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宋時風韻最新章節列表 > 第472章 李慕白的才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72章 李慕白的才略

孟珙在近年來的表現,尤其是黃州之戰,打的那叫驚天地泣鬼神,蒙軍數萬大軍損失八成,可以說是灰頭土臉,其能力不能不讓人歎服,所部戰鬥力強勁,絕對可稱天下精兵。

餘天賜也非常看好孟珙,認為其為中游砥柱,絕不遜於當年中興名將,反倒是對李易多少有些蔑視,畢竟短短數年,李易所部雖號稱數萬精銳,只是精兵哪有那麼容易訓練,孟珙提兵入蜀那就是虎入羊群。

可惜,他以文官眼界看軍旅,孟珙若知必鄙夷不已,能在短短時間,打出一套組合拳驅逐蒙古人,除了高超的謀略、細緻的謀劃,將士戰鬥力,各部協同力,軍令貫徹力都是關鍵,更難能可貴的是李易的堅韌,這是名將必須的底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喬公說的是,但需消弱李易,使蜀川再歸朝廷掌控,方位上策。”

“吳藍山和南家小娘子,是不是過了建康府?”喬行簡慢悠悠地問了句。

餘天賜眉頭一動,似乎領悟喬行簡心思,似笑非笑地道:“想必一二日內,便會到來。”

“南懷仁殉國,總算遺有血脈!”喬行簡長長一嘆,閉目深思,卻不知想些什麼。

李易與李慕白回去後不久,文封與眾衛士相繼回來,看人人滿意模樣,便知此行不虛。晚間,自然讓客棧擺上好酒好菜,衛士們開懷痛飲不亦樂乎,彷彿來臨安面聖只為遊玩,好歹來了京城自然要享用。

李慕白倒不曾多飲酒水,恢復了他儒門子弟的矜持,反倒引起李易一陣譏笑。

二人談論天下大勢,頗為相得,當然小酒自然是喝著,精緻的涼盤,點綴幾色風味小菜,讓氛圍悠然自得。

漸漸地,話題向深處延伸,讓李易有幾分驚訝的是,李慕白領軍打仗實在慘不忍睹,該決斷時無法決斷,左右喪失有利的時機,眼光卻是一等一的高明,對天下形勢有著獨到的見解,甚至絕不在葉知秋之下。

哎,有時候優秀的戰略家,反而是笨拙的戰術家,戰略的天才軍事的矮子,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另外他還驚喜第發現,這傢伙對內政庶務有著獨到見解,很多思想都具備穩健的超前性,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歷史,並不需要多少超越性的人才,而是要腳踏實地做事的人。

李慕白似乎並不著急表態,他夾了塊肉,放在嘴裡慢慢地嚼,悠然自得地品著美味。

但是,眼角餘光卻始終關注著李易的臉色,但見李易一臉淡然,似乎不急不躁,才把肉給咽了下去,淡淡地道:“正如剛才所言,虜人兵鋒犀利,看是銳不可當,但實際上如我細緻觀察,自蒙古區區數十萬人口崛起,經數十年征戰,早就血氣衰敗不堪一戰。所以還在猖狂,就在於天下之大無所不有,不見南下蒙古軍卒十有**非蒙古人,這就是關鍵所在。也在朝廷所能利用之處,可惜朝廷諸公終日遊戲湖上,很少有人能看出來。”

“高見。”李易心中有些驚訝,在他看來短短不足百字,涵括蒙古人強弩之末,暗示只要朝廷把握得當,不僅能抗擊住蒙古軍的瘋狂進攻,更能有所作為。

李慕白雖有許多不堪,見識卻有些非凡,絕非罷官丟職的平庸之輩,只能說水太淺容不下大魚。

李慕白對李易的讚譽,並不以為意,接著道:“既然南北局勢已成定局,非數十年不能論高下。或許,我與子明此生都看不到天下重歸一統的盛世,但朝廷只要出一二良臣猛將,在數十年內擋住蒙古人兵鋒,若日後得良主,必能匡扶聖人世道。”

“虜人南下一浪高於一浪,看來是不入臨安誓不罷休,現在考慮數十年之後。似乎有點早,能把十年之後看清楚、做好就不錯了。”李易索性賣個關子,他有自己的規劃,有蜀川作為後勤基地,如能利用得當,還是有所作為的。

畢竟,打仗不單純靠戰場的刀槍,而是強大的綜合國力較量,說實在的,當年他困守成州曾經絕望,心中產生對前途的暗淡。

“蜀川各路,為朝廷每年輸送五千萬賦稅,用舉足輕重並不為過。但大爭之世,不能拘泥於一點。不要說蜀川,即便蜀川糜爛,還有兩浙等地,只要謀劃得當,必然有所成就。”李慕白冷冷地瞥了李易一眼,語氣中充滿了非常的調侃。

“話是不錯,聖主百年不得一遇,良臣猛將更是難尋。”李易希望能讓李慕白說下去,他儘可能地下套子,希望把對方的話掏出來。

“虜人血氣,不過是靠不斷地征服在提升,如今他們已到用兵極限,十人中就有**人是雜兵,以漢人為主,世侯的實力斷不可等閒視之,要是朝廷從中使些手腳,必然能讓日後事倍功半。”李慕白越說越有精神,神情和語氣充滿了興奮,道:“只要朝廷能堅持數十年,必然有另一番景象。”

此時,李易肯定李慕白的才華,或許比葉知秋稍顯幼稚,卻不失為有眼光的謀士。

當此資訊閉塞時代,能對天下大勢看的如此通透,無論用怎樣的眼光看,李慕白都是一位奇人能士。

尤其,能放眼數十年後,真正看清楚蒙古人和大宋朝廷的長處和弱點所在,斷言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的見識,就是放在他來的那個時代,也能算得上貨真價實的戰略家。他真的是很贊同這種觀點,另一段歷史上的大宋朝廷,真的堅持了幾十年,甚至讓蒙古人懷疑,有沒有能力滅亡大宋,單憑這一點他就含著發自內心的笑,溫聲道:“正如所言,南北之爭自契丹是開始的結束,到了今天已經是結束的開始。不過,這個過程卻是讓人太難熬了,一個不留神將是天色變遷、天下易服。”

“風險與機緣並存,大爭之世何嘗不是大機緣所在,人生苟活亂世,醉生夢死,不如奮起一搏,縱然明日戰死,亦不妄此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