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劉辯,雄主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四章:議出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四章:議出征

四月二十六日,靈帝於崇德殿召集群臣,再設朝議,商議出兵征討涼州叛軍的主帥人選,劉辯亦前去旁聽。

鑑於劉辯想出一個辦法,非但解決了軍費問題,更令靈帝收穫許多錢財,靈帝對這個兒子也是愈發看重,默許劉辯站在殿中首位,旁聽朝議。

能出入崇德殿閱覽各地的奏章,又能旁聽朝議,說實話這距‘監國’已經不遠了,但因為某些原因,靈帝還是沒有冊封劉辯為太子。

這事劉辯也看開了:既然暫時無法得到名正言順的名分,那就坐定事實,潛移默化地令群臣接受他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前幾日朝中群臣爭相巴結他,今日不少臣子看他的目光都有點不對,其中原因,無非就是劉辯支援張讓、趙忠等一干宦官封侯,這觸及了不少士人心中的紅線,認為這位史侯已深受宦官矇蔽。

可恨歸恨,大多數人也沒辦法,他們總不能改換陣營去支援董侯劉協吧?那豈不是背叛了大將軍何進?

因此,以前侍御史鄭泰為首, 朝中士人對劉辯的態度十分復雜。

朝議期間,太僕朱儁不悔前幾日的誓言, 率先向靈帝請纓, 懇請出兵討賊, 言辭鑿鑿險些說服靈帝。

驃騎將軍董重一見,連忙阻止道:“涼州叛軍驍勇擅戰、遠勝黃巾, 朱儁雖有討黃巾之功,然衝動魯莽,不宜任為主帥!”

朱儁大怒, 當場駁斥董重道:“某出兵討賊之時,你尚還在你娘懷裡吃奶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平心而論,朱儁這話是立不住的,畢竟他最早討賊時也就是十年前,那會兒董重也已弱冠, 又哪裡像朱儁說的那般。

但殿內大多數人還是嗤笑出聲, 就因為董重資歷最淺。

劉辯也笑出了聲。

雖說他早就知道廟堂之上的群臣其實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樣儒雅, 當庭辱罵、鬥毆也時常發生, 但見朱儁罵得粗俗, 也覺得挺有意思。

要知道, 朱儁曾官拜右中郎將, 稱得上是漢室最高軍職之一了。

什麼?太尉?

那就是個虛職而已。

面對殿內眾人嘲諷的嗤笑, 董重氣得漲紅了臉,好在他還謹記著董太後的囑咐,深吸一口氣正色對靈帝說道:“先前朝廷兩次剿賊皆遭失利,如今第三次征討, 當委派要人,大將軍乃皇后之兄,國家柱石, 掌有各軍,精通軍務, 若派去征討叛軍,叛軍定然心懼!……臣舉薦大將軍何進出兵征討!”

話音剛落,殿內頓時變得安靜,連何進都猛地轉頭看向董重, 敏銳地意識到董重是要害他。

其他人也意識到了, 比如司隸校尉袁紹, 他立即出聲道:“陛下,雖黃巾已滅,然各地仍有餘黨, 大將軍當坐鎮雒陽,保衛京畿……”

話音未落,虎賁中郎將袁術不懷好意瞥了眼董重,奏請道:“若要說國家柱石,董驃騎亦不差,陛下,不如委派董重征討叛軍!”

接下來的時間,就見何進、袁紹、袁術幾人與董重爭辯,辯得不可開交。

這令劉辯心下微動。

畢竟,他其實也傾向於讓大將軍何進出兵討賊,短時間內能否取勝不重要,失利與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在這段時間做一些事,變相助二舅何苗掌控河南,可惜董重這蠢貨表現地太急切了,任誰都看得出來他暗懷鬼胎。

少頃,何進幾人與董重的爭吵,終究是讓靈帝感覺不耐煩了,當日的殿議也因此不了了之。

見此,劉辯顧自離開了,而皇甫嵩、張溫、朱儁三人,則喊住了尚書盧植:“盧尚書,請借一步說話。”

三人將盧植請到殿外一處,旋即張溫憂心忡忡地對盧植說道:“漢陽受叛軍侵犯,行事危急,然朝中卻因爭權奪利而白白滯怠戰機, 如此下去, 恐漢陽難保……”

緊接著,朱儁亦正色道:“請盧尚書代我奏請陛下,我朱儁願領兵出征, 若不能勝,願意伏死。”

見三人大為焦急,盧植十分感慨,無奈說道:“今日之事,任誰都看得出來,必是永樂宮暗中指示董重舉薦大將軍,欲藉此削弱何氏,有太后從中作梗,恐怕我亦無法幾句話勸服陛下。”

見此,朱儁又道:“既如此,請代我向史侯引薦,請史侯出面勸說陛下,委任我出征剿敵。”

盧植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好。”

於是乎,盧植帶著皇甫嵩、張溫、朱儁三人前往劉辯居住的甲房殿。

按理來說,朝臣不應擅自與皇子私下見面,否則非但朝臣要被彈劾,那位皇子也要受到牽連,不過現如今宮內大多都倒向何氏,除了永樂宮的人,反之也沒什麼人會做這事。

這不,盧植一行人途中遇到兩隊禁衛,被問及前往何處,那兩隊禁衛的隊正一聽盧植等人是欲往甲房殿求見史侯,絲毫不敢阻攔。

也是,內有何皇后撐腰,旁有張讓、趙忠、郭勝等人依附,外有何進、何苗支援,況且劉辯還有杖斃房殿令的‘兇名’,雖敢貿然得罪這位史侯?

不多時,盧植一行人便來到了甲房殿,這令房殿令趙淳有些警惕,不過待盧植說明來意後,趙淳也就釋懷了,當即向劉辯稟告:“殿下,盧尚書攜皇甫嵩、張溫、朱儁三人前來求見。”

當時劉辯正在與蔡琰嬉戲,或者說捉弄蔡琰解悶,聞言一怔,親自出殿將盧植四人請到殿內。

期間,蔡琰也吩咐殿內的宦官備上涼茶。

看到年紀與劉辯相差足足五歲的蔡琰,皇甫嵩、張溫、朱儁三人面面相覷。

他們當然知道這是昔日東觀郎中蔡邕的女兒,也知道此女是被劉辯借宦官的人脈強行帶來的,不過眼下看情況,似乎二人挺恩愛,與三人此前想象的截然不同。

“多謝蔡姬。”

見皇甫嵩三人不知該如何稱呼蔡琰,盧植笑著做了個示範。

“盧尚書言重了。”

蔡琰微微一笑,相較當初進宮那會兒,長得豐潤、漂亮許多,更主要是氣質上的改變,正逐漸向何皇后靠攏,只不過依然不喜歡佩戴珠寶首飾,除了宮內縫製的衣物,其他都很樸素,越發襯托清純端莊,讓盧植幾人看得暗暗點頭。

以晚輩的身份見過皇甫嵩等幾位曾經為她父親求過清的官員,蔡琰便識趣地回西殿去了,留劉辯與幾人在東殿。

見此,皇甫嵩暗暗稱讚了一句,旋即率先對劉辯說道:“這次多謝史侯妙計,籌集了軍資。”

劉辯擺擺手,笑著說道:“三位不嫌惡那些錢的來歷就好。”

這話說得皇甫嵩幾人有些尷尬,畢竟他們心底其實是有嫌棄的,只不過,再嫌棄也比讓出征的將士餓肚子、缺軍餉好——這也是他們這次並未阻攔宦官封侯的原因。

寒暄客套的一番後,朱儁便說明了來意,請劉辯推薦他出任剿賊的主帥,甚至又提了一番‘若不能勝、便斬我頭’的話。

見此,劉辯搖搖頭,半開玩笑地說道:“都鄉侯(皇甫嵩)與張衛尉都未能剿滅的叛軍,朱太僕又何來十足的把握發下這等誓言呢?”

“呃……”

見皇甫嵩與張溫看向自己,朱儁尷尬地說不出來。

見此,劉辯正色說道:“就如我當日所言,我深知涼州叛軍賊勢浩大,短期恐朝廷難以取勝,關鍵在於朝廷誓要平定叛亂的決心,在我看來,三位都有資格、有能力出任平叛的主帥,但不必立下軍令狀,否則豈不是自縛雙手?”

“臣莽撞了。”朱儁感慨道,皇甫嵩、張溫亦是暗暗點頭。

見此劉辯又問道:“朱太僕既有意出征,不知可有具體的戰略?”

朱儁聞言不禁又有些尷尬,他就是憤恨涼州叛亂,又侵犯漢陽,恨朝廷居然想要姑息賊寇,這才在皇甫嵩、張溫接連失利的情況下挺身而出,又哪裡來得及考慮什麼具體的戰略。

於是劉辯看向皇甫嵩與張溫,問道:“都鄉侯與張衛尉可有什麼建議?”

皇甫嵩與張溫對視一眼,心中有些嘀咕,但最終皇甫嵩還是說出了他的想法:“臣昔日討賊失利,不敢說什麼建議,既然史侯問及,臣便厚顏說上幾句。……無論是昔日北宮伯玉、李文侯,亦或是今日的王國、韓遂、馬騰,他們在涼州都有極高的威望,又兼不吝賞賜部下,因此無論是涼州漢人、羌氐義從,都願為其效力,朝廷兵馬若急欲求勝,恐難以辦到,不妨先守住漢陽,立穩腳跟,再徐徐圖之,先考慮小勝叛軍,破王國、韓遂、馬騰在當地的威望,令叛軍心懼,只要叛軍有了懼意,便不會通通依附王國、韓遂等賊,皆時再遣大軍,可以破之!”

“都鄉侯所言極是。”張溫點頭附和,隱晦地說道:“先前見史侯說,不惜五年、十年、二十年也要平定叛亂,倘若史侯果真耐得住,臣斷定叛軍必敗!……臣不敢為己脫罪,然臣昔日冒進,亦是因為催促地緊、迫於無奈……”

他沒有明說是誰催促地緊,但任誰都明白,無非就是當時有宦官拖後腿,告張溫許久不能取勝,因此靈帝派使者多次催促張溫,這才逼得張溫只得鋌而走險,最終因貿然深入而被叛軍擊敗。

因此,如今見劉辯做到了與涼州叛軍打持久戰的準備,張溫心中是很替朱儁感到慶幸的,至少有這位史侯在朝中,朱儁不必再步他後塵。

劉辯仔細聽完皇甫嵩與張溫的建議,心中微微有些失望。

只因為他皇甫嵩與張溫說了這麼些,總結下來卻只有一句話:徐徐圖之,不宜操之過急。

可僅憑這一句心得,又如何能擊敗現如今比朝廷軍隊還要強盛的涼州叛軍呢?

想到這裡,劉辯正色對幾人說道:“都鄉侯、張衛尉、朱太僕,可願聽聽我的看法?”

皇甫嵩三人聞言一愣,表情古怪地看向劉辯,心說這位史侯年幼不說,又從未接觸過兵事,他能給出什麼建議?

甚至於,皇甫嵩、張溫心下暗暗叫苦。

劉辯也注意到了三人的神色,心下不以為意。

不可否認,皇甫嵩、張溫、朱儁幾人確實是目前征戰經驗最為豐富的漢臣,而他只是一個十歲的孩童,然而他這個十歲的孩童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到三人遠看不到的風景。

“還是先聽聽我的看法吧。”

他微笑著,不容反駁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