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三十四章 商業資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三十四章 商業資本

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託拜託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這些警察只能是被稱實習警察,由於江南地區馬尾軍進駐時間還短,並沒有那麼多的兵力駐守到個個城市,因此招募本地人充實警察隊伍就是必須要做的。這些本地人對自己的家鄉熟悉,事情處理起來也會少很多麻煩。要是外來的福建廣東士兵在江南這邊因為習俗等各種雜七雜八的原因和當地人起了衝突,那可是相當的棘手。

之所以說是實習警察,是因為這些人還處於接受訓練的過程中。警察訓練的時間很長,要達到半年之久。這些街面上的警察每天巡街半天,另外半天時間到城外警察培訓處訓練,兩隊人馬兩班倒。訓練基本的軍事技能,同時還要學習政務部頒佈下來的各項條令,法令,強迫記憶住,遇到違法亂紀的事情他們要及時的處理。

現在耿精忠眼前看到這幾個,胸前都別著一個長方形的小銅牌,上書警察兩個大字。銅牌下方還有一行小字,是銘刻著各人姓名,還有他們的牌號,類似腰牌的存在。官府新令,要是發現有警察隨便收錢或是無故為難亦或是執法不公,都可以向官府反映,同時根據這銘牌投訴該警察。但是百姓一般害怕官衙差役慣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人去投訴過。也許這裡面真的是警察都很敬職,也許是百姓根本就不敢。

此刻夜越發深沉。街頭巷尾就更是萬家燈火了,密密麻麻的燈籠掛滿不停,由此也可見揚州城之民間富足。熱騰騰的飯菜香味更加撲鼻了,各茶樓酒肆進出人等不停,個個盡是生意興隆,各類口音喧囂於耳。便是街邊的小食鋪,一樣人流爆滿,不同層次的人,依自己的財力。滿足著自己的需求。

這個地方充滿生氣與笑容,人們不用擔心兵火,不用擔心兵亂。不用擔心清廷再打過來,一個個似乎還是感覺天下太平一般悠閒的過著自己生活。耿精忠看著這太平景色心裡也是高興,這來來往往的,很多人舉止有禮。就聞寒暄聲。招呼聲,不絕於耳。對於這一點,這幾個月的變化,盛弼然也清楚,感覺到自己一直想要做到的在這揚州城中至於實現了。百姓孝於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他所學的聖賢書中,聖人所言之景,不就是這樣嗎

揚州也是靠著運河。也可以說是因為運河而發展起來的。像是這種水陸要衝之地,往往是商賈來往。商貨彙集之處,揚州城的繁華,可不遜色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一路走過來,街道兩側的商鋪種類繁多,成衣鋪,鐵匠鋪,雜貨鋪,茶葉鋪,酒樓飯館鹽鋪米糧點等等看的耿精忠都有些暈了。最讓耿精忠驚奇的是,他還看到了兩處機器鋪子,專門販賣織機紡車捻絲機等紡織類器械的,就連在福建都很少見的腳踏車這裡也都有出售。這腳踏車塊頭雖然大了點,但的確是有腳踏車的樣子的,裡面的很多部件比如鏈條,那都是必須負責那邊的水裡衝車車出來的。這東西雖然新奇,但是質量不咋的,需要不斷的上油,就這樣磨損都很快。

盛大人,你也是剛從福州回來不久吧,你覺得福州那邊和揚州相比怎麼樣,主要區別在哪裡耿精忠一邊閒逛觀賞著一邊再次對盛弼然問道。前段時間,盛弼然等江南官員可是組團去了福州取經去了,學習一下福州那邊的發展路子,好在揚州這邊也進行一些改革。

還好吧,屬下沒覺得揚州和福州的差別在哪裡,大體上這兩處是極為相近的,用李大人的一句話說就是,揚州屬於商業城市,屬下抉扼福州也一樣,這和大都督這些年在福建大力發展商業是分不開的。但是說起來的話,還是福州那邊的經商氛圍更加濃厚一些。

屬下曾在猴嶼港參觀過,那裡的商品種類可是比揚州這邊多出幾倍,各地的皮毛礦石棉花茶葉蔗糖食鹽桐油生漆煤炭竹木等原料,以及馬尾工業區起點鎮工業區所生產的各類工業品,是應有盡有。福建省一省境內各處地方好像都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福建多山,耕地少,對於養殖家禽以及體形較小的山羊等等都十分有益。因此各種肉類,肉瓷罐的生產也興旺發達起來,城市之外,各類廠坊,也多為加工為主。

在起點鎮,幾處鐵礦以及銅礦外加多處鋼鐵廠,或是與鐵相關的廠坊遍佈龍巖。因此在這些大型廠礦周邊,往來客商不絕於縷,不僅僅是起點鎮一處,周邊的城鎮也都因此興旺發達。屬下打聽過,在福建,鐵的價格還不及揚州這邊的一半,若不是大都督您下令,銅鐵物資不能販賣至其他省份,只怕這銅鐵早就變為商人們爭相搶購的貨物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耿精忠點點頭:沒錯,不過這條政令馬上也可以取消了。前幾天我聽報告,徐州那邊可是有幾處大型的煤鐵礦場的,歷來江南這邊也並不缺多少鐵,估計要不了多久徐州那邊也會因此而興盛的。

在福建龍巖,就是因為馬尾軍開採了幾處大型的鐵礦,那邊就發展起來了幾個城鎮,規模都堪比縣城了。起點鎮,和其他幾個後發展起來的當然不一樣,人家裡面的工業區都是以新型產品稱雄,像是西洋鐘錶之類的,再加上國內的不少商人開起的精細手工藝品工廠,利潤大的不敢想象。而周邊後起的城鎮,似乎就只有似乎就只有兩三樣,鐵器工廠以及糧油工廠,還有就是紡織廠。

鐵器工廠就不說了。多如牛毛,似乎整個福建的打鐵匠都集中到這裡來了,其中打製的最多的器具一般人還想不到。是各種型號的鐵釘,鐵釘這玩意用途可廣泛,蓋房子造船等等地方處處要用到。因此也是最受歡迎的鐵器商品。現在福建官府就是最大的採購物件,每年需求的鐵釘都是天文數字。畢竟使用鐵釘的最大頭,就是造船業,用到這東西的地方簡直太多了。

看到有利可圖,很多商人紛紛從事這個行業。就是遠在其他府縣的鐵匠鋪也紛紛跑到鐵廠其買來鐵料開工。也有的人採用家庭分散經營方式,就是將鐵廠的鐵條分發給制釘之人,由他們在家裡加工。然後收回運出去銷售,盛弼然當時就感覺到這在江南的紡織行業,很多人用的就是這種經營方式。

當然,更多人的還是那些精明的商人。設立廠坊。集中勞作,他們隨便一僱傭,就是超過百人,學著馬尾軍軍工作坊傳出來的流水線作業法,效率可是大大提高,當然利潤也就大大提高了。

不過,去了福建的江南官員,有一部分人覺得。他們觸目所見,皆是銅臭。聽到耳聞,盡是經營商事。某人某人,又發了,某人某人,又投資銀圓一千塊,開個什麼廠,又賺多少錢了等等。很多人所讀的報紙也是專門看商業版,感覺空氣中瀰漫一股浮躁的味道。他們作為儒家子弟,本就崇尚簡易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雞犬相聞,山青水秀,田園風光,這一切多麼美好

可是在福建那地方,所聞皆盡逐臭之味,雖然有政令法規約束,但是種種商賈行徑還是讓他們大為不滿。但是也有人看到了好的一面,福建那邊多分行業,多生階層,的確是很好的養活了福建一省的百姓,不得不說,福建百姓的生活水準,比江南地區的百姓還要好,這也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去了福建考察的江南官員總共有四十人,可是回來後願意繼續為耿精忠效力的就只剩下二十個了,足足少了一半,這都是接受不了新的資本理論的,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想要改變人們的看法, 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咱們這是到了新城吧嚯,感覺這邊的宅子可是比舊城那邊氣派多了從這房屋的輪廓上就能分辨出來,這邊的房屋比舊城就高大了不少。

大都督,這邊多是鹽商居所,不過這些日子他們的日子可不好過,您可是剛剛下令接管了兩淮鹽場,他們沒有了鹽也就不能再叫做鹽商了。屬下這些日子還真擔心他們作亂呢盛弼然瞅了瞅耿精忠,看耿精忠沒有什麼表情索性一口氣說完。

這個你不用擔心,他們翻不上天去我都已經給他們指了明路了,暫時也就一年時間賺不著錢罷了,到了明年,他們能賺到比販賣食言多十倍的利潤如果還是有人,目光短淺,那我也沒辦法了,真到了那時,我就一句話,決不手軟耿精忠這句話說的也是殺氣騰騰。

也是的,現在江南龍江船廠等幾處大小船廠都在加緊打造海船,同時江南各大世家還主動派人攜重金去找西洋人購船,預計在一年之後,江南世家平均每一家都會有一條大海船。那時候可就是他們聯合出海前往開發南洋以及澳洲的時候了,不然耿精忠給他們海圖幹什麼

這些鹽商可是富可敵國啊,這些年積攢的財富已經到了叫人不敢想象的地步,他們完全有財力有能力進行海外探索,耿精忠提出的這個方案,就是要刺激他們主動的走出去,這個世界多大啊,到現在還有過半的土地沒有人類踏足,不去探索實在是太可惜了。要說等以後馬尾軍去探索開玩笑,馬尾軍就算人再多又能有多少,怎麼能走遍世界

對了,這些鹽商都是揚州本地人吧,可是為什麼我感覺上次見到的那幾個大鹽商講話的口音乖乖的,不像是江南口音呢耿精忠忽然疑惑的問道。

大都督有所不知,揚州鹽商是有名,但他們並不是揚州本土人士。現下可以說少數幾個是晉商出身,大部分還是徽商,揚州本土的極少極少

哦,這裡面還有說道說說看耿精忠來興趣了,這晉商徽商都很有名啊,果然是會做生意,尤其是這山西老摳,居然不遠幾千裡跑到這邊當起鹽商來了

原來,在前明時期,明朝建立以後,在西北以外仍然有元軍駐紮,威脅中原的安全,明朝政府便在那一帶駐軍。有駐軍,就需要長年供給糧草,這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大負擔。於是開中制應運而生,後來政府改開中制為折色制只要交足一定的銀兩,任何地區的商人都能夠領取鹽引進行貿易。這樣一來,徽商就獲得了介入的資格。

晉商耿精忠瞭解一些,他曾看過電視劇喬家大院。喬家大院,有氣勢,結實,但是耿精忠覺得並不好看,灰濛濛的,有一種壓抑感。他們不懂得造假山假水,種花草樹木。而揚州這邊耿精忠前世來過,這邊留下的古建築也就是徽州鹽商的住宅,都顯得輕鬆開闊愉悅。現在耿精忠才知道,原來那些古建築都是徽商留下的。

看來這兩者差別挺大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晉商不會花錢,摳啊。據說晉商就是再有錢,一樣過著苦行僧的生活:穿老羊皮袍子吃饃饃夾大蔥大蒜,死了以後在地窖裡留大箱子元寶,但是只捨得花二兩銀子給自己買棺材。晉商再有錢,講的是仕途經濟,缺少一種叫做旨趣的東西。徽州人就不一樣了。關於揚州的很多書籍,裡面談論的通通都不是生活必需品,都是玩的東西。

不過現在耿精忠看到這建築的外形和前世看到的還是有不小的差別,想了想原因,大概是歷史上在清朝中期及以後發生的變化吧。還真就給耿精忠猜到了,在清中期,乾隆幾次下江南,都是由當地的大鹽商代替地方官員接待的。當時修建大量的行宮,便改寫了揚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這些行宮為中心,以大鹽商住宅鹽商書院商業區民宅逐漸擴散的城市空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