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五回日本通牒:袁世凱被迫籤中日《二十一條》條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十五回日本通牒:袁世凱被迫籤中日《二十一條》條約

日本在1915年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條》,大致就是以下幾點意思。

第一,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者租借他國。(日本人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因為膠州灣是日本軍隊流過血,從德國人手裡搶回來的,跟中國實際上沒有多大關係,這一條還算是客氣的。)

第二,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和開礦的幾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長至99年為限。

第三,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

第四,所有中國的沿海港灣、島嶼,概不準租借或者是讓與他國。

第五,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築路的優先權等等。

《二十一條》儘管繁文縟節,但大致意思就是上面的這些,這些內容從內政、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幾乎把中國的國計民生一手掌握,答應了這些的話,不誇張地說,中國一夜之間就會實際上變成日本的附屬國。

《二十一條》的要求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袁世凱也不敢立即表示接受,訊息傳開,中國反日輿論沸騰了,歐美列強對於日本損害他們在華的權益也一致不滿,紛紛予以抨擊。中日兩國正式談判於1915年月日開始了,到5月7日,日本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限中國48小時之內必須要答應,袁世凱於5月9日遞交覆文表示,除第五項各條內容日後協商之外,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並在5月日在北京簽訂了所謂的“中日條約”和“換文”。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以吞併中國為目的,而強加於中國的單方面的條約,袁政府事後也不得不宣告此項條約,是由於日本最後通牒而被迫同意的。

此後,歷屆中國政府均不承認其為有效條約,後來由於該條約的部分內容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在華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年華盛頓會議上,《二十一條》被廢除了部分的條款,隨後條約內容不斷地被修改,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二十一條》就被徹底廢除了。

中國第一位修道士外長

1915年,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當時袁世凱為了稱帝,向日本妥協,指令北洋政府外交部儘速簽約。負責簽字的外交總長陸徵祥因此犯了眾怒,隨後招來國內一片唾罵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陸徵祥自幼學習外文,尤其擅長俄文,於189年起就奉派擔任當時清朝政府駐俄羅斯大使館的翻譯官。陸徵祥素有清朝“外交奇才”之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覆滅。時任駐俄公使的陸徵祥聯合駐荷蘭公使劉鏡人,於1月1日通電敦促清宣帝溥儀遜位,由一名清政府的外交官轉向革命陣營。191年,陸徵祥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

雖然陸徵祥時常面對“不要忘記馬關”的字幅,但卻要在“二十一條”上簽字。

一時國人皆斥罵陸徵祥為賣國賊。陸徵祥在簽完字後即說道:“我簽字即是籤了我的死案。”陸徵祥感到無顏面對國人。後來袁世凱稱帝,要封他為侯爵,他堅決予以拒絕,並偕夫人前往北戴河暫避。袁世凱死後,陸徵祥才回到北京,繼續擔任外交總長。

1919年,陸徵祥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和會,這次使團內部的爭鬥以及最終外交失敗使他心灰意冷。陸徵祥因此決定退出外交圈,再無意仕途,攜妻子遠渡比利時。

196年,陸徵祥的妻子逝世,給他造成沉重打擊。197年10月4日,陸徵祥在比利時布魯日的聖安德諾修道院正式皈依基督教,成為了一名修道士。

成為修道士後,陸徵祥一直在為自己簽署“二十一條”之舉而懺悔,並付諸行動。19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陸徵祥主編《益世報海外通訊》,向外界介紹中國抗戰的情況,呼籲歐洲各國人民支援中國的抗戰。

他在以“木蘭”為筆名的文章中寫道:“我們中國正在為扞衛世界的文明而戰……為了那些慘死於日軍屠刀下的無辜中國百姓,請別買日本商品,因為你們所付出的這些錢很快會被日本人變成槍炮來殺戮中國的婦女、兒童和老人。”

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兩名記者專程從中國國內趕到比利時採訪了陸徵祥。陸徵祥感慨終於“在有生之年得見國家一雪前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