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大國重工: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7章 不可逾越的鴻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57章 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個時候,摘星號上的成員除了9名老水手,其他人都是疲憊不堪。

在穀神星上的失重環境中生活工作了18天,他們吃不好、睡不好,工作任務又緊張,幾乎人人都瘦了一大圈。

甚至有十幾個人還是被抬著上的摘星號。

摘星號起航後,鍾成下令所有人這一段時間減少工作量,儘量把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

因為捕捉小行星是一項更為艱鉅的任務,而且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存在大量的未知風險。

……

由於摘星號騰空了1200多噸的運載量,換上了補給物資和動力原料,這就提供了以更高速度航行的可能。

鍾成與楊希、胡波、李啟偉商量和計算後,制定了一個保守性方案,將摘星號的速度從每秒50公里提升到100公里。

以這樣的速度航行,返回地球時還將有80%的動力原料。

這是為了預留捕捉小行星後,將小行星變軌、加速的需要。

以每秒100公里的速度航行,他們找到伊卡洛斯小行星就只需要29天。

三個小時後,摘星號離開穀神星一百多萬公里,穀神星已經融入了燦爛的星空之中。

鍾成和楊希、林偉來到摘星號尾部的觀察艙,目視著遠去的穀神星,心中感慨萬分。

他們即將踏上回家的歸途,穀神星上的人還將在這遙遠的星空之中等候未測的歸期。

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因為公轉速度不同,穀神星離地球會越來越遠,最終達到與地球距離6.72億公里。

這裡雖然是太陽系的核心地帶,但目前還是以月來計算航程。

就算兩三年後,太空飛船的速度達到每秒1000公里,也不過才是千分之三的光速。

以這樣的速度到達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仍然需要兩三個月時間,飛出太陽系就要1年時間。

而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半人馬座的比鄰星也有4.22光年的距離,需要飛行1400年。

鍾成與楊希、林偉因此討論起了將來走出太陽系的可能性。

最後三人不得不承認,採用以噴射工質來獲取動力的方式,人類永遠都走不出太陽系。

不管是噴氣式發動機、火箭發動機還是目前最先進的核聚變發動機,都是遵循動量守衡原理進行驅動。

不同之處只是噴射出的工質的速度不同而已。

而正是動量守衡原理給人類的飛行器劃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就是百分之一的光速。

拋開加速工質的能量和動量損耗不談,目前核聚變發動機工質噴射速度是每秒10000公里左右。

把一艘重量100萬噸的太空飛船加速到每秒1000公里,則需要噴射工質10萬噸,減速同樣需要10萬噸。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其實已經是極限了,因為太空飛船不可能不運載貨物。

就算楊希有能力把核聚變發動機工質噴射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0公里,即十分之一光速。

太空飛船的速度理論極限也就是百分之一光速。

而將幾十萬噸的工質噴射速度提高到十分之一光速,消耗的能量將是異常恐怖的。

用於核聚變反應原料的重量將會佔去太空飛船重量的很大比例,這將陷入死循環。

所以以動量守衡原理驅動的飛行器根本無法超越百分之一光速這條鴻溝。

而以百分之一光速到達比鄰星也要422年,同樣是讓人絕望!

如果發動機技術不進行工作原理上的重大突破,人類將會永遠被桎梏在太陽系之內。

三人都認為在當前科學界最熱門的曲率引擎最有實現的可能,至於什麼“蟲洞”、空間跳躍之類的,連點譜都沒有。

所謂曲率驅動的概念就是指透過對時空本身的改變來驅動飛船,利用物理學定律中的漏洞來打破光速不可超越的限制。

這個宇宙的空間並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著曲率。

如果把宇宙的整體想象為一張大膜,這張膜的表面是弧形的,整張膜甚至可能是一個封閉的肥皂泡。

雖然膜的區域性看似平面,但空間曲率還是無處不在。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划行的小船在一條平坦的河流上。

因為河流是平坦的(相當於曲率為零),所以小船並不會加速航行。

但如果前方突然遇到一個向下的瀑布(瀑布的曲率認為是無窮大),則小船會很快達到一個非常快的速度。

其實在崑崙研究院,楊希早已經成立了一個曲率驅動技術研究中心,羅娜就在負責。

但五六年了,卻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三人聊了一會,都覺得意興闌珊。

這個研究課題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而他們現在俗務纏身,已經不可能再像當年那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進行專門學習研究了。

鍾成拍拍兩個老夥計的肩膀,“我們不行,但還有下一代!“

林偉笑了,“是啊,不能什麼都讓我們幹完了!“

楊希也釋然了,說道:“人類走向星空本來就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一代不行還有下一代,薪火相傳,總有那一天的!”

雖然這樣說,但三人還是希望在他們有生之年,能親自走出太陽系,但這可能嗎?

人類的發展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誰又說得清楚呢?

……

星海之中,不辨天日,一個月時間眨眼就過去了。

2034年4月18日。

在深空網路的指引下,摘星號帶著眾人來到了小行星帶內側邊緣位置。

在孤寂的深空中,一顆深褐色、不規則球狀小行星正悠閒地旋轉著向前飛行。

它的表面滿目瘡痍、佈滿了坑穴,數量在幾百個以上,記錄著它滄桑的經歷。

楊希等人透過摘星號上的觀測系統反覆觀測,這顆小行星直徑在最大直徑1.6公里,最小直徑1.4公里,2小時16分自轉一週。

光譜分析資料表明,這顆小行星由百分之五十九的鐵、百分之二十一的氧以及其它碳、矽、氫、鈦、鉀、鎂等元素構成。

這就是他們要找的伊卡洛斯小行星。

指揮中心的人員發出了歡呼聲,跨過“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你了!

鍾成下令,“執行摘星計劃,抓住它!”

所有機組人員領命,各就各位,大家即刻進入了緊張的工作狀態。

其他人員同樣心情激動地在指揮中心、公共活動艙室一邊觀看,一邊討論。

摘星號關閉核動力發動機,啟動反衝發動機減速,從黃道面上方下降,慢慢向這個顆小行星靠近。

伊卡洛斯正在以每秒36.6公里的速度沿著橢圓形環日軌道前進。

它並不知道這一群不速之客的來臨,將徹底改變它的命運。

它將離開幾億年來不曾改變的人生軌跡,被帶往另一個巨大的行星之旁,承擔起它從來沒有想象過的任務:當一個平衡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