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軍旗飄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二章 革命黨、海軍、小皇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二章 革命黨、海軍、小皇帝

譚青雲熟練的點著煤爐燒了一壺水,讓同窗和朋友們圍在爐旁烤火,順便分析道:

“如今咱們大英帝國政局並不複雜。英東戰爭之前,帝國朝野主要有兩黨兩派——分別是工黨和保守黨,帝黨和後黨。”

“工黨和保守黨因為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群眾基礎,所以被視為政黨。兩者相互制衡,前者的力量主要在地方,尤其是四大公爵控制的四個郡佔據上風,朝堂上也有曹澤雲組閣。後者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上也牢牢把持著京畿地區、蒙郡、山郡。”

“至於帝黨和後黨,他們分別依附於皇帝和老佛爺,只有效忠的物件但是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成員又與工黨、保守黨重合,所以只能是政治派別。”

“英東戰爭深刻的改變了帝國朝野的政治格局。兩黨之一的工黨直接解散,不過他們在地方仍有很強的實力。新出現的維新黨聲勢浩大,但是以當年鬧維新的那幫學生居多,除了寥寥幾個大佬,維新黨的骨幹們才剛剛進入朝堂在基層摸爬滾打,現在還無法與保守黨抗衡。而且維新黨就這麼點實力,內部又因為是否要實行虛君的立憲制分為保皇派和立憲派。”

“兩派方面,由於老佛爺被迫退居幕後,後黨這些年被親政的小皇帝各種打壓,實力大不如從前。不過老佛爺執掌朝政這麼多年,未必只有擺在明面上的那點實力……”

“你問我明年帝國政局是否會很兇險,分析歸納一下朝堂裡這幾個政黨和政治派別的傾向,你就會發現保守黨、維新黨和帝黨都是皇帝的支持者。如果皇帝決定對地方勢力動手,在朝堂中央,僅憑後黨一家很難阻止。”

譚青雲沒有將話說透,轉而將桌子上厚厚一疊印刷品分發給同窗,然後又從抽屜中拿出十來本紅色封面的小本子,嚴肅道:

“都認真看看黨的綱領,咱們組黨結社不能只憑一時的血氣之勇,這是要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認同的到我這邊領黨員證,不認同的現在就可以離開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年半的時間,譚青雲用他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和組織能力,將在西方留學的學生團結起來,並透過長時間的交流,找到了學舍裡的這些志同道合的戰友。

“救亡圖存,驅逐列強;創立民國,復興大英。這本來就是我們一起討論出來的綱領,又怎麼會不認同呢!”

其中一位叫夏雲華的陸軍留學生直接拿走譚青雲手上的證書,給其他同窗和工部的留學生分發。

最後一本證書自然是夏雲華自己的。他翻開證書,看到左邊頂端寫著黨的名稱——革命黨,底角印有003的編號,中間姓名、生辰、籍貫、入黨時間、介紹人幾欄都空著,右邊則印刷著黨的政治綱領。

“譚青雲,為什麼叫革命黨?”夏雲華還沒來得及開口,工部派遣的留學生劉維輝就搶先問道。

“我們要革新社會,改寫命運,所以叫革命黨!”譚青雲目光堅毅的解釋道。

“革命黨,這名字不錯,不過為什麼證書缺了002編號?”夏雲華瞄了一眼譚青雲那本001編號的證書,又四處看了看其他人的證書編號,疑惑道。

譚青雲笑了笑,提醒道:“我們還有一位戰友,不過現在還沒到透露他的身份的時候。我有預感他可能會成為我們今後成就事業最後的底牌,所以此事記得不要隨便洩露出去!”

新曆900年1月23日,革命黨在普國首都的柏林軍事學院一間簡陋的學舍裡成立。

到會的共計有十一人,譚青雲被推舉為黨魁,並成立了庶務、外務、軍事、宣傳、組織、主計六個部門。現場透過了黨的章程,革命方略,決定回國後在各地區、各系統秘密發展革命組織。

似乎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新曆900年上半年,帝國政局出人意料的平穩。

這種穩定背後則是暗流湧湧。

皇室成員忐忑不安的注視著威敏宮和聖白金宮的一舉一動,實力雄厚的地方四大公爵則按兵不動,只有聽到風聲的其他地方勢力在暗中相互聯絡,試圖抱團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風暴。

海軍在鄭詩濤老辣的掌控下,並沒有捲入這些是非之中,埋頭推進各項工作。

新曆900年2月3日,經工部協辦大臣兼大英購艦專家許景澄的考察和詢價,路遠提出來的練習巡洋艦分別在普國兩家造船廠相繼開工。

新曆898年,許景澄因病辭去大英駐露國公使的職務回國。

工黨解散後,帝國懂外事,懂海軍,懂工業制器的人才並不是沒有,但是三項都很精通的唯有許景澄一人!

經過海軍部和外事部艱苦卓絕的搶人大戰,勉強養好病的許景澄出人意料的被小皇帝任命為工部協辦大臣,後者也因此有了一個“海軍部一直想要卻註定得不到的那個男人”稱號。

雖然許景澄去工部任職,但是作為帝國罕有的軍艦專家,考察訂購三艘練習巡洋艦的重任還是交給了他。

許景澄也沒有辜負海軍部的期待,在聽取利國、高西和普國五家造船廠的技術方案後,許景澄最終選擇技術成熟並且價效比較高的普國付堅造船廠。

普國人的方案是在他們的赫拉級輕巡洋艦基礎上改進一款兼具訓練艦功能的小型穹甲巡洋艦。

赫拉級輕巡洋艦是普國於新曆896年竣工的一款明顯具有高速輕型巡洋艦效能特徵的通報艦,去年剛剛被普國海軍部重新歸類為輕巡洋艦。

普國設計師將赫拉級輕巡洋艦的艦體放大,使得標準排水量從原來的兩千噸級增長到了兩千四百噸,動力系統也升級為8座新式水管鍋爐,保證噸位提升後最高航速依然能夠維持在21節左右的水平。

在艦型設計上,設計師參考“練習巡洋艦”概念提出者路遠的建議,取消了並無多少實際意義的水下撞角設計,採用垂直艦首。

隨著軍艦機動能力的增強,水下撞角越來越雞肋,不僅很難威脅到敵人,反而會在惡劣的天氣和混亂的指揮下,成為誤傷隊友的罪魁禍首。

許景澄隨後提出赫拉級的指揮場所過於簡陋,於是普國設計師將赫拉級原來的一根煙囪改為兩根(這個時間點,許多人極度迷信軍艦煙囪數量,認為煙囪數量越多越正義,戰鬥力越強),在前部煙囪和前桅杆之間的艏樓甲板上設定了艦橋和司令塔。

為了增強軍艦的訓練功能,設計師還在艦體中部的兩座煙囪之間和後主桅後方設定了一些甲板艙室,改善了船員的生活條件。在司令塔、信號旗室頂端露天平臺和艦體尾部的尾樓艙室裝備標準羅經、車鍾和舵機,作為指揮備份的同時方便學員鍛鍊操艦能力。

這款軍艦被命名為應瑞級練習巡洋艦,屬於輕型穹甲巡洋艦,艦長104.5米,寬12米,吃水5米,採用兩座往復式蒸汽機,設計最大航速為21節。

在防護方面,應瑞級輪機艙等重要區域的穹甲傾斜面裝甲厚度為60毫米,艏艉部分裝甲厚度只有25毫米,穹甲頂部裝甲厚度為30毫米,司令塔和主炮防盾裝甲厚度為50毫米。

為了統一火炮型號口徑,應瑞級採用兩門單裝150毫米口徑主炮,分別安裝在艦艏和艦艉甲板上。四門單裝105毫米口徑副炮耳臺佈置分列船舷兩側,擁有較大的射界,可以透過電發裝置實現齊射。另有六門47毫米機關炮和兩挺馬克沁機槍分別安裝在兩側的舷牆內,還有三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魚雷教學。

總體而言,應瑞級練習巡洋艦以較小的噸位,完美的兼顧了訓練艦和巡洋艦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應瑞級練習巡洋艦造價只有65萬金鎊,再想想建康級炮艦的單艦造價……

其實普國人最初的報價才53萬金鎊,許景澄看過原始方案後,根據帝國造艦以實用主義為主,儘可能兼顧其他用途兩大原則,考慮到帝國主力艦數量急缺,應瑞級練習巡洋艦在某些情況下也得當半個主力艦使用,所以要求增加艦上的武備和裝甲厚度。

普國設計師從諫如流,將主炮從八門105毫米單裝炮升級為兩門150毫米單裝炮和四門105毫米單裝炮,將輪機艙等重要區域的穹甲傾斜面裝甲厚度從最初的25毫米增加到60毫米,穹甲頂部厚度從25毫米提升到30毫米,所以造價才飆升至65萬金鎊。

另外楊威理推進的挖人行動進展順利。

巡洋艦隊作為大英海軍的牌面,吸引力本來就比江防艦隊、岸防部隊、海軍軍校以及海軍總部更強,又有路遠出面拉攏,回國的留學生們大多選擇加入巡洋艦隊。

至於皇家軍事大書院的海軍學員,以路遠在年輕海軍官兵和學員心目中的地位,略施手段就能手到擒來。

唯一比較糟心的事情就是海軍債券發行工作還在扯皮之中。

由於保守黨領袖李星海把持財政部長達十年之久,財政部幾乎成了保守黨那些老學究的大本營。他們口口聲聲茲事體大,什麼對海外英僑發行公債有辱斯文,堂堂泱泱上邦不能做這種下作的事情,就是拖著不給辦。

就在海軍部與財政部為了海軍債券是(利)否(益)發(分)行(配)爭執不休的時候,第一批陸軍留學生從奧國回國了。

陸軍留學生回國瞬間擊碎了大人物們刻意粉飾出來的風平浪靜。

帝國朝野乃至於各國駐大英的公使們紛紛將目光都聚焦在了威敏宮,想從小皇帝對這批學員的安排看出帝國未來數年甚至十數年的政局走向。

四大公爵同樣也在觀望。

四位曾經協助皇室平叛,位極人臣坐擁一郡之地的老公爵並沒有相互聯絡,他們相信彼此之間的默契,異常冷靜的等待威敏宮的試探。

新曆900年8月7日,帝都城電閃雷鳴大雨傾盆。

小皇帝親政後並未修繕過威敏宮的一磚一瓦,因此作為帝國心臟的威敏宮略顯寒酸和陳舊。

面對夏季突如其來的暴雨,小皇帝的寢宮又漏水了,侍衛和工匠們不得不冒著大雨爬上屋頂臨時進行修補。

御書房,狂風裹挾著海量的雨水不斷衝擊著窗戶,噼裡啪啦作響。偶爾有閃電劃過黑漆漆的天空,雷聲將響未響,讓書房的侍從和侍女們不得不提心吊膽。

藉著新安裝的電燈昏黃的光線,小皇帝終於批閱完奏章。他斜斜的靠在龍椅上,雙眼緊閉稍作休息。

有侍女走過來,替他按捏穴位舒緩神經。

小皇帝一邊享受侍女的伺候,一邊將手裡的軍部大臣奏摺揉成一團。

片刻後,小皇帝睜開眼睛,視線越過案頭淡淡問道:“老師,你怎麼看?”

“我永遠站在陛下這邊!”內閣中堂大人,保守黨領袖,帝師李星海坐在凳子上,頗有坊間傳言的那般飛揚跋扈,中氣十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