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回兵力薄弱,孫中山該如何“倒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五回兵力薄弱,孫中山該如何“倒袁”

民國初年,宋教仁之死引發了第一次南北戰爭。宋教仁滿腔熱血,滿腹經綸。

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坐上臨時大總統的寶位之後,孫中山和黃興就退居二線了,而宋教仁卻在數月之內,把國民黨締造成為第一大政黨。透過議會選舉組成國民黨內閣,也是指日可待。

宋教仁本人正為競選內閣總理而奔走演說,他的演講中還預言,袁世凱或許有背叛民國的一天,形勢對袁世凱是不利的。就在這個當兒,宋教仁被暗殺了,而且身死的當日就查獲了兇手,查出與兇手密電來往的正是趙秉鈞。

此人是袁世凱任命的總理,為袁世凱組建了近代中國第一支警察,對袁世凱為唯命是從。本來國民黨對袁世凱多少還抱有點幻想,現在則是接近於絕望了。

宋教仁死後的第三天,191年月5日,孫中山從日本回國,當晚來到了黃興的住處,與黃興、陳其美、戴季陶等人長商討對策。大家都認為要挽救民主共和,就必須扳倒袁世凱,但是對於究竟如何才能扳倒袁世凱,則是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黃興主張暫時應該採取法律途徑來解決,現在案件正在偵破當中,民國既然已經成立了,法律也是有效力的,如果不行的話,再暗殺袁世凱。

孫中山是一向不認可暗殺的,對於法律解決也不以為然,他說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為袁世凱是總統,總統指使暗殺,則斷無法律所能夠解決的,所能解決者只有武力。孫中山此時對於袁世凱已經不抱幻想了。

黃興還是反對,他為人本來就很謹慎,又是長期處在武裝鬥爭的第一線,帶著不成熟的新軍,打了多次敗仗,他對於武力倒袁很悲觀,認為雖然袁世凱有獨裁當皇帝的這個跡象,但是這個跡象畢竟還不顯著,不為天下人所認識,加上南方的革命軍戰鬥力弱,如果發難,必然毀壞大局。

黃興的這一席話正點中了關鍵的事實,只要應對得好,武力倒袁就有希望。

孫中山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宋案的證據既然已經確鑿,人心激昂,正可及時利用,否則時機一縱即逝,後悔也來不及了。孫中山的觀點鮮明反映了他樂觀激進的性格,他的口頭禪是“天命無常”、“有志竟成”。

對於軍事力量的薄弱,孫中山其實也明白,他的解決之道是,應該藉助日本的力量反袁,他認為日本人幫助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勝利。黃興表示反對,認為革命黨與袁世凱的鬥爭是中國的內務,現在外國勢力虎視眈眈,不便乞求外援。

宋教仁的憲政理想

宋教仁,字遁初,號漁父。188年宋教仁出生於湖南桃源,1899年入漳江書院求學,190年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學習。此時的宋教仁開始議論時政,漸萌革命思想。1904年月,宋教仁與黃興、劉揆一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宋教仁被推為副會長。1904年11月,因反清起義一事洩露,宋教仁被迫逃亡日本,入東京政法大學、早稻田大學學習,在此期間,系統而深入地學習了西方先進的憲政思想。

1910年冬,宋教仁回到上海,擔任《民立報》主筆,用“漁父”或“桃源漁父”作為筆名撰寫稿件,批評時政,分析國際形勢。對於清政府的立憲主張,宋教仁一針見血地指出其“虛假的面紗”。宋教仁認為清政府不可能真正搞立憲,因為清政府無法做到立憲國家的一個基本要求——國民權利義務平等。《憲法大綱》中規定官員任免權由君王壟斷,議員不能干預。宋教仁認為這種說法荒謬至極,與憲政思想更是背道而馳。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911年4月,宋教仁到香港參加廣州起義的籌備工作時,起草了大量的文告和法律檔案,體現了他想要將所學的西方各種政治制度與中國現實融會貫通的努力。在《論都察院宜改為懲戒裁判所》一文中,宋教仁寫道:“今後吾國政治變革,結局雖不可知,然君主制政體必不再許其存在,而趨於民權的立憲政體之途,則固事所必至者。”

武昌起義後,宋教仁主張實行英國式的責任內閣制,在草擬《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和修改《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將其一貫主張的責任內閣制思想貫徹其中。

唐紹儀內閣夭折後,宋教仁把教訓歸結為內閣成員組成的複雜。“國務院無全體一致,志同道合,實行大政方針之精神”,恃其“建立統一國家,豈非緣木求魚乎?”

宋教仁認為當時的內閣有名無實,如不能建立起名副其實的責任內閣制,議會政治乃至一切都無從談起。將來的“政治大權應歸內閣;而必須由本黨以國會多數派來組織,才能根據約法發揮責任內閣制作用,使國家走上民主政治的正軌”。

因此,宋教仁退出唐紹儀內閣後,便以在野身份全力致力於政黨活動,積極聯絡其他政見相近的政黨,組建國民黨,使國民黨成為當時國內的第一大黨,最終在國會大選中以絕對優勢的票數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

宋教仁堅持責任內閣制,主要是想限制大總統的權力。當時袁世凱必定成為總統,若實行總統制,政權則完全掌握在袁世凱手中;若實行責任內閣制,政權將集中於內閣,革命黨人還有機會透過議會競選來控制內閣。宋教仁堅持責任內閣制,也想藉此排除舊官僚在新政府中的勢力。他希望憑藉責任內閣制,將中央政府的實際權力牢牢掌握在革命黨手中。

191年月0日,宋教仁被刺身亡,他實現責任內閣政治的理想也隨之破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