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四回民國時期媒體的言論自由來自何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四回民國時期媒體的言論自由來自何處

1916年在中國的新聞史上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在1916年的夏秋之際,接連發生了幾件和新聞行業密切相關的事件。首先是1916年8月,民國名記者邵飄萍創辦的新聞編譯社開始發稿;9月,由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誌》改名為《新青年》;10月,《時事新報》開闢“上海黑幕”專欄,開創了近代黑幕小說的文體;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抨擊尊孔運動。

在民國成立後,政府在保護言論出版自由方面是曾經作過很大努力的。

民國初年報紙發展很快。民國成立後僅半年的時間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報紙由十年前的100多種增加到近500種,新創辦的報紙多數是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而在民國初年的報紙中,各個政黨主辦的報紙又佔了很大的比例,比較有名的有同盟會的《民主報》、《國風日報》、《民立報》,共和黨系統的《國民公報》,《大共和日報》,等等。

政黨報紙發達是民初新聞事業的一個顯著的特點。不僅報紙總數增加了,規模也擴大了,如《申報》,191年史量才接辦該報的時候,發行量只有7000份,到了1917年就增加到了萬份。這個時期,出版社也開始發展起來,其中影響最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要數商務印書館,到1918年已經出版了各類教科書90多種。

在民國初年,新聞通訊社也有了迅速的發展。191年到1918年間,新創辦的通訊社達0餘家,如公民通訊社,民國第一通訊社,上海新聞社,新聞編譯社,等等。這些通訊社規模雖然都不大,一般只有一兩個社員,用複寫和油印的方式寫稿,發行的份額是由幾份到幾十份不等。在民國初期,新聞界整體上來說,是有著很高的言論自由的。即使在袁世凱獨裁時期,一些報紙也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甚至展開“倒袁”的輿論宣傳。

雖然在當時也有記者遭到軍閥迫害,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遭到所“攻擊”物件的報復。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當時的政客們大多都以民主自由標榜,同時追求自由的慾望很強烈,報紙是他們獲取信息的視窗,因此對於報紙的言論自由還是有很大的市場。

其次是政局的混亂,使得統治者無暇顧及新聞和言論。相比之下,報紙的口誅筆伐則主要涉及的是軍閥個人或集團的名譽,一旦對報紙實施強硬的管制,甚至報復,還可能遭到其他政客的攻擊,是得不償失。因此軍閥和政客,在新聞問題上都不敢造次。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報人邵飄萍

邵飄萍,原名鏡清,後改為振青,筆名飄萍,浙江東陽人。

邵飄萍的父親邵桂林是一個秀才,以教書為業,膝下四子一女,飄萍最小。

飄萍5歲隨父啟蒙,6歲讀書,10歲能作文答對,14歲考秀才得第一名,18歲入浙江高等學府(浙江大學前身),在校期間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開始為《申報》撰稿,被聘為該報特約通訊員。

邵飄萍本是一介書生,但他心懷壯志,為了新聞的真實與公正,秉筆直書,抨擊醜惡,成為民國時期的著名報人,最後還因為抗擊暴政,獻出自己的生命,用鮮血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蕩氣迴腸的一章。

辛亥革命成功後,邵飄萍在杭州參與主辦《漢民日報》,先後任編輯、主編。

“南北議和”期間,舉國上下都對袁世凱抱有很大幻想,他卻憑藉報人的敏銳,一眼看透袁世凱這個竊國大盜的真實面目。在唐紹儀與伍廷芳的談判過程中,邵飄萍便在報上寫文章大聲疾呼:“嗚呼!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袁賊不死,大亂不止。”他義正詞嚴地指出:“總統非皇帝。孫總統有辭去總統之權,無以總統讓與他人之權。”

後來發生“刺宋事件”、“北京兵亂事件”,邵飄萍更是在報上發表了一針見血的時評,指出這些事件不論真兇和內幕,最大得利者都是袁世凱。邵飄萍如此公開反對袁世凱及其爪牙,必然惹禍上身。1914年袁世凱下令封禁《漢民日報》,邵飄萍三次被捕,險些遇害。後經朋友營救出獄,流亡日本,入法政大學讀書。

在日本,邵飄萍與潘公弼、馬文車組織“東京通訊社”,為滬杭報紙提供“東京特別通訊”專欄。1914年10月,邵飄萍登門拜謁流亡日本的孫中山先生,結識了黃克強、陳英士、李大釗、章士釗、吳定九等革命志士。1915年,外國報紙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邵飄萍更是第一時間向國內及時提供報道,予以揭露。李大釗也為“留日學生總會”撰寫《警告全國父老書》。兩人同時撰文反對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形成了呼應。

鑑於邵飄萍的報人道義和愛國情懷,時人譽之為:“鐵肩辣手,記者當有天下責任;快筆如刀,報人不惜滿腔熱血。”(未完待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