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明末皇帝分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零七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零七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

四月末,天津特區zhèng fǔ展開滅蝗行動以來,每天數以千計的周邊農村百姓在城門開啟後,便湧入城市中,將辛苦捕捉的蝗蟲交給zhèng fǔ收集地點。而zhèng fǔ辦事人員,稱量蝗蟲的分量後,則是爽快的當場給錢。

每rì白天,收集大量的蝗蟲,傍晚時分則白天收集的蝗蟲集中焚燒銷燬。

這次滅蝗行動,附帶的效果是令周邊農村的村民增長眼界,充分瞭解商品經濟時代初期的繁榮城市。對於這個年代的農民,起到了開啟民智、增長見識的效果。

至少,城鄉經濟差距,將會被農民充分意識到。用這種“糖衣炮彈”的方式,引導農民轉型為市民和產業工人。這一點,倒是特區當局的陽謀。

經過將近兩年時間的發展,天津經濟特區大多數的家庭,早已經實現了溫飽。吃飯、穿衣、租房、教育等等問題,基本不成問題。普通家庭,只要有一人參與工作,即可養活全家三四口人,保證一家老少吃飯穿衣的問題。

就拿衣著來說,整個特區的公職人員、國企工人、學生、軍人,每季度皆發放做工jīng良的制服和休閒服裝。普通的市民家庭,只要擁有一份工作,也能夠自己掏腰包購買新衣。

而這個年代的普通農民多屬於赤貧層次,一生添置的新衣往往不超過十件。而一個普通農民,添置的衣物,不但是自己穿。而且還要留給後代穿。

拿穿著對比,特區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年添置的新衣,可能會比這個年代普通農民家庭一生添置的新衣更多。

這種城鄉差距的存在,也正在潛移默化的吸引農民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中。

“娘,那件衣服好看……”一名灰頭土臉的女孩,站在一家裁縫店門前,羨慕的看著掛在衣架上的許多漂亮衣裙。

“孩子,別看了!這是城裡人才穿得起的!”一名三十出頭的婦人低著頭,手裡面抓著方才從官府手中領取的30文錢。露出了因為貧窮而羞澀的神情。

一件普通的棉織品衣服,也需要1兩多銀子。而其他的綾羅綢緞,最起碼要五兩多銀子。這些新衣,根本不是普通佃農家庭消費得起的。

“為什麼城裡人能穿得起漂亮衣服?”孩子很幼稚的問道。

婦人並沒有多少見識,咬著嘴唇道:“這是命!”

店中的裁縫忽然叫道:“桂枝嬸,是您啊!”

婦人愕然,半晌不敢確認道:“你是……霞子?……”

裁縫點頭笑道:“桂枝嬸子,是我!原本俺嫁給隔壁村老張,家裡窮的揭不開鍋。前年困難。差點餓死。後來,當家的聽說葛沽招工。咬牙進城了。現在,當家的已經能夠在城裡麵包工程。一年忙到頭,也就賺個五六千兩包工錢,但是煩心啊。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工人屁大一點事都要揪心。我雖是一婦道人家,但是進城後也不想靠著當家的養活,所以開了這家裁縫店。桂枝嬸子,我的針線手藝還是您教的呢,要是不嫌棄,您跟我在城裡面做裁縫吧?”

桂枝頭腦暈乎乎的。道:“霞子,城裡面做裁縫,一年能掙多少錢?”

霞子豎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掙100兩銀子,不成問題!而您跟我幹,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餓著您。”

“成,回家我和當家的說!”桂枝連連點頭。

農民進城。被城市的繁華吸引,轉型為產業工人,在特區已經形成cháo流。

由於先進城的一批人,絕大多數人的境況遠遠好於鄉下佃農和自耕農。所以。對於貧窮的鄉下人,形成了榜樣號召效應。

當然了,大量的佃農進城,對於鄉下的地主老財們來說,卻並不是好消息……

——————

天津桃源沽,誰不知道李禪大老爺家有八千畝良田,僕傭百人、佃農兩千,雖非官宦世家,但也花錢走後門捐了個七品官身,在地方上屬於豪強,縣令、知府一級的老爺,對於他也是客客氣氣。

但是,最近李老爺顯得悶悶不樂,令家人也跟著悶悶不樂。

這天李禪終於開口了道:“老張啊,你說最近這些泥腿子們,怎麼都失心瘋了。好好的佃農不做,一個個跑到城內做工。”

眼見著,再過一個月就是農忙,但是莊子中的佃農居然走了三成,作為地主的李禪如何不擔憂。

老張是府中的管家,府中的收租、討債等等各項經營事務,皆是由他掌管。

“老爺,城裡面不斷招工,給的工錢高。城裡一個月工錢,能抵得上鄉下幹一年。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幹,不像咱鄉下,農忙的時候忙的要命,閒的時候無事可做。”老張說道。

李禪道:“城裡面真的那麼好?我看不見得!現在是官府老爺們闊氣,在城內大興土木,也不過是幾年光景。等到城內的營造工程修完,官老爺總不能白養活那些泥腿子。到時候,他們來求我,我還不佃田給他們!”

中國古代佃農和地主之間的關係,屬於僱傭關係。

表面上,佃農屬於zì yóu民,有選擇自己工作的權利。

實際情況,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人多地少,總是佃農求著地主佃田給其耕作,而不是地主求著佃農給自己種田。

站在食物鏈上游的地主,越發滋長其驕橫心理。極端一點的地主惡霸甚至號稱——有漂亮老婆的佃農,能種好田。老婆相貌一般的,只能佃差田。沒有老婆的,沒有種田的資格。

在農業經濟時代,底層百姓只有種田這一項選擇,自然只能地主忍氣吞聲。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是農民起義。

但是,經濟特區周邊的百姓多了一個選項——去城裡面去做工人!一方面,令佃農們多了一項更優厚的選擇,另外一方面也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

經過將近兩年的對比!

繼續在鄉下做佃農的,依然赤貧。而一些選擇去經濟特區做工的,經濟狀況已經堪比百畝田產的地主。

如此一來,到經濟特區打工,已經成為天津地區的鄉民們最熱門的選擇。而為了容納越來越多勞動力湧入城市,特區加大對公路、港口等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

“要想富,先修路。”在後世可謂是常識。而在17世紀。目光再深邃的經濟學家,也未看透到這個層次。

“修路”並不僅僅包含公路、鐵路,而是包含了交通物流的方方面面——公路、鐵路、港口、運河、機場、橋樑,等等任何交通基礎設施。

有了良好的交通環境,才能擁有良好的物流。而擁有了良好的物流,才能發展工業、商業、旅遊、商務等等各行各業。

在天津經濟特區成立一年多以來,港口、公路等等交通物流相關的硬體設施投入,每年皆是達到數百萬兩銀子。

大量的銀子砸下去,使得經濟特區範圍內。交通顯得四通八達,三合土、瀝青的公路。基本上鋪到最邊遠的鄉村、山野。

道路的暢通,使得特區境內馬車、牛車、人力板車等等車輛運輸大為繁榮。根據統計整個經濟特區境內登基的馬車有800多輛、牛車500多輛、人力板車1500多輛。這些車輛的運輸,雖然比不上後世的汽車、火車運輸能力,但是卻令特區境內的物流運輸效率倍增,運輸成本明顯降低。

至少,像蜂窩煤之類的商品,因為交通物流成本的昂貴,只能在城內銷售。但是隨著公路的修建,板車能夠直通農村。於是。整個天津經濟特區周邊的一些鄉村,也紛紛成為了特區工業品的傾銷地。

當然,特區大興土木,這些就業崗位月薪達到一至三兩白銀,對於周邊的佃農來說,吸引力實在太強了。以至於經濟特區周邊的佃農們,開始紛紛放下了鐮刀、鋤頭。拋棄了農村的生活,湧入特區的工業建設狂cháo中。

這場工業化的大cháo中,最大的收益群體,恐怕要屬於天津地區的底層百姓……

————————

“國師大人。朝廷批准了漢沽、塘沽併入經濟特區……”將岸顯得喜形於sè。

“嗯!這兩沽靠海,拿到手之後,新的海港建設就提議提上rì程了!”肖圖白笑道。

事實上,肖圖白比將岸訊息更為靈通,因為皇帝是他的分身,兩者遠隔千里,腦電波卻是依然能順暢的溝通。

經濟特區拿下更多的土地,一方面是為進一步發展儲備土地、港口資源。另外一方面,卻也是向朝廷財政輸血。因為有葛沽、鹹水沽的先例,50萬兩的銀子,便能夠讓土地併入經濟特區。而併入經濟特區後,稅收、政策皆是由特區制定。只要特區當局不是造反,朝廷是不能干涉特區內部的治理,更無權向特區索取額外的稅收。

漢沽、塘沽併入特區的代價,是向朝廷繳納100萬兩銀子。對於財政入不敷出的大明王朝來說,100萬兩銀子可謂是及時雨,大大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危機。

而對於特區來說,土地開發成工業、商業用地,土地價值能夠呈現百倍增長,自然不在意100萬兩的“小錢”。

事實上,漢沽、塘沽併入特區後,未來數年內,基礎設施建設,恐怕要投入超過1000萬兩銀子,才能夠將海港建設起來。但是,港口建設起來後,對於特區經濟拉動效果,顯然也是非常明顯的。

按照此時天津的交通物流極限,當商品經濟規模達到5000萬兩銀子時,便會遇到天花板。而擴建港口,則能讓天津沒年經濟生產規模的上限達到兩三億兩。若是經濟規模達到3億兩,3.3%的稅率計算,每年的稅收也將會超過1000萬兩。那時候,恐怕天津的每年能夠徵收到稅收,將會達到大明王朝總稅收規模的四分之一以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筆經濟賬算來,港口投資的利益,是何等的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