲散盡之後,他一個人坐在床上,試圖回味一下成功的喜悅,卻發現那些快樂的感覺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悄然離去,他感覺自己的心又變得空虛起來。當時的他,心裡滿滿裝著的是迷惘感,甚至還有一些恐懼感,眼淚不知不覺就流了出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此時的他,不應該是喜極而泣嗎?為什麼會難過得哭了呢?他完全感覺不到幸福,不知道自己今後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他以為自己只是錯覺,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起來的。誰知,接下來的日子,他仍然不快樂,空虛感反而是越來越重。於是他問自己,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後來,泰勒·本-沙哈爾請教了很多周圍看起來很幸福的人,也讀了很多有關幸福的書,最後他去大學主修了哲學和心理學之後,幸福觀才漸漸明朗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快樂是一種情緒,能感受到這種情緒的是人的內在心理。而意義,就是目標的實現。泰勒·本-沙哈爾透過長期的努力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也獲得了短暫的快樂和幸福,但那種快樂之感很快便消失了。其實,只要他定下新的目標,開始全心全意地去為實現新目標而努力,那麼很快他便會再獲幸福了。正如他所說的:“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延伸閱讀:

早上坐了輛計程車去上班,因剛好遇上高峰期,沒多久車子就被堵在車陣中了。於是我隨口跟司機先生聊了起來:“師傅,最近生意好嗎?”

後視鏡中的臉拉了下來,司機聲音臭臭的:“有什麼好?到處都不景氣,你想我們計程車生意會好嗎?我每天天不亮就出來開車,開到天黑回家也賺不到多少錢,真是夠氣人的!”

顯然這不是一個好話題,於是我換了一個主題。

“不過師傅,你的車子很寬敞、很舒服,要不然像現在這樣困在路上就難熬了。車子大還是挺好的,即使塞車也不會覺得心情不好。”

“那你每天坐1個小時,看看還會不會覺得舒服!我每天被關在這車裡,關得腰酸背痛的,還不是為了要口飯吃。”司機說完嘆了口氣。

老實說,那天我下車時心中真的有一種終於解脫了的輕松感。

下班的時候,我又坐上了一輛計程車。令我驚訝的是,這位司機大哥竟然面帶微笑跟我打招呼。

於是我問司機先生:“師傅今天心情很好嘛,是不是有什麼幸福的事兒啊?”

司機先生笑得露出了牙齒:“我每天都覺得很幸福啊,每天心情都很不錯啊!”

“為什麼呢?聽說最近計程車的生意難做,收入都不太理想呢。”

司機先生又笑了笑,說:“日子總是要過的,我也有家、有小孩,開車時間也跟大家一樣變長了。不過換個角度去想,心情就不一樣啦!譬如說,我覺得出來開車,就好像出來玩一樣,客人付錢請我跟他們一起去玩,這不是挺棒的事嗎?例如,小姐你現在付錢請我載你去公園,到了公園我把你送下車後,停下來抽根煙,欣賞一下風景再走,現在又正是花季,順道賞賞花,多愜意啊!何況還有人付錢呢,省下了路費!”

我們每天都會問自己:我如何才能更加幸福?其實,我們更應該問的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不幸福?

大部分人覺得不幸福是因為找不到一個永遠幸福下去的秘訣。積極心理學就是“幸福”的秘訣。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從只關注並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起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

哈佛成功秘籍:

哈佛大學幸福課“積極心理學”課程筆記:

1.樂觀。每天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遇事多從好的方面考慮。

.對生活有信心,有“意義感”,無論是個人成功的意義,還是通往成功過程的意義。

.幫助社會,幫助他人,同時也是幫助自己。

4.目光集中於自己的長處。

5.為未來設定目標。

6.有一個心目中的榜樣。

7.不只依靠自己,還要尋求社會的支援,且要有尋求支援的勇氣。

測試題:

你的幸福指數有多高?

題目:如果你誤闖進一家黑店,老闆端來4杯飲料,其中一杯沒毒,其餘的三杯是有毒的,你的直覺告訴你,哪一杯不會被下毒呢?

A.剛擠出來的鮮牛奶

B.濃濃的美式熱咖啡

C.熱騰騰的珍珠奶茶

D.一杯純淨的白開水

測試結果:

選A的人:目前的幸福指數為55%。這類人很單純、很善良,簡簡單單的生活就覺得很滿足、很幸福了。

選B的人:目前的幸福指數為80%。這類人的心境很成熟,能平靜地享受生活,遇事很淡定。

選C的人:目前的幸福指數為99%。這類人聰明能幹,有明確的目標,也很努力地去實現目標,且能將工作和生活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工作時全副心思工作,休息娛樂時也是全副心思地休息娛樂,在摘取成功桂冠的同時也不忘享受生活。

選D的人:目前的幸福指數為0%。這類人非常獨立聰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但是卻一味地追求成功,不會享受生活。

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義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

第三節幸福,是可以創造條件實現的

人活著就是為了獲得幸福。幸福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有的人為了追求幸福,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工作中尋求快樂,將單調乏味的工作變得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有的人為了生活過得好一些,經濟上更加寬裕一些,吃盡了苦頭賺錢積累財富;有的人為了考上好的學校,每天埋頭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當然,也有的人似乎“看淡”了這一切,以“混口飯吃”的態度去工作,以“餓不死”的心態去生活,以“讀什麼學校都是讀”的心理去學習。

不可否認,以最後那種“看淡一切”的心態來對待每一天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是沒有什麼壓力,也不會感覺到累。但是待你老去的那一天,回想起你這一輩子所做過的事,你會發現,你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臨終的時候還是一張白紙,那你又何苦來人世間走一遭呢?人生是那麼短暫,今天不努力,明天徒悲傷啊!所以,就算今天你不具備幸福的條件,那麼就去創造條件,讓自己幸福起來,並且一直幸福下去。

幸福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首先,前途一片光明,經濟收入穩定。只有經濟獨立了,才能夠自給自足。其次是精神生活充實,興趣愛好廣泛。

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義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

哈佛大學的教授在課堂上曾舉過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希臘籍電梯維修工對現代科學很感興趣,他每天從下班後到晚飯前,總要花一小時的時間來讀核物理學方面的書籍。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一個念頭躍入了他的腦海,這個念頭促使他於1948年提出了建立一種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計劃。這種加速器不僅比當時其他型別的加速器造價便宜,而且還更強有力。他把這個計劃遞交給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做試驗,之後經過不斷改進,這臺加速器為美國節省了7000萬美元。尼古拉不僅得到了1萬美元的獎勵,還被聘請到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工作。

尼古拉從電梯維修工躍身變成了大學實驗室的實驗員,就是他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創造條件,讓自己具備獲取成功和幸福條件的結果。

在哈佛大學,學習強度之大,想必看過“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情景圖片的朋友們都能想象得到,但是哈佛大學又不提倡學生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哈佛大學的課餘生活要勝過正規的學習,適度的課外活動不但不會背離教育使命,而且還會給教育使命以支援。

所以,哈佛大學的學子們每天除了緊張的學習之外,還會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比如藝術節、音樂會、戲劇演出、舞蹈表演及各種藝術展覽等,讓學生們接受藝術的教育和薰陶,提高學生們的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幸福指數。

延伸閱讀:

《活在當下,幸福不在遠處》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讀小學二年級時,老師留了一項作業,要他們當小記者訪問一下爸爸。其中有一個問題是:爸爸的夢想是什麼?怎麼實現?爸爸說他有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是吃得下飯,第二個願望是睡得著覺,第三個願望是笑得出來。兒子看了看爸爸說:“別人的爸爸都有著偉大的願望,做科學家、航天員什麼的;你這願望,存心就是害小孩。”爸爸說:“要不然你照我的話寫完之後,再寫一篇《我眼中的爸爸》附在後面,讓老師瞭解不是你隨便寫的,而是你爸爸的本性就是如此。”兒子覺得有道理,於是很快地寫了一篇沒分段的作文。

第二天,爸爸問兒子,老師怎麼說?兒子撓了撓頭,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老師上課時叫我到前面,說我的訪問和作文寫得非常好,給我98分,是全班最高的,比班上的模範生還高,還把我的作文念給全班同學聽。”

“那她有沒有說為什麼?”

“她說她先生的工作最近不太順利,已經有好幾天睡不著覺,也只吃得下一點東西。‘你爸爸的三個願望很有意思’。”

很意外老師給這位小朋友如此的高分吧?很多人都以為,幸福很遙遠,幸福是要摘取到成功的桂冠,是要攀登到知識的高峰,是要獲得各種各樣的殊榮。殊不知,幸福其實很簡單,簡單得只要“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和笑得出來”。可是細想一下,看似如此簡單的幸福,卻是那麼不易得到!

吃得下飯的前提是有飯吃,怎麼才能有飯吃呢?經濟獨立啊!睡得著覺,得有房子棲身吧?怎麼才能有房子呢?得有一定的財富吧?笑得出來,得有高興的事兒吧?怎麼才能有高興的事呢?閤家團圓、事業有成。

如此想來,幸福雖不遙遠,但是卻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獲得幸福,少不了奮鬥,少不了辛勤耕耘。

哈佛成功秘籍:

哈佛幸福課之積極心理學課程:

第一課:全然為人。要在內心保持一個觀點,即接受自己全然為人。每個人都會體驗到心理的高峰和低估,要接受自己當下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

第二課:簡單生活。當我們同時處理很多任務,就難以集中精力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這是資訊時代人們經常感到焦躁不安的元兇。所以,簡單生活,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三課:做鍛鍊。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對身心的健康發展有百益而無一害。

第四課:寫日記。一種是寫感恩日記,每天記錄下一天中你感到最美好的經歷,重溫幸福的感覺;一種是寫糟糕的事,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緩解自己的負性體驗。

哈佛考考你:

1元錢去哪兒了?

題目:有三個人去住旅館,住三間房,每一間房10元,於是他們一共付給老闆0元。第二天,老闆覺得三間房只需要5元就夠了,於是叫小弟退回5元給三位客人。誰知小弟貪心,只退回每人1元,自己偷偷拿了元,這樣一來便等於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9元。於是三人一共花了7元,再加上小弟獨吞的那元,總共9元。可是當初他們三個人一共付出了0元,那麼還有1元呢?

答案:房費5元+小弟吞了的元+退給位房客每人1元=0元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認為: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們應當理智地購買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礎值”。“幸福基礎值”是人與生俱來就有的,生活中所獲得的成功或是遭受的失敗挫折只能暫時改變我們的快樂水平,其對我們的幸福指數影響是不會太大的。

第四節幸福,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01年6月8日,第66屆聯合國大會宣佈,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望,決議將今後每年的月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國際幸福日”的確立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它明晰了“幸福”是“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

人這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得到幸福。“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種層面上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這是積極心理學家桑婭·呂波密斯基等人透過多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以失敗告終,幸福感離他真的太遙遠了。他覺得老天爺對他太不公平了,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倒黴了,於是他跑去一座很有名的山上,找了一個道行很深的禪師,詢問他自己的“好運”什麼時候到來,自己的幸福到底在哪裡。

“大師,世界上真有命運之說嗎?”

“是的。”禪師輕輕地回答。

“那我這二十多年來,一直都不順利,是不是過了三十歲之後,好運就會來了呢?就會感覺到幸福了呢?”

禪師讓年輕人伸出左手,他指著年輕人掌心的幾條紋路告訴他:“這條是愛情線,這條是事業線,這條是生命線。”

年輕人點點頭。禪師讓年輕人將手握起,問他:“你手裡握著的是什麼線?”

“愛情線、事業線和生命線啊!”年輕人很乾脆地答道。

禪師笑了笑,不再說什麼,擺擺手示意他離開。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認為: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們應當理智地購買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礎值”。

幸福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只是年輕人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有人說,人們制訂的所有目標的終點,都是幸福的彼岸。其實,人們每一天都走在幸福的路上,幸福沒有終點,每一天所做的事也都會是幸福的,只是你沒有感覺到而已。

平順的人生是不存在的。這位年輕人只看到自己的不順利,沒有看到這些不順給他積累了經驗教訓,他不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

“幸福基礎值”是人與生俱來就有的,生活中所獲得的成功或是遭受的失敗挫折只能暫時改變我們的快樂水平,其對我們的幸福指數影響是不會太大的。

幸福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每時每刻都存在。所以,請不要再高呼自己“不幸”,別再為自己的不順氣餒,只要一如既往地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幸福自然就會伴隨在你左右。

延伸閱讀: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教授關於“幸福”最鮮明的觀點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類可以預見未來,因此人類也就有了區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幸福感;但是,人類對於未來自己的“情感預期”,往往和實際有著很大的預測、預期偏差。

01年4月5日,香港宣佈自01年起,公立和私立醫院將停收“雙非”(夫婦雙方皆非港人)的孕婦。香港彈丸之地,人口密度過高,如果夫妻雙方都是內地人士,懷孕的準媽媽跑到香港生孩子,讓孩子變成香港人,明顯佔用了香港的有限資源。故9%受訪的香港市民贊成“雙非”子女不獲居港權。

內地公民嚮往香港的熱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香港民眾的普遍心態也要理解。雖說大家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大家都覺得去香港生孩子,讓孩子成為香港人,對孩子的將來利大於弊,可是這種追求幸福的方式卻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幸福是建立在減弱他人的幸福之上,是不合情理的。

“雙非”孕婦一定要把孩子生在香港,難道說孩子在香港出生幸福指數才會更高?難道在大陸出生的孩子,就不能獲得跟在香港出生的孩子一樣的幸福?“雙非”孕婦想透過改變不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環境、生存環境和社會環境而達到讓自己的孩子更幸福的目的,以為去了香港這些環境都會得到一定的改善,這個預期是好的,但是香港宣佈停收“雙非”孕婦了,使她們的預期產生了偏差,於是就會產生失落感。但是,這種失落感的持續時間不會很長。

因為追求幸福的途徑有很多。大陸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雖說現在跟香港比起來還是有些差距,但是我們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接近香港的。

哈佛成功秘籍:

六個提高“幸福基礎值”的方式:

1.積極樂觀地看待事物。真正的樂觀是全面積極的,而非一味盲目樂天。睿智的人並不欺騙自己說每件事的發生都是為了冥冥之中一個最好的結果,但他們有能力在所有狀況中選擇一個最積極的態度。

.確立符合自身價值的人生目標。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個人興趣和自身價值統一起來,不僅會大幅提高一個人的幸福水平,而且能幫助化解內在衝突、獲得動力、取得成功。選擇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不太難,難的是深刻理解自己的最高價值和畢生興趣。

.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經常挑戰自身極限的人,他們的“幸福基礎值”不再是一條水平線,而是一條波動上行的曲線。因為真正的自信自尊,並非來自他人的鼓勵誇獎,而是來自實實在在的現實成就。

4.親密穩固的人際關係。如果你認為擁有良好關係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正確的人,那麼產生矛盾的時候自然會覺得是“那個人”選錯了;如果你覺得擁有良好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兩人日常的點滴經營,那麼出了問題你就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5.感恩、欣賞和發現。向外在世界感恩,收穫的是內在幸福。偶爾的感恩帶來偶爾的快樂,養成記錄生活中點滴感動的習慣則會提高一個人的幸福指數。

6.身體與心靈的協調。運動是人類的自然常態,科技的進步雖免去了人類狩獵耕作的勞苦,然而我們的身體並沒有相應改變,成天在電腦前坐著不動,事實上相當於在服用憂鬱毒藥。對身體的關照,既在於“動”也在於“靜”。

哈佛考考你:

小美女的年齡

題目:有一位經理,他有三個女兒,三個女兒的年齡加起來等於1,三個女兒的年齡乘起來等於經理自己的年齡。有一個下屬已經知道經理的年齡了,但仍不能確定經理三個女兒的年齡,這時經理說,只有一個女兒的頭髮是黑的,然後這個下屬就知道了經理三個女兒的年齡了。請問三個女兒的年齡分別是多少?

答案:經理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年齡為歲,大女兒是9歲,他本人6歲。經理說只有一個女兒的頭髮是黑色的,說明只有一個女兒長大了,頭髮變黑了,其餘兩個還處於幼年時期,髮色應該很淡,年齡應該小於歲。故有以下幾種情況:1×1×11=11,1××10=0,1××9=7,1×6×6=6,××9=6。經理的年齡應該不會是11歲、0和7歲。故只剩下1×6×6=6,××9=6,這就說明,經理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如果經理的三個女兒分別為1歲、6歲、6歲的話,那麼就不止一個女兒的頭髮是黑色的了,故經理三個女兒的年齡分別為歲、歲、9歲。

富有的人未必幸福,幸福的人也未必都很富有,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財富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財富,一種是精神財富。物質財富是幸福的經濟基礎和可靠保障,但是又不能完全決定人幸福與否,只有精神財富才是幸福的源泉和精髓。

第五節財富與幸福的關係,要科學地認識和看待

有的人,雖然物質上很富足,但是精神上卻很貧窮;有的人,雖然精神上很富足,但是物質上卻很貧窮。這兩種人,哪種人能稱得上幸福?抑或是兩種人都不幸福,只有物質上和精神上同時富足了才能算得上是幸福?

富有的人未必幸福,幸福的人也未必都很富有,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財富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財富,一種是精神財富。物質財富是幸福的經濟基礎和可靠保障,但是又不能完全決定人幸福與否,只有精神財富才是幸福的源泉和精髓。

00年,家鄉在中國臺灣、出生於美國的喬婉珊到秘魯實習,那裡的貧困狀況讓她十分難受。那時她就下定決心要自己創業,創辦社會企業來改變一些落後地區的面貌。之後,從沃頓商學院畢業的喬琬珊考上了哈佛大學,與來自香港的哈佛大學同學蘇芷君一起到中國西南考察,找尋創辦社會企業的專案。

喬婉珊和蘇芷君在雲南看到了犛牛,又遇到了著名的探險家黃效文。黃效文告訴她們:“犛牛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動物,它們生長於海拔超過000米的高山地區,全世界1400萬頭犛牛中,中國西部就佔了100萬頭。犛牛的粗毛可以做帳篷跟繩子,細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而它的牛奶可以做成酥油和奶茶,甚至它的糞便都是很重要的資源。”黃效文的這一番話讓兩個女孩找到了商機,她們決定辦一個公司,將犛牛身上的“寶貝”全部開發利用出來,幫助貧困的牧民脫困。

兩個女孩回到美國之後很快便寫出了犛牛創業計劃,該計劃贏得了006年哈佛大學商業計劃的5萬美元獎金。同年9月,兩人從哈佛大學畢業,利用這5萬美金的創業資金成立了“shokay”公司。

帶著滿腔的熱情,兩個哈佛女孩開始了在我國西部艱難的創業歷程。別以為收購犛牛絨是一件簡單的事,她們在雲南地區挨家挨戶上門收購,一天奔波8小時下來也只收到0公斤。由於這裡交通十分不便,她們將收購點轉移到了同樣貧寒的青海。但是青海藏民抓絨的方式傳統,抓到的牛絨混雜了牛毛。為此,兩個女孩又對牧民們進行技術培訓,以便她們收購到高品質的犛牛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收購到了一定量的牛絨之後,喬婉珊和蘇芷君找生產廠家合作染色、紡紗、編織。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她們在找了40多個廠家之後,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合作者,紡出了較為理想的犛牛絨紗線,之後還製成了各種犛牛絨製品。就這樣,兩個哈佛女孩,一步一個腳印,從哈佛走到雲南,再從雲南走到青海,然後擴散到全世界100多家店鋪,積累了不少財富,幫助了不少貧困的牧民。

“如果當初選擇在大公司工作,肯定比現在過得輕鬆滋潤。可是我們並不後悔當初的決定。”因為喬婉珊和蘇芷君覺得,她們現在不僅有了富足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很富足。

所謂的幸福,就是要獲得內心最需要的東西。喬婉珊和蘇芷君最終的目標是幫助貧困的民眾,她們創立銷售犛牛絨製品公司的目的也在於此。她們心底的幸福來自一天天壯大起來的公司實現了她們的目標,幫助了她們想幫助的人。

延伸閱讀:

前不久參加老同學聚會,當天一日三餐加所有娛樂活動的消費都由班上一位超級大老闆買單。這位同學畢業之後到深圳打工,又輾轉去了好幾個城市,最後到了一家國企,做到了高層的位置。儲備了一些資金之後,他辭職出來創業,開了物流公司,投資了房產,現在身家的豐厚程度,讓我們這些同學十分汗顏,因為我們幾輩子也未必賺到他銀行存款裡的零頭。

當然,他能有今天的財富,跟他的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席間,跟他聊起這些年的經歷,他斷斷續續說了些自己的故事。他說,在深圳看遍了燈紅酒綠之後,他想買套小房子、找個女主人、安個家,卻發現自己幾年下來根本沒積攢到什麼錢,連首付買套房都是異想天開。期間也談過一兩個女朋友,但是她們都嫌他沒出息,給不了她們想要的生活,最後都選擇離他而去。在現實的打擊之下,他開始遠行,去了一個又一個城市找專案、找商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因為工作經驗豐富,他被一家國企相中,進去沒幾年就做了高層,薪水一年比一年高。

可是他卻不“安分”,手上積攢了一些資金之後就自己創業,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財富一天比一天多。不過,已三十好幾的他卻依然單身。

午後,他領我們去了一家高階餐廳用餐,一道菜的價格都不止四位數。同學們都幸福地享受著美味高貴的大餐時,他卻靜靜地坐在一旁抽菸。有位銷售名車的同學主動跟他搭訕,問他是否需要換車,他點點頭說,就算不想換,也可以當幫幫老同學,跟老同學買一輛來玩玩。這位同學當即感激涕零,其他同學也一擁而上想從他身上沾點好處。“應酬”完這群同學之後,他衝我笑了笑說:“是不是覺得我現在特別風光?”“你認為呢?坐擁那麼多財富,是同學們的榜樣,不風光嗎?”我把問題丟回給了他。“那又怎樣?我感覺不到幸福。孤家寡人一個,沒老婆,沒孩子。”他無奈地笑笑,“幸福感,是不能以財富的多少來衡量的。”

《011中國人幸福感大調查》的報告顯示,近40%的中國人感覺自己不幸福。受訪者在回答“對於提升公眾幸福感作用最大的五個因素”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答案依次是“提高工資水平”、“降低房價”、“提高醫保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服務”等。這說明,目前在我國,收入高低、生存壓力和社會保障仍然是決定我們中國人幸福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幸福又不能單單用金錢來衡量,收入的高低也並不能直接決定幸福程度。所以,我們只能這麼說——富人有富人的生活方式,窮人有窮人過日子的方法。換句話說,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也只能這麼做。

我的這位同學,在物質財富方面已經很富足了,他缺少的只是精神財富。只要他捨得將這些財富拿去幫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不僅僅是自己的老同學,還有自己的家鄉,或者是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們,我想,幸福感應該不會離他太遠。畢竟,我們現在追求的幸福的本質,是追求更有質量的生活和更加充實的生命。

哈佛成功秘籍:

從積極心理學對個體幸福感的研究來看,以下因素會阻礙人們感知幸福感:

1.身體狀況。身體狀況的好壞對幸福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身體健康,幸福感才會高。

.人格特質。幸福感高的人,一般都具有性格外向、樂觀、高自尊和內控等人格特質,情緒指數也相對穩定。

.文化。民主社會、開放文化和公平環境更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4.環境。人們在有水和樹木綠蔭的地方積極情緒會更多一些,好的天氣也能帶來積極的情緒。

5.職業。職業與角色定位、人際交往、成就、社會地位、價值觀和經濟保障有關。有職業的個體比沒有職業的個體更幸福,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比那些從事非技術工作的人更幸福。

6.教育。受教育水平與幸福感正相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幸福感也相對要高一些。

7.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個體獲得信任、歸屬需要和社會支援的主要途徑。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

8.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豐富的人,身心都很愉悅,幸福感自然也就高一些。

9.休閒。人們在休閒的情境下少了焦躁,積極情緒會更多一些。

10.消極的對比。人的幸福程度受到自己對自己當前處境的評價影響。當人們消極地看待問題時,當自己不能成功地達到某種早就設定好的高標準時,就會感到不快和自卑,長此以往會形成習慣化的比較心理,影響幸福感。

測試題:

未來的你,會是一個富裕的人嗎?

題目:假如有位穿著奇裝異服、開著名車的男子突然在你面前停車,似乎要對你說什麼,你直覺這位男子身份是什麼?

A.劫匪

B.藝術家

C.高官

D.失戀人士

E.富翁

F.魔術師

測試結果:

選A的人:賺錢的慾望很強烈,會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經常鋌而走險,但由於太過於急進,反而誤了事。你必須認清自己的需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錢固然要賺,也要取之有道、用之合理。

選B的人:對錢的慾望不是很強,反而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歡自由自在的人生。你喜歡把興趣當工作,從興趣中得到快樂。

選C的人:不喜張揚、個性偏向保守和低調,同時也是個非常現實的人,不會向他人展露你對金錢的野心。在別人的眼中,你是誠實可靠的,但也許別人不知道,你私下非常在意金錢和權力。

選D的人:與其說你是拜金主義者,還不如說你是個愛情至上的人,你對金錢慾望不高,因此,你缺乏打拼的動力,比較安於現狀。

選E的人:是一個拜金主義者,時刻會想著如何發財,把金錢當成了生命的全部。甚至有時你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最終可能成為金錢的奴隸,還可能把健康和生命賠上。

選F的人:是一個喜歡花錢勝過賺錢的人,儘管你很會賺錢,但花錢的速度也相當快。由於過度揮霍,很容易陷入財政危機。你應該學會如何理財和存錢,別總是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以免日後變成“負翁”。

遺傳因素我們無力改變,而外部環境的客觀性比較強,改變的力度也不大。人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水平,只有透過第三點“情緒調節ABC法”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有沒有什麼秘訣可以讓自己的幸福基線是一直上揚而不下調呢?秘訣就是:積極樂觀的心態。

第六節做個積極樂觀的人,才能提高幸福的基線

“如果我們把‘幸福指數’想象成沿著時間長河不斷上下起伏的一條曲線,那麼,不論曲線怎麼變幻,它都彷彿繞著一條持平的‘基線’來回波動而已。”這是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上,教授對“幸福的基線”所做的簡單比喻。

確實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總體幸福水平是比較穩定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既然個人的幸福水平已然成了波浪形,忽而升高忽而降低的,這就說明有因素在影響著它的波動,只不過它再怎麼變動,也只會在一個基線水平上下浮動而已。

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人的幸福水平呢?答案是遺傳因素、外部環境和ABC這三者。其中遺傳因素佔的比重最高,約為50%。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一生下來其幸福水平就高過別人,而有的人卻過著“灰頭土臉”的生活。外部環境對幸福水平的影響不大,但也佔大概10%,具體表現在不可抗的外力影響,如突發事件、居住地的變化、學習成績的下滑、工作業績下降等導致情緒波動,進而影響到幸福水平,但是這些情況對人的幸福水平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幸福水平波動一陣子之後很快就會恢復。“ABC”指的是“情緒ABC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其基本觀點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ing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用情緒調節ABC法來改善自己的認知水平,從而改善並提升個人情緒控制力,以提高個人的幸福水平。

遺傳因素我們無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客觀性比較強,改變的可能性也不大,人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水平,只有透過“情緒調節ABC法”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有沒有什麼秘訣可以讓自己的幸福基線是一直上揚而不下調呢?秘訣就是:積極樂觀的心態。

1955年9月17日在濟南出生的張海迪,5歲時患上脊髓血管瘤而導致高位截癱。無法上學的她只好在家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到了山東的聊城農村,當起了老師。在此期間,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

張海迪因為身體殘疾,一直都沒機會到學校裡讀書,但是她並不氣餒,也不悲觀失望,而是發奮學習,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等幾種外語,還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課程。此外,她在讀中外名著的同時還練筆寫小說、學素描、臨摹名畫、學簡譜和五線譜,還有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

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張海迪幫著翻譯文字說明,當時張海迪的英語翻譯水平還不行,只好婉拒了這位老同志。望著老同志失望離去的背影,她從此開始努力學習英語,在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滿了英語單詞,規定自己每天晚上背不下10個英語單詞就不睡覺。更誇張的是,家裡只要來了會點英文的客人,她都會請教。如此發奮了七八年,張海迪的英語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僅能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能翻譯英文小說了!她將自己翻譯的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那位總編竟然流下了眼淚,為這樣一個勤奮好學且極具上進心的殘疾女孩感動得紅了眼眶,之後為她的這本翻譯作品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當年1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蹟。

198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生命的追問》還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如是說。在悲慘的命運面前,張海迪不沮喪、不沉淪、不灰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在用頑強的意志力跟病魔作鬥爭的同時,她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線,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精神財富,讓自己變得“豐滿”起來,成為一個殘而不廢的對社會具有一定貢獻的人。

積極樂觀的心態使人更容易從失敗和痛苦的泥沼中抽身出來,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和陽光,使人的生活更加輕鬆和快樂。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線,就一定要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延伸閱讀:

幸福是我們畢生追求的目標。積極樂觀的心態是實現其目標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對於一名學生來說,如果僅是考試不及格,考不上好學校;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如果只是工作不順利,感情和家庭不和諧的話,那麼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但是,在生離死別面前,這種心態還能保持嗎?

汶川大地震中,綿竹市漢旺鎮東汽中學高二6班的17歲男孩薛梟和許多不幸的人一樣被埋在了廢墟之下。後來,廣東的救援人員發現了薛梟和另外一位也被埋於廢墟之下的倖存者,薛梟的傷勢很重,但他還是堅持讓救援人員先救另一個倖存者。

“先救她,她是女孩子!”薛梟忍著傷痛說。

在施救的過程中,救援人員擔心薛梟會自暴自棄而不斷地跟他聊天鼓勵他。

救援人員問薛梟:“出來後你想幹什麼?”

“我想喝可樂,最好是冰的,太渴了。”

“好,你出來我給你買。”

“那你想要啥?我也給你買。”

“我給你買可樂,你出來後給我買根雪糕吧。”

“沒問題。”

可樂、雪糕成了薛梟和救援人員之間的一個約定。

氣溫很高,埋在廢墟裡的薛梟覺得非常悶熱,這悶熱讓他感到有些焦躁不安。不過他並沒有就此放棄求生的願望,一直堅持著,等待著救援人員將通道打通救他出去。

80個小時,足足堅持了80個小時,壓在薛梟身上的預制板終於被移開了,他終於被拉出了廢墟,終於得救了!

他被抬上擔架後的第一句話是問救援人員:“叔叔,我要喝可樂,要冰凍的。”

聽到這話,抬擔架的消防人員們都樂了。

這就是“可樂男孩”,一個多麼樂觀、多麼勇敢、多麼頑強的孩子!若是沒有積極樂觀的精神在支撐著他,他或許根本就熬不過這80個小時。

積極樂觀的精神和態度,不管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之下都適用。尤其是在生離死別面前,更要用這種態度來鼓勵自己,讓自己更加堅強地面對,別讓幸福感離自己太遠。

哈佛成功秘籍:

哈佛大學幸福課對提高幸福基線提出了幾點建議。

1.多與朋友相處、溝通。你應該有幾位這樣的朋友,你們不一定要一起出去吃飯娛樂,但要相互了解,開心和不開心的事你都會與他分享,他也會很耐心地傾聽你的“絮絮叨叨”。

.正確處理學習、休息和娛樂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生物鐘,將自己記憶力最好的時間段用於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

.擁抱。研究表明,每天0個擁抱能增進個人的幸福感。

4.時間充裕。別把日程表排得過滿,留下些空餘時間看電影、聽音樂,或者發發呆,讓大腦休息休息。

測試題:

你是一個樂觀的人嗎?

題目:

1.每天起床時,是否使用一句樂觀的話鼓勵自己,如“今天將會是一個好日子”或“我正盼著今天的到來”等。

.是否能意識到大多數資料之類的東西對自己其實沒有任何影響,相反,自己的決定才會影響自己周圍的情況。

.是否能把樂觀傳遞給別人。

4.是否能少花點時間去擔憂被對手超過。

5.當自己的想法落空時,是否能避免灰心喪氣。

6.是否能有效地把“反對”轉化成一種潛在的好感。

7.是否能優雅地接受別人的讚美,並經常真誠地讚美別人。

8.是否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好心人的。

9.是否相信當情況趨於好轉時,自己能夠讓這種趨勢持續下去。

10.是否相信這樣的觀念:心靈是無法區分事實和想象的,並且自己有意識地在今天保持一種良好的感覺。

回答“從來不”得0分;回答“偶爾”得1分;回答“經常”得分;回答“總是”得分。

測試結果:

1.如果你的分數在15分或者15分以下,你務必注意培養自己的樂觀情緒;

.如果你的分數在0分或者0分以上,那麼你已經高於一般水平,但你仍然要經常保持樂觀的心態;

.如果你的分數在4分到8分之間,那麼你就屬於那種能將樂觀情緒傳遞給他人的精英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