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立功切莫求封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立功切莫求封賞

獨孤信的人生信條與郭靖一生所堅守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非常一致,他想成為人人敬仰的張良和諸葛亮那樣的人,他想著將來能夠出將入相,成為朝廷的股肱之臣,最終功成身退,浪跡江湖。

獨孤信自己心裡也有數,他不想成為韓信那樣不知進退的人,因為功成身退乃天之道也,這句話道盡了人生真諦。要不然民間俗語也不會有“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之說。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自滿則敗。這是天道,這是自然規律,任何人、任何力量也沒有辦法違抗,更沒有辦法去抵擋。

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進,人之道也:意思是人都有慾望思想,功成名至當挺身而進,順應人道。

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滅掉了吳國。滅掉吳國後,勾踐揮師北上,與眾諸侯會盟於徐州,勾踐當了霸主。

自徐州返回後,勾踐擺宴祝賀,群臣歡歌笑語,十分高興。此時,只有勾踐一人面無喜色,范蠡看到後嘆道:“越王不想將功勞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樂,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測。”

第二天,范蠡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

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你如不答應就要加罪於你。”

范蠡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於是,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乘船離去,始終未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

范蠡出走之後,給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上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勾踐長著長長的脖子,嘴尖像鳥嘴一樣,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我已經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殺身之禍,望你接到信後,儘快行動。文種接到信後,就稱病不朝。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越王左右嫉恨文種的人向勾踐進讒言道:“文種自認為功高蓋世,現在大王不封賞他,他心中不滿,所以不上朝。”

勾踐瞭解文種的才幹,覺得吳國已滅,他對自己已經無用,更害怕文種有朝一日作亂,無人能制,現聽群臣這麼說,就有了殺文種之心。

有一天,越王勾踐突然到文種家中探病,隨手解下寶劍,放在文種床邊,對他說:“你教我七條計謀,我用了三條就已滅吳,剩下的四條你幫我到地下去告訴先王如何?”勾踐說完這番話,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文種把那寶劍拿過來一看,正是當年吳王賜令伍子胥自殺的寶劍,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於是仰天長嘆道:“我不聽范蠡的話,今日終被越王所殺,我真後悔呀!”說完拔劍自刎而死。

范蠡在經商期間三聚財三散財,民間供奉的財神就是范蠡。他與文種二人都是足智多謀的人,下場大相徑庭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范蠡懂得“功成身退”,而文種卻貪戀權位,不肯拋舍功名利祿。

獨孤信常常講這段故事給楊逍聽,也實際上是講給自己聽。無論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泰然處之,任何時候都不能居功自傲,那些建立王朝、稱王稱霸的人,往往只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富貴。獨孤信對於歷史可是非常熟悉的,他的見解與認識總是超乎年齡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一點確實不易,張良幫助劉邦創立了西漢王朝。漢初三傑只有張良得以善終,不僅深得劉邦的信任,同時也贏得了呂后的尊重。

劉邦稱帝後,張良開始稱病不上朝,張良奉行“疏不間親”的原則,沒過多久後張良就辭官而去,張良辭官後去學習了道家文化,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戀權位,最終得以善終。

這獨孤信才二十出頭的年紀,卻想著功成身退的事情。這種覺悟和心態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隱逸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從上古時代就有了。

唐堯時有不受禪讓,而隱居箕山的許由和隱士巢父,周武王時有不食周慄,而餓守首陽山的隱士伯夷和叔齊,孔子時有躬耕不仕的長沮和桀溺,以及楚狂人接輿,戰國時的莊周其實也算是一位閉門著書的隱者。

士人說起來只有三種,就是儒士,俠士和隱士。儒士當然是儒家者流,俠士是墨家者流,而隱者當屬道家者流。然而,隱士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階層。

有由隱而仕者,有由仕而隱者,又有由隱而仕而又隱者,有為邀名人世而隱者,也有為逃名避世而隱者,有處亂世而隱者,也有處盛世而隱者。

動機各不相同,隱的時間長短也不一。總之,隱士的流變性很大,真正甘心做一輩子隱士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是迫不得己才做隱士的。

《新唐書.隱逸傳序》中把隱士分為三種:“古之隱者,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從之,雖萬乘之貴,猶尋軌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於俗,雖有所應,其於爵祿也,泛然受,悠然辭,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貴也;末焉者,資槁薄山林,內審其才,終不可當世取捨,故逃丘園而不返,使人常高佩其風而不敢加訾焉。”

細究獨孤信“功成身退”心態的形成,不外乎江湖中流傳的那十六個字“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他的父母楊過和小龍女二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歸隱江湖,迫於無奈,最終沒有實現。

獨孤信心中雖有江湖,也非常認可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可是他從骨子裡都不喜歡熱鬧。如果有機會去博取功名,他肯定會當仁不讓。可是當功成名就之後,他也就沒有必要再身居高位了,該為自己活著了。

獨孤信的心態不僅楊逍弄不明白,連與他一起長大的楊清風也不理解,當然了,現在他已經改名叫陽頂天了。獨孤信一直叫獨孤信,他姓獨孤,他很孤獨。

天上月圓月缺,地上花開花謝,潮水潮漲潮落,四季暑往寒來,不管是自然還是社會,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永遠保持固定不變。大多數人有點像升空的氣球,只能上不能下,也有點像過河的卒子,只能進不能退。

選擇功成身退就要目光深遠,在轟轟烈烈之際預知潛伏的危險,還要能克服自己的私慾,如果貪婪心重,即使無功也希望受祿,有功又如何能身退呢?所以說,功成身退不僅是一種政治智慧,也是一種精神境界。

世人無功時尚且邀功受祿,立功後更是要誇功請賞。可是獨孤信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將來縱使不能實現,至少他曾經為自己的生活考慮過,他想活成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