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逆夜行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章 明與清 管中窺豹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四十章 明與清 管中窺豹

蕭銘中手中看到的書信,正是堂兄蕭銘瑄在此時所寫。

他深知此戰已經必敗無疑,生還的希望渺茫。遂令一名隨他征戰的家丁濳出軍營,給他帶出了一封遺書,來交待後事。

這名家丁是一位家生子,也是家丁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才不過十五歲。小家丁是個聰明伶俐之人,為人又識恩義,可以託以大事。

蕭銘瑄不想讓他陪著自己命喪沙場,給了他一死絲生機。主從二人揮淚而別,小家丁歷經了千辛萬苦和生死疲頓,才將這封遺書送了出來。

蕭銘中將書信輕輕放在了桉几上,嘆息道:“也不知道這位素未謀面的堂兄至今的生死下落如何?”

一旁的蕭慎行卻不以為意,澹然地說:“咱們將門有個不成文的說法:‘白也去也,人間再無最得意,大丈夫固有一死,死國可乎!’雁生,此事你大可不必介懷!”

怎麼能不介懷?

此戰的影響意義深遠,在面對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明和滿清各自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作為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崇禎帝始終沒有改變急躁的性子,不顧實情一味催促。

薊遼總督洪承疇被迫放棄了“且戰且守”的“持久之策”,率兵匆匆趕赴戰場,僅有只帶了三天的軍糧,眼看糧道斷絕,將士大為恐慌,多有逃跑之心。

在此危急時刻,久經征戰的洪承疇召集諸將會議,提出決戰突圍方針。

他提議:“諸將當各自催促本部力戰破敵,我們應迅速執行這一方法,解圍就在此一舉。”

但麾下眾將皆以膽怯,不願死戰,大多主張逃回寧遠。

監軍張若麒也極力反對決戰,希望能夠撤回寧遠,此言一出,進一步渙散了將士鬥志。

洪承疇只好下令於第二天突圍,無可奈何道:“以往諸位將領都說要誓死報效國家,如今正好有機會。雖糧盡被圍,也應該明確告知諸位兵士,守是死,戰也是死,如果奮力一戰或許能夠死中求生。我智術短淺決意孤注一擲,明天望諸位能夠竭盡全力。”

他分遣八位總兵為左右路,準備於第二天死戰突圍。

皇太極則早就料定,明軍缺糧,夜裡一定會逃跑,分遣王公將領進入汛地,對明軍進行截殺。

素來畏敵如虎的大同總兵王樸,他一回營便率領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結果引起了混亂,造成炸營。

騎兵和步兵之間相互踐踏,在黑夜中,明軍大亂,死傷無數,不能分辨是哪路兵馬。

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了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這些個長腿將軍奔逃到了塔山。

洪承疇的中軍督營則突圍未成,被清軍圍困在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明朝的糧餉斷絕,城中糧食短缺。

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

崇禎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兵佔領錦州。

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兵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

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到了五月在皇太極的側福晉布木布泰的勸降下,終於答應剃髮降清。

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還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京城大譁。

松錦之戰以清兵的全勝而告終,明朝經此一役,元氣大傷,洪承疇與祖大壽相繼降清。

這場松錦大戰,讓大明再次跌倒,使得滿清建奴吃了個肚兒圓。

據史料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胃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胃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松錦大戰的慘敗,標誌著大明朝廷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 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不得不說,滿清奴酋皇太極確實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

自皇太極即位以後,審時度勢,對明清之間將不可避免的要進行一次大決戰是作了充分的各方面準備的,如進行內政改革,加強自己身到君權,對外入侵朝鮮,與其結盟,征服蒙古,與其聯合,於是孤立了明朝。

因此,滿清不僅上下團結一致,而且又無後顧之憂。所以,它就有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這場戰爭,從而保證了松錦大戰贏得勝利。

另外,皇太極在松錦大戰中,戰略打擊目標的選擇,作戰時機的掌握,用兵方略和臨陣指揮等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最為突出的是,他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如以往八旗精兵良將善於奔襲野戰之長,為了避其不長於攻堅城之短。

因此在松錦大戰中,皇太極始終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不僅消滅了洪承疇率領的十三萬援軍,而且困逼松山、錦州、杏山的明軍守將獻城投降,摧毀了明軍經營多年的寧錦防線,為進取中原鋪平了道路。

而大明方面,崇禎皇帝、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人,偏信“原屬刑曹,本不知兵”的遼東監軍張若麒輕敵冒進之言,一味催戰。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薊遼總督洪承疇根據關外兵力和錦州守將祖大壽“逼以車營,母輕戰”的意見,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逐步向前推進以解錦州之圍。

而監軍張若麒卻反對,“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於是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為矣!

這總督和監軍兩者之間互相掣肘,明軍一時不知所從。

洪承疇雖然精通兵家權謀,由於考慮到個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從於陳新甲、張若麒等人的權勢。

當“陳新甲趣之,未免輕進以頓師”時,他就孤軍深入;當“張若麒惑之,倏焉退師以就餉”時,他就率軍南逃。

因此,洪承疇輕進頓師,進不能突圍,退不能善後,形見勢絀,……遂使重臣宿將選率驍騎,十萬之眾,覆沒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