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凡人時代之變革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四章 加入青年團、樹苗工程和土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四章 加入青年團、樹苗工程和土豆

只見周寶鄭在搖頭,搖啊搖的,姬洪軍真想一手給他固定住,但是他還是沒敢動,如此太放肆了呢。想了想姬洪軍表現的確實很好,但是周寶鄭又不想讓他輕易得逞,得給小家夥加點壓力,鄭重說道:“哎,剛才我發現你是84年的有點小啊,而且是我們班、還是我們學校最小的呢。對了,我還總奇怪呢,你以前在幼兒園和小學是怎麼升級的,我們這邊不都說要求7歲才能上一年級嗎?”

周寶鄭看著姬洪軍得意的神情瞬間消失,暗想讓小家夥知道要想進步必須要更好的表現才能,不能由著他翹尾巴!

姬洪軍知道到了表決心的時候,不再笑了,嚴肅說道:“老師,你可不能這樣,現在都是以表現論的,我的成績最起碼給你掙了面子的,對吧?你放心,下次考試我還會是學校前三名的。還有您的語文課,我也強烈要求進步。,只要您准許我入團,我學習的動力更足了,您就看我更好的表現吧!至於以前就是因為我表現好,老師們都很像您一樣年輕英明,呵呵,也喜歡我這樣的聰明好學的。他們都是好老師,當然支援並同意我升學的。”

兩個人一通討價還價,結果都比較滿意,姬洪軍樂呵呵的回班裡繼續上自習。

入團的程式有點繁瑣,不過這才顯得珍貴和鄭重,要拍個人大頭照。這個還得排隊等候,一個一個的來,這是姬洪軍第一次拍大頭照,而且據說是被放在檔案裡的。姬洪軍一直很激動,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定格,又生怕出錯,像個小媳婦做什麼都是小心翼翼的。

而馬磊是個活潑跳脫的性子,咋咋呼呼的,好不在意似的,他的成績班裡排第16名。排隊的時候,馬磊跑跑跳跳的,讓照相的老師看著很不耐煩,對他冷嘲熱諷,就差指著鼻子罵他是混進革命隊伍的奸細了。

拍照的時候,馬磊有點左右搖晃,老師就讓他擺正姿勢,但是左右老師都不滿意,接著數落。這下馬磊可是慘了,當著這麼多人的面,還有好多其他班級和年級的同學都紛紛側目,都想瞧瞧,這傢伙是什麼樣的人?怎麼惹的老師如此的嘮叨像唸經?

同學們都受不了了,此時,天氣還有點冷的,又不敢當面笑馬磊更不敢抗議,大家只能等著,或許老師說的累了才放過馬磊,這時拍照才正常。姬洪軍就離馬磊隔了一個人,也跟著受無妄之災,還好,這老師只是針對馬磊。

姬洪軍儘量表現自己完美的一面,閃光燈一亮就感覺還不錯,自己穿著媽媽給買的淺紫色的襯衫,外套是有著條絨的,還有暗紅和夾著黑色斑點的夾克衫,頭髮還是短短的,顯得很精神。

接著就是:新的團員對著共產主義團旗集體宣誓!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團的章程,執行團的執行團的決議,履行團員義務,嚴守團的紀律,勤奮學習,積極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這個場面非常的鄭重、嚴肅,那一刻就像感覺自己在精神上昇華了一樣。姬洪軍暗暗的發誓:自己一定無愧於光榮的團員身份,爭取先成為優秀團員,再想儘早入黨,再昇華!

到了此時,就是走團組織的各級程式,等著下發團員證和團徽了。

半個月後,當看著蓋著深深鋼印的團員證,還有一部分被鋼印遮住的自己的照片,姬洪軍非常激動。這些或許,很多金錢都換不來的精神的享受!還有那團徽,只有表現特別好的才有資格。看著掛在自己的衣服上,姬洪軍感覺自己更是個標準的共青團員啦。姬洪軍為自己的身份非常的驕傲,感覺自己有了更足的使命和理由要努力!

而隴NS區,郎代蘭和妗子在山裡開墾荒地,山連著山,大山套小山,山裡的地形大部分是斜著分佈的,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遇到一小塊平地。大部分還是斜著的,山裡的地是土石混合,小石頭不斷,大石頭幾乎沒有,主要是把石頭清理出來,然後再把荊棘雜草再清理一遍。

到了3月底的時候,兩個人主抓,再請臨近的鄰居親戚幫忙。

好在這山裡的人還是比較淳樸的,此時,山裡的老百姓還比較的清閒,幾家人在一起烤火取暖,山裡日子過得不緊不慢!他們大都一年到頭,每天大多吃兩頓飯。以前是真的山裡收成少,捨不得吃。現在則是養成了生活習慣,有時候真的餓了,就吃點乾糧。

鄉親們根本沒有想到要報酬,只是管好飯就好。媽媽和妗子特意專門安排,畢竟都是鄉裡鄉親的,主要是中午飯和晚飯,每頓都有肉。還有少量的啤酒,這些是專門從縣裡訂的,直接量大送貨上門,就是送到山腳下。

前前後後投入了3000元錢,竟開墾了20畝地!本來,兩個人合計先試著5畝地就不錯了,但是鄉親們都比較熱心,積極踴躍的來幫忙,剎都剎不住。直接開墾到20畝大片土地,他們也沒有人眼紅郎郭家佔地,都知道僅僅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最後,實在是不敢再擴大開墾面積了。一家人陪著小心,從姥爺到妗子和郎代蘭一起勸說,才請越老越多的鄉親們止住,總算第一步超額完成。

遠在歷城的郎郭忙的馬不停蹄,他先後與公司老總、採購經理有了接觸和詳細瞭解。公司綠化所需的樹苗,確實是自己老家隴南有的樹種,主要是白松雲杉。可是,他們要的半大的樹苗大約都在1米以上的,這種樹生長的很慢,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直接給公司。但是,現在一些公司直接育苗到15公分左右,他們可以銷售給當地市政部門或者綠化公司。而採購樹苗,得先適應當地生長,等長高後再出售給最終的綠化公司。

這些單位也從隴南當地訂製一些小樹苗,但現在樹苗還是很少的。此時,可以說是綠化樹苗嚴重供應不足,甚至是緊缺的。郎郭收集的資訊越多,發現真是個好的專案,發財指日可待啦。

郎郭在歷城繼續不斷奔波,聯絡了綠化公司、銷售和育苗公司,說明了隴南當地的情況才得知,這些公司也是很需要農戶育苗,但又跟隴南農戶沒有聯絡的,他們正發愁沒有當地的關係呢。正好,郎郭上門,甚至採購經理保證籤合同可以直接收購。

連續跑了1個半月,已經到了3月底,幸好,隴南晚上那邊還是很冷,高原地帶天氣變化無常,比內地的植樹時間要晚一些。正好,此時郎郭已經從育苗公司拿到了隴南省白松雲杉的種子。

還好,現在鼓勵農戶試種,優惠價5000元買了20畝地的白松雲杉種子。按照專家給的資料,一畝地可以育出7萬棵左右,他們也會跟蹤並指導生長情況,2年到3年後就是140萬到170萬棵,每棵15公分的樹苗可以售價在0.4元/棵。

郎郭想著:這些都是給的理想資料,到時候這麼大的量還得看市場行情,但是賠錢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加上平時多除草和照料,主要還是費時間,生長的太慢。

按著專家指導,全部種上已經到了4月10號。前前後後的種子錢、化肥錢、薄膜錢、還有請親戚朋友的人工飯錢以及招待專家的費用,還有鄉親每人都給了100元錢,共計花費2.5萬。這在山裡是很大的一筆開銷了,後續的2-3年還得施肥除草等費用算上還得3萬左右。

好消息接踵而至,因為郎郭和隴南省裡和地區的農業專家有了直接聯絡,專家們也想著把綠化樹苗作為新的產業。而且因為隴NS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是其它地方無法比擬的,極有可能發展為突破點,山裡的老百姓都有跟著可能受益的。

專家們都很熱心,幫著介紹綠化公司和銷售等等。而且這些省內外的公司也願意直接簽了購買意向。可以說,綠化樹苗剛剛育苗,銷售根本不用發愁的,甚至是多家求購的大好局面。

郎家的樹苗產業,真可謂形勢一片大好啊。

透過電話練習,郎郭家和姬洪軍家商量具體的合作事宜,就按投資比例計算。但是小舅沒有多少的現金,媽媽又不能全年都待在隴南。還要請姥爺、姥姥照看,主要是妗子長時間照顧才行。

媽媽和舅舅都不是吃獨食的性子,姐弟協商,按照協議簽字畫押:共投資6萬整,兩家出資比例是4:2。媽媽借給小舅1萬,小舅自己再陸續出1萬,媽媽出資4萬,最後佔股也按這比例計算,包括現在的開墾的20畝荒地在內,嚴明雙方的責任和投資。

郎郭幾個月的辛苦總是有收穫的,算是見多識廣啦。他嚴明:親姐弟明算賬!先小人後君子,以免姐弟出現矛盾。妗子也比較同意,主要因為他們家確沒有閒錢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山裡的東西和物產很豐富,但是因為地理和交通閉塞,又不能規模化的運輸,很難換成實實在在的現金。部分出產要麼自己吃,要麼養豬吃,但大半部分都壞掉了。

比如像土豆,畝產高大上萬斤!山民千方百計想辦法也吃不完,家家戶戶都養著6頭以上的大黑豬,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毀壞或者瞎啦。每年不知道糟蹋多少,而這些在城市和東部平原都是上好的東西啊。

提起土豆,人們總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不過在歐美發達國家,尤其在德國人的心目中,它卻是“十全十美的食物”。德國人對土豆有種特殊的感情,每次遇到危機,土豆總能幫德國人解決各種困難。

位於慕尼黑的土豆博物館是德國三家土豆博物館之一。這裡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上千種土豆。除了通常的土黃色土豆外,還有紫色、黑色、紅色等顏色的土豆。土豆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圓的、松果形、月亮形、長條形等等。

博物館還用油畫、雕刻等藝術形式向人們講述土豆的歷史和各種土豆美食。據說,土豆初到歐洲時,並不受歡迎,因為人們說它是那些不開化的、被征服的民族的食物,會招致麻風病,因為高貴的歐洲人從來不吃塊莖。

德國人改變對土豆的態度,與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有關。18世紀中葉,瘟疫和自然災害侵襲德國,導致農業顆粒無收,餓死的人很多。

危難中,弗里德里希大帝想起好種易活的土豆。他先給土豆以王室的聲望,讓王室女成員都戴上了土豆花。接著,他又讓士兵種植了一大片土豆,土豆長出來後就派最精銳的部隊去看守,晚上再把軍隊撤回。

結果,好奇的農民紛紛夜裡到地裡去偷土豆。就這樣土豆的種植得到了普及。直到現在,在德國波茨坦無憂宮裡的弗里德里希大帝墓前,總是擺放著土豆。

“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德國有10多次透過舉國種植土豆,吃土豆,闖過了自然災害、戰後衰退、經濟危機等。”慕尼黑土豆博物館專家埃德哈德公開演說,像弗里德里希大帝的軍隊在戰爭中靠吃土豆堅持到最後勝利。之後,吃土豆成為德國軍隊打勝仗的“秘密武器”。

對於德國人來說,土豆更是危機中的“救命稻草”。史料記載,從1929年開始,德國遭遇了經濟危機,當時,她的全部記憶就是一個詞———飢餓。德國至少有半數人口失業,很多人家只能買得起土豆。他們既把它當菜,又把它作為主食,是土豆幫他們躲過了經濟危機。人們為此稱它為“第二麵包”。

同時,德國天氣陰冷,農作物不好生長,歷史上鬧了好多次饑荒,但土豆的“發現”,讓德國人找到了破解方法。每一次,就是靠一日三個土豆,德國人一次次取得了最後勝利。

德國超市裡各種土豆食品應有盡有:土豆粉,土豆條,土豆丸子,土豆燒酒,土豆蛋糕……德國人吃土豆無論是數量還是吃法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日三餐至少兩餐吃土豆。

德國還湧現出不少土豆新事物:土豆旅館,提供與土豆有關的旅遊服務;土豆紀念碑,所有為土豆事業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都被刻在碑上;土豆圖書館,從土豆的歷史、趣聞到土豆的學術研究的書籍都能找到。在下薩克森州,青年男女熱戀時,會送給對方一個土豆,因為對當地人來說:“愛情和土豆一樣寶貴”。

德國人喜愛土豆,除了它的營養價值外,土豆還包含著“勤儉節約”、“樸實無華”等“土豆精神”,正像德意志民族一樣。難怪,歐洲鄰國乾脆管德國叫“土豆國”。

做一顆有故事的土豆,種一片純生態的綠色有機土豆……

在隴南的山裡,都是半林半牧的山地,高山土豆就生長在海拔2800米到3200米的林帶旁。姥爺掰著手指頭數了數說:“高山土豆的生長期為2月到9月,生長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再加上本地特有的土質,所以土豆的口感好,韌性也好。”

最好的還是老品種,姥爺也說不出來具體叫什麼品種,但就是他從小到大一直看到的那種。“隴南人吃土豆,真是變著法地吃,吃出了太多的花樣。”姥爺挨個說了一遍:蒸土豆、燒土豆、炒土豆、打土豆……做包子、做土豆餅、做洋芋擦擦、做丸子……

土豆都快成了隴南人的主食,哪一頓都少不了。

而此時,隴南太偏僻,物產豐富卻換不來錢,改革開放還沒有照射到山裡。山民們一邊等待國家的好政策,一邊開始自己的闖出去,男人去打工掙錢賣苦力,女人卻一波波的隨著潮流遠嫁中原和東部沿海……

轉眼間又是20天,這次探親之旅可是辛苦媽媽和姑姥姥,他們一直待到樹種子正常發芽,而且到出芽整齊了,她們才敢下決心買票回家。期間,她們按照專家的指導初步完成育種。

每步都嚴格按專家的要求做!生怕一步不對就全失敗了!看著整整齊齊的嫩黃色的小嫩芽,整個郎家才舒了口氣,尤其是姥爺也跟膽顫心驚的,老人家總嘀咕:“投資有點大了,風險也大了,膽子也太大了!”

現在,終於有了點希望和看的見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