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零一章皈依也得細考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零一章皈依也得細考量

獨孤信想皈依佛門,可是現在還找不到途徑,既沒有寺廟供其掛單,又沒有高僧為其開導。在這荒無人煙的龍門石窟裡,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脫。

佛祖就是佛祖,他一直在那看著人間。有人獻花時,他在看著人間,無人獻花時,他也在看著人間。有人敬香時,他在普度眾生,無人敬香時,他仍然在普度眾生,他就是他。

只是世事無常、人心多變,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夠持續多久,誰也不明白自己的朋友能夠陪自己多久。

獨孤信心裡明白,皈依佛門,是自己餘生最大的慰藉。在他看來,皈依佛門就是皈依三寶,皈依後相當於是正式的一個佛教徒。

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佛就是,佛陀(釋迦牟尼),相當於是一個偶像。法就是佛法,也叫教。,僧就是僧團,一個僧團,有師父,有法師,相當於一個機構,只是現在自己還沒有找到一個寺廟去剃度,去掛單。他很有可能並不會剃度,而只是以俗家弟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是皈依後,無論是剃度弟子,還是俗家弟子,都要以一個佛教徒的標準要求自己。

一個佛教徒最好能繼續受戒,受戒之後就要持戒修行,不姦淫,不偷盜、不殺生,一開始如不能一次性受五戒,也可以先受三戒,持戒修行即可。

當年佛陀往生的時候,徒弟們問佛陀:師父,您死後我們怎麼繼續修行?佛陀說了四個字,持戒修行。皈依後,三寶,就能在你的內心產生力量,不皈依的話,你很難產生力量,慢慢慢慢的你就會回到過去的那種狀態。

佛是十法界的老師,是智慧的長者,佛也是達到了福慧圓滿成就境界,十法界眾生,數佛為福慧圓滿,大孝圓滿,九法界其他眾生都有缺欠,包括羅漢、聲聞、緣覺、菩薩在內。

為了代表親切感,佛以慈父慈母為代表,加以稱呼,其他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可以稱作為佛的學生,凡六道眾生,是以稱作“子”。

佛法總體以“佛、法、僧”稱作為三寶,代表全部佛教體系。皈依佛門,也叫皈依“三寶”,如上所說,子在六道受苦,慈父母出六道,證得無上菩提,福慧二足尊,眾生有感,佛必有應,就像大海船舶,眾生迷失業海,唯想出離,只有尋求慈父母救急。

所以皈依佛門,投靠父母親懷抱,永不丟失,眾生有依靠,就像走失孩子找到慈父母一樣,一邊呼叫,一邊尋聲救苦,於是有了皈依佛門說法了。

皈依佛門大體內容如下:“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如果真正實行皈依了,修行一生所達到的最低程度,就是不下墮“三惡道”,即畜牲、餓鬼、地獄。那就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

眾生皈依佛門,就是佛的學生,佛菩薩無時無刻像父母關懷自己的子女一樣,得到照顧,若能放下萬緣,一心稱念萬德洪名聖號“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將在壽終,被佛接往極樂國,永遠出離六道輪迴之苦,享無極之福。正是:我念彌陀歸心似箭,彌陀念我望眼欲穿。

很多人皈依後覺得就萬事大吉了,從此自己就是“佛弟子”了,就會有三寶加持庇佑了,人生立刻就進入新境界了,這都是妄想。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是看你有沒有皈依證,而是看你有沒有去學習和行持佛法。

皈依後要常常去寺廟親近三寶,聽經聞法。所以皈依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結束。另外,皈依不等於出家,不需要放下現在的一切。皈依後,根據佛法的教導,逐步放下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逐步遠離煩惱與困惑。

皈依以後,依照三寶的教導去生活、工作,能更好地承擔責任、自利利他。皈依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深的法門。

很多人常常認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象很容易。事實上,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標準,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佛教有三門——皈依是入佛法之門,發心是入大乘之門,灌頂是入密乘之門。在西藏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修行高僧,曾經有一個僧人跟他說,我不求大法,你給我傳一個小小的三寶皈依法就行了。這個高僧就批評他:我的法中,沒有比三寶皈依法更大的法門,你找別人去求小小的皈依法吧。有人認為皈依,就是要進入一個很嚴格的戒律範圍中,擔心自己畢竟是在家人守不了清規戒律,就怕皈依,不敢皈依。

其實皈依不是受戒,皈依就是你成為佛弟子。皈依並不會改變你任何當下的生活習慣。

學佛之人,有很多並不敢皈依,這又是為什麼?大家都知道,出家僧人是吃素,持戒。有很多學佛的人,聽到一些人說,皈依之後你也要照著出家僧人的樣子去實踐,所有並不敢去皈依。

那麼是否真是這樣呢?其實不然,皈依之後,在家學佛其實做不到,像出家人一樣也很難做到,各方面都不能做到和僧人一樣。

皈依並不代表受五戒:?五戒世人都知道,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稱為五戒,很多學佛之人,以為皈依之後就受了五戒,這是不對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皈依之後就是讓人去改正自己的習氣和毛病,達到可以受五戒的要求,自己覺得能夠持得住五戒的時候,再在去受五戒。

也沒有皈依師會在皈依之時就給人受五戒。因為如果持不住五戒,受了五戒之後,反而讓佛教徒所堅守的“戒”成了“業”。

當然其中不包括有這樣的地方,在皈依之時就會給那人受了好五戒,但那種地方,皈依也是很嚴格的,在學佛期間,師父就會去嚴格糾正、考量,在達到他的要求之時才准許皈依,五戒也就一起受了。這也導致很多人並不敢皈依,因為聽別人說皈依就等於受了五戒。要把五戒持好才行,其實這些都是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