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四回孫中山的實業救國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四回孫中山的實業救國夢

1919年8月1日,孫中山領導創辦的《建設》雜誌在上海創刊了,自創刊號起,該刊就連續刊登了孫中山的雄文《實業計劃》。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孫中山看到戰爭結束後,歐美等國為戰爭服務的工業裝置,將大批閒置無用,眾多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將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如果中國能夠趁機利用這些裝置和人才推行實業建設,就可以大大加速中國的經濟發展。

為此他於1919年用英文寫了此書,並呼籲“國際共動發展中國實業”。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全書包括六大計劃:

第一計劃至第三計劃,主張在中國沿海修建三個深水港,也就是位於渤海灣的清河、灤河口之間的北方大港,位於東海杭州灣、乍浦、澉浦之間的東方大港,以及位於南海珠江口外的南方大港。以這三大港為中心,在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由沿海之內地修建水道,修建鐵路、公路、開發資源、移民墾荒和發展工農業生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第四計劃是鐵路計劃,主張按中央、東南、西北、東北、高原五大鐵路系統,修建十萬英里鐵路,組成遍布全國的鐵路網。

第五計劃是發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資料生產的計劃。

第六計劃則是開採、煤、鐵、石油和其他礦藏,也就是原材料和能源工業的計劃。

在結論部分孫中山總述了實現《實業計劃》,對改變中國落後面貌和促進世界文明的作用,並且呼籲“國際資本家為共同經濟利益”予以協助。

鑑於中國的貧窮落後,缺乏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和技術人才,孫中山認為要加快經濟建設,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在不很長的時間內,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實行“開放主義”,“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無人才,即借用外國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

實業計劃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開放主義”之上的建設計劃。孫中山指出利用外資必須以不損害中國主權為前提,主張根據平等互利原則,同外國資本集團訂立合同,並且可以給予外國資本以合理的經濟利益,但不能允許其侵犯中國主權。

《實業計劃》在當時沒有實現的可能,然而這卻是中國現代第一份改革開放的宏圖,把今日中國的建設成就與孫中山這份宏圖相比較,我們不能不欽佩孫中山的遠見卓識。

救國夢和缺錢的革命

1911年武漢革命後,孫中山從回國。當時上海盛傳:孫中山攜有鉅款回國,革命軍餉問題迎刃而解了。孫中山甫抵上海,中外報館的記者紛紛詢問鉅款數目。

他沉思片刻,說:“餘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實際上,終其一生,孫中山都在為籌措革命款項而焦頭爛額。

191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張謇拒絕擔任財政總長,他還為臨時政府算了一筆賬,估計每年臨時政府的財政缺口將達8000萬兩。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都因為缺錢少人,導致了失敗。

191年,55歲的孫中山南下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他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說:“夫以中國之地位,中國之富源,處今日之時會,倘吾國人民能舉國一致。歡迎外資,歡迎外才,以發展我之生產事業,則十年之內吾實業之發達,必能並駕歐美矣。”在這十年宏偉計劃中,孫中山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

在如何利用外資發展中國實業問題上,孫中山認為,應改變閉關主義而為開放主義,外資必須操之在我,不可授之於外國人,“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孫中山曾遊歷歐美列強,對“機器”的作用有充分認識,他希望外國投資者能夠提供機器,國人有機會學習工業國家的先進科技。“欲興中國之實業,非致數十萬萬匹馬力之機器不可。

孫中山很早就提出了開發浦東的設想,“創造市宅中心於浦東,又沿新開河左岸建一新黃浦灘,以增加其由此計劃圈入上海之新地之價值”。他的實業計劃涉及住房等民生問題,規劃“每年建屋一百萬間”,“為人民預備廉價居室”。

城市每家都要用上煤氣、電燈,“無論城鄉各家,皆宜有電話”。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孫中山很清楚,城市和住宅是文明的象徵之一,民眾由住房裡得到的幸福感,比起吃飯穿衣要多得多。

在孫中山的宏偉藍圖中,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來達到“民生民享”的目的。

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國父的理想才得以實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