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回川漢鐵路被強收,保路同志會準備起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回川漢鐵路被強收,保路同志會準備起義

清廷醞釀鐵路收歸國有,終於激起四川民變,四川成立了一個政治團體“保路同志會”。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之後,現場推選出了一位歲的翰林院編修伍肇林,前往四川總督府提出請願要求。其實不同意鐵路國有的豈止是一個老翰林,就連線見這位民意代表的四川總督也很有意見。這位總督王人文也是進士出身,他接見了老翰林之後,當即表態,“諸君不畏死,吾又何惜一官,願與川人同進退”。這位總督說到做到,立即上書朝廷彈劾提出鐵路國有的郵傳部尚書盛宣懷,理由是“愚笨的施政造成民怨沸騰”。

當時四川保路同志會最主要的幾類人群,第一類是知識分子,稱為清流,一聽說要向外國人借錢,馬上想起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和甲午海戰,國恨家仇油然而生。第二類是商紳,在川漢鐵路裡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國家不賠不退,當然不樂意了。第三類是百姓,地方的鄉紳巨股投資鐵路,老百姓也湊了小錢,跟著投資,鐵路國有等於沒收了他們的投資,他們只能拿著扁擔鋤頭上街跟政府玩命了。還有第四類人被政府視為“亂黨”,這裡面包含了革命黨和憤青,希望趁亂弄出反清共和的大業來,當然也有一些是街頭混混,想藉機打砸搶。後三類裡面都有不少會黨分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每逢動盪,無非都是理想和利益交織,思考與盲從並存,而且這四個因素缺一不可,否則就難以成事。

1911年8月,川漢鐵路一個路段的修建工作被強行接收了,保路同志會一發動,成都就開始了罷課罷市,百業停閉,交易全無。為了保證鬥爭的合法性,成都街頭出現了一道奇景,市民、商人和紳士們頂著光緒皇帝的牌位,旁邊則用大字寫著,光緒皇帝曾經頒佈的上諭“川路仍需商辦”。成都的罷課罷市之後,很快發展到了全省規模的抗糧抗捐,局勢失控。清廷於是將四川總督王人文罷免,調了素有“屠夫”之稱的趙爾豐入川。面對“嚴重彈壓,毋任囂張”的朝旨和街頭民眾頭頂的先帝牌位,趙爾豐左右為難,進退失據。朝廷也失去了耐心,督辦川漢鐵路大臣端方被任命帶兵前往四川,一場屠殺已經是箭在弦上。

保路運動:經濟排外主義、地方主義與立憲派的結合

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註定失敗,表面上看這是保路運動所致,其深層次原因乃是經濟排外主義思潮、地方主義勢力與諮議局的抗爭。保路運動是這三個因素的產物。

首先,保路運動的思想基礎是經濟排外主義。經濟排外主義已經認識到工業文明的強大力量,所採取的是文明排外。它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激發中國人的民族危機感與愛國良知,中國實業發展所需要的全部資金、技術與管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種思維方法與價值觀,源於中國傳統的“人心正,則天下無不正”的思維價值模式。他們幼稚地認為,把鐵路問題“道德化”,就會把“商辦”等同於“愛國”,把“借款國有”和“賣國”掛鉤,從而佔領道德的高度,對其進行指責和抨擊。

其次,經濟排外主義被商辦公司的地方主義與保守勢力所利用,也為保路運動提供了動力和支援。這些地方勢力以“愛國主義”的口號,來抵制清朝政府要求鐵路建設中央集權化的努力,以“反對外國資本侵奪中國主權”為理由,來抵制鐵路國有,維護地方集團的利益。他們利用民眾中的樸素愛國主義情緒,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

這些地方勢力與經濟民族主義者,成功地利用了地方諮議局的力量。諮議局成為他們發起保路運動的大本營。

更為重要的是,各省報刊均掌握在立憲派手中。他們深受經濟排外主義與地方主義思潮的影響,與諮議局互通聲息。清朝政府的任何中央集權的政策行為,都會引發地方諮議局與報刊的猛烈抨擊與一致抵制。

在這種形勢下,大眾受到報紙雜志和社會輿論煽情性的“話語轟炸”,一點也不想站在政府一方來考慮鐵路國有的動機和訴求目的。在政治分歧日益擴大的危急時期,保路運動引發了反對派與政府更為激烈的抗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