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軍旗飄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章 大英帝國船政風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章 大英帝國船政風雲

8月17日,海軍部檢閱考核成績出爐。

海軍大臣鄭詩濤親自主持總結會議,公佈成績。

巡洋艦隊司令部成員,各艦管帶、岸防部隊的主官輪番上臺接受考核科的質疑,覆盤演練過程,總結得失,最後由軍制司公佈此次校閱的功過考評。

此次檢閱考核,主力艦隊南圻號巡洋艦笑到了最後,拿到了上等考評,總分第一。

南天號巡洋艦也拿到了上等考評,總分第二,不過分數差距有點大。

北容號、北琛號巡洋艦和飛鷹號驅逐艦拿到了中等考評,就只有北籌號巡洋艦因為魚雷演放操作不當,拿到了下等考評。

巡洋艦隊司令部大樓大禮堂的主持臺上,軍制司考核科的官員們負責講評南天號巡洋艦在這次考核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管帶路遠和幫辦大副葉明均認真記錄,準備在後期的訓練中有針對的加強改進。

主持臺下,巡洋艦隊其他管帶們也在點評南天號或者說管帶路遠在這次海軍部校閱考核中的表現。

“還好路遠管船能力不算太強,要不然我們可就真的無地自容了。”

才十七歲就擔任主力艦管帶的路遠給了巡洋艦隊其他各船管帶很大的壓力,尤其這個年輕人擅長戰略謀劃,精通海軍技術發展並且背景深厚。

前段時間巡洋艦隊絕大部分管帶嘴上不說,可日常訓練、私下交流的時候總是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孤立路遠。

好在路遠這次管帶軍艦考核說明他是人不是神,也有自己的劣勢,這反而讓其他管帶接受了路遠的存在。

“我覺得是曹國斌的功勞,那艘船之前可一直是曹國斌在管帶。”

“那你怎麼不說南圻號的成績呢,人家之前還是南圻號的大副呢,訓練功勞怎麼也有他的一份!”

“不管了,總之還有林管帶可以壓制他,等以後林管帶升上去了,咱們這些老海軍恐怕也到了給年輕人讓位的年齡,讓小輩們操心去吧!”

完成海軍部校閱考核以後,海軍部今年的任務已經完成一大半,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在下一財年爭取恢復400萬的海軍經費;其次是用小皇帝特批的造艦經費訂購三艘練習巡洋艦;再就是加快閩河造船廠那兩艘八百噸級的魚雷炮艦舾裝進度,爭取年底完成試航;最後是與財政部做好溝通,儘快發行海軍債券。

巡洋艦隊自然也不會閒著。

除了正常的訓練計劃,在楊威理的嚴令下,巡洋艦隊各艦摩拳擦掌準備提前搶人才——新曆900年是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派遣到東岸的海軍留學生即將回國,另外已經更名為皇家軍事大書院的第一批五年制海軍學員也到了上艦學習的時間。

在楊威理那個老頭的逼迫下,路遠一邊給自己在東岸留學的同窗寫信,一邊擔心即將到來的新曆900年。

新曆899年10月,海軍部重點推進的四大任務,關於下一財年海軍經費爭取工作率先完成。

經過面癱腹黑的海軍大臣鄭詩濤極力爭取,加上巡洋艦隊在上半年的優異表現,《海鏡報》和帝國海軍協會的鼓吹造勢,威敏宮和帝國諮議局最終同意將海軍下一財年的軍費恢復到400萬金鎊。

這意味著海軍明年至少能拿出100萬金鎊的機動經費,用於魚雷、水雷、潛艇、火炮觀瞄等技術追蹤、引進和仿製,另外海軍內部討論了大半年的完美裝甲巡洋艦前期考察訂購工作似乎也可以適時開展。

按照路遠的推算,東岸海軍六六艦隊計劃中最後一艘戰列艦三笠號大概會在新曆902年下半年入役,考慮到東岸海軍新服役的主力艦較多,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說戰爭最早可能在新曆903年年初爆發。

在不考慮海軍經費繼續增長的前提下,以新曆899年海軍經費結餘,再加上新曆900年到新曆902年連續三年的造艦經費投入,建造一艘完美裝甲巡洋艦綽綽有餘。

新曆899年最後幾天,帝國北方海面即將結冰。就在巡洋艦隊準備暫時移防到南方鎮海軍港時,海軍部重點推進的第二項任務也完成了。

閩河造船廠歷時三年,終於向海軍交付建康號和建安號魚雷炮艦。

帝國目前能夠建造千噸級以上軍艦的造船廠有閩河廠和北塘廠,其中實力最強的則是閩河造船廠。

閩河造船廠從最初只能生產木殼船隻,到後來的鐵脅木殼、鐵脅鐵殼,到最後的兩千噸級的近海鐵甲艦裝甲艦,接近三千噸級的兵船,造艦能力一直在不斷提升。在英東戰爭之前,帝國海軍總噸位是八萬四千噸,而閩河造船廠一家造艦噸位就接近三萬噸,佔總噸位的35%。

不過即便是號稱“實力最強”的閩河造船廠,在世界範圍內還是矮子裡拔將軍的小角色。

閩河造船廠造艦價效比太差,火炮、裝甲、蒸汽機、鍋爐、魚雷等關鍵設備均需進口,導致閩河造船廠生產的軍艦價格十分昂貴。

而且閩河廠的造艦實力提升的太慢了,拿東岸做例子:

閩河造船廠可以造鐵脅木殼的千噸級兵船時,東岸的造船廠還只能造一些幾百噸的小軍艦。

新曆894年東岸的造船廠建造完工秋津洲號巡洋艦,並掌握全套造艦技術時,閩河造船廠卻依然只能建造那些鐵脅鐵殼的兵船。

等英東戰爭結束後,北海水師直接被裁撤了,其他配套也一應停辦,這導致閩河造船廠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軍艦訂單。原本就造價高昂,生產的軍艦效能還比較落後的閩河造船廠機器老化人才流失嚴重,造船實力日益衰退。

至於北塘造船廠,雖然也造過全木質結構,排水量達到兩千八百噸的軍艦,不過造價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5萬金鎊,這可是英東戰爭之前金鎊還未大幅度貶值的價格。

正因為如此,國內一直有造不如買呼聲。

但是對於任何一個海軍強國來說,造艦技術都是必須掌握的。

其實帝國船政工作重新啟動的時間還要早於海軍重建。新曆894年,帝國在內閣工業大臣以下設立船政大臣後,統籌國內船政事業。

帝國第一任船政大臣祁善因為魄力不足,除了改善了帝國混亂的船政工作,並未有其他成績。新曆897年,第二任船政大臣餘寶泉就職後,這位前工黨成員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大量經費投入,再加上與海軍大臣鄭詩濤配合默契,這才扭轉帝國船政不利的局面。

餘寶泉首先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從財政部和工部籌集了第一批173萬金鎊的船政經費,並得到工部和財政部今後每年支援50萬金鎊經費的承諾。

這筆經費遠遠無法支撐搖搖欲墜的船政系統,不過對船政事業頗有遠見的餘寶泉決定拋棄工黨時代船政四處開花的狀態,重點支援閩河造船廠以及相關的配套工廠,再適時恢復北塘造船廠的造艦能力。

有了啟動經費後,餘寶泉利用高西帝國急於恢復在遠東地區影響力的心理,聘請高西造船設計師杜業爾、勘礦鍊鋼監工達韋德、海軍製造監工畢爾第、繪圖官李嘉樂、書記官伯樂在內的造艦顧問團整頓閩河造船廠,又低價從高西引進了一批二流造艦裝置,重新選址建造新的船塢以籌備建造輕型軍艦,最終具備建造大型軍艦的能力。

新曆898年,經過高西造艦顧問團考察整頓並補充機器,船政大臣餘寶泉以閩河造船廠舊式兵船“運糧、載勇、巡洋、緝盜頗為得力,惟馬力既微,行駛較緩,不能與商船爭一日之長。船政本為海防而設,若所造之船無事但藉以轉輸,有事難以衝擊,徒糜鉅款無裨實用”,奏請停造老式軍艦,並建議改造新式鉅艦,務使堅固迅捷,成一船即得一船之用。

威敏宮同意後,船政大臣餘寶泉宣佈對帝國海軍的每一筆訂單給予20萬金鎊的補貼。海軍大臣鄭詩濤聞弦歌而知雅意,憑藉這筆補貼擺平了海軍部內部的購艦派,在海軍經費十分緊張的前提下向閩河造船廠訂購了兩艘八百噸級魚雷炮艦。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在獲得寶貴的軍艦訂單後,餘寶泉明確要求閩河造船廠趁此次造艦,全面掌握設計、製圖、鍋爐、動力、船身、炮具、裝甲等一系列造船技術。

閩河造船廠在高西海軍顧問團的指導下,開工建造了一款帶有明顯的高西軍艦特徵,採用鋼脅鋼殼材質,外觀帶有雙煙囪、雙桅杆特徵的首尾樓船型魚雷炮艦。

這兩艘軍艦只有安裝在甲板上可以調整射角的魚雷系統採用進口設備,船殼、鋼材、蒸汽機、鍋爐、炮械均由本國製造。

也正因為如此,最終被命名為建康級魚雷炮艦的建造過程磕磕絆絆麻煩不斷,經常因為配套裝置無法準時提供而被迫停工,並且造價十分昂貴。

折算部分裝置引進和研發費用,建康級單艦造價達到了史無前例的67.5萬金鎊,就算扣除20萬金鎊的訂單補貼,也要47.5萬金鎊,而北容級巡洋艦單艦造價才85萬金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