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家祖朱重八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5章 張嘴就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5章 張嘴就來

“殿下,三皇孫被抓了。”

黃子澄滿面春光,匆匆而來。

“咋回事?”

朱允炆勐然一驚,當即站起。

“葉縣知縣在官道上等了兩天,哪成想三皇孫從林間小路進城。”

“路上碰到外出逃荒的百姓,被官軍一同抓去了大牢,還是於實找去縣衙,才把三皇孫撈出來的。”

瞭解了因果,朱允炆笑了。

“允熥還是老這樣,就喜歡搞這套。”

“縣中情境如何,沒必要非私訪。”

“勞神費力不說,還平添麻煩。”

“蝗災國境,本就夠累了,葉縣知縣因他的突發奇想,得浪費多少精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要是把這些精力用在賑災上,又能辦多少事。”

“我們沿官道一路本本分分過來,該瞭解的不也都瞭解了。”

朱允炆善解人意,指責著朱允熥。

“殿下心繫百姓,非常人能比。”

“縣中富商名單已列,希直親筆寫了請柬,崔知縣已在縣衙備下酒宴。”

“殿下準備一下,親自見見他們。”

南召知縣崔和生,在朱允炆到達南召後,凡有關賑災事宜,便皆聽朱允炆差遣了。

“另外,尚禮已領了縣中衙役,依次去了屬南召所轄的村裡了。”

“用不了多久,應就能籌了糧。”

“今日的酒宴,臣會和希直陪同殿下,去見那些富商的。”

三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中午時分,縣衙院裡擺起了數張桌子。

大魚大肉,還談不上。

但每張桌上至少都有五六碟葷素搭配的各色菜餚,相較於當下的尋常百姓,已算是極盡奢侈了。

“諸位百忙之中,還仍能夠賞光,吾感激不盡。”

“現今糧價飛漲,只能略備薄酒。”

“等將來蝗蟲盡掃,南召還來祥和之日,定再以佳餚美酒款待於諸位。”

“吾先飲了,諸位隨意。”

朱允炆端著酒杯,很快一飲而盡。

皇孫帶酒,哪能不喝。

配合著朱允炆,眾富商紛紛舉杯。

“各位都是南召本地人,想必已經清楚當前蝗災的緊迫。”

“糧價飛漲,小民危矣。”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聖人乎。”

“古有錢舍仗義疏財,功德無量,被民傳頌,鐫刻史冊。”

“諸位世代生於南召,值此關乎生死之時,理應賑濟於民,為子孫所謀,名揚天下。”

在這個宗族禮法為首的時代,祖宗有德,子孫不僅臉上有光,還能尋得庇護。

無論習任何行業,有一名聲在外的先祖,往往就不用再費勁吧啦的推銷自己了。

只不過,人都得務實,不能活於幻想。

將來如何,誰能保證。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為給後代一個虛無縹緲的虛名,而在當下就捨棄了自身的利益。

而且,除了文人,沒啥人會在乎虛名。

方孝孺的一番雞湯灑下,自然也就並沒在眾富商中激起波瀾。

“方先生之言,諸位認真考慮。”

“當前許多小民家中,都已經揭不開鍋了,正是諸位揚名立萬的時候。”

“望諸位踴躍捐助,舍些糧食出來,以供南召度過災荒。”

“凡是捐助之人,將由縣裡出資,建牌坊門樓,刻功德碑,以傳諸位功績。”

緊隨方孝孺之後,黃子澄說明目的。

糧食但凡不緊俏,糧價都不至於飛漲。

這個時候讓他們捐助,無異於是割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

眾富商沉默不語,沒人率先說話。

氣氛沉默幾息,眼看不說不行。

這才有人,站了出來。

“小人家種所存餘糧具體數額多少,小人心中不曾明確。”

“當下貿然應承殿下,倘若最後不曾拿出,怕是要影響殿下的賑災步驟。”

“方先生所言,小人深有體會。”

“容小人回去清點餘糧,之後再給殿下拿出答覆。”

這樣的理由,不失一頗合理的緩兵之策。

“小人也去清點。”

很快,眾富商紛紛效彷。

“兩位先生意下如何?”

富商拱手請命,朱允炆扭頭求助。

“臣看諸商賈,理由合理,可以答應。”

“尚禮那邊,應能有收穫,可撐一撐。”

黃子澄率先表態,說了看法。

“臣附議。”

方孝孺想了想後,附和一句。

“那好,聽兩位先生。”

朱允炆應了一句,下達命令。

“那諸位回去,儘早給吾結果。”

與此同時,另一邊。

齊泰領了朱允炆命令,帶著本縣衙役去了南召下轄各村裡。

凡種糧之人,均先自給自足,滿足自身需求後,才會再行發賣。

蝗災過境,影響的是今年的收成。

去歲糧食豐收,農戶手裡都會存有餘糧。

從這些農戶手裡借了糧食,滿足城中其他行業者缺糧危機。

等有了賑災糧,再一一返還。

既解決了揭不開鍋之人的困境,又不至於使存有餘糧農戶的利益受損。

話說的好,且理由合理。

可官差搶糧,屢見不鮮。

在這一問題上,根本沒啥公信力。

嘴皮都快磨破了,還是沒一個主動借的。

行進到最後,成了半搶半借。

雖說只要拿糧,就由官府開出借條,但這些尋常農戶,又有幾個認字的。

在他們眼裡,這借條不過廢紙一張。

很多人家,哭天搶地,捶胸頓足。

糧價一天一個價,那都是救命的。

晚上的時候,齊泰領著衙役,趕著載了糧的馬車,直奔縣衙而去。

“鄉野愚民,冥頑不靈。”

“與之相交,實在費神。”

“只是借糧而已,又不是不還,就如如喪考批,還需多行教化,以淳民風。”

齊泰坐在糧車上,耳朵嗡嗡的。

悲慼哭喊,猶在耳邊。

“齊學士,不少刁民怕就沒指望朝廷歸還於他們糧食,根本沒好好儲存借條。”

“要沒了借條,往後還還糧嗎?”

衙役王祥慶牽著馬,走在齊泰身邊。

當衙役這麼多年,要說一次沒和小民有過衝突,肯定不盡然。

但這麼多年了,可從沒今天這樣的聲勢。

文人狠起來,那才是真狠。

最關鍵的是,經文人的修飾,還能把黑的變成白的。

明明是搶了人糧,反過來還給人扣了頂冥頑不靈的帽子。

“這話何意?”

“你也以為,在下搶糧?”

“再告訴你一遍,是借,不是搶。”

“殿下已上奏朝廷,一旦賑濟到位,馬上就會返還。”

“沒了借條,絕不是不還的藉口。”

“必須做好記錄,一家都不能漏。”

齊泰義正言辭,訓斥了王祥慶。

“愚民冥頑,不明大義。”

“不過以物換物,怎麼都說不明。”

“有借不還,豈不認定愚民所疑?”

齊泰言之鑿鑿,至始至終只覺是百姓冥頑,從不認為自己無理。

“聽齊學士的。”

王祥慶嘴上附和,心中鄙夷。

那些百姓,為何要借。

糧價這麼高,一天一個樣。

人與其白借給官府,還不如趁著這個檔口,直接賣出去的。

等將來糧價平穩,還能賺個差價。

啥利息都沒有,憑啥白白借給官府。

絲毫主導權都沒,便被官府強徵而去。

發表些不同意見,反倒還成了愚民。

同一時間,葉縣縣衙。

朱允熥用了整整一天,連走了葉縣和舞陽兩縣。

不說挨家挨戶走遍,但至少算抽查到位。

實際情況,很嚴重了。

大多數人家,早揭不開鍋了。

沒糧可食,不出幾日,就要死人。

“陳敬宗的糧,啥時候能到?”

兩淮商會商隊多,還在富明實業之上。

加之,兩淮商會依靠朱允熥的細鹽賺了不少錢,一直想做些事報朱允熥的人情。

當然除此之外,也還想和朱允熥往深牽連,以便借朱允熥得更多的勢。

因而,早就想做些事情,表一下自身價值了。

既還要接著合作,朱允熥便把機會給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