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榮耀法蘭西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0章 納爾遜的海軍夢(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30章 納爾遜的海軍夢(中)

在連續5天內,鞭撻了32名嚴重違紀的水手(士兵)之後,直布羅陀的數千名水兵軍紀為之一振,至少明面上沒人膽敢挑戰納爾遜上校的權威。但要塞守軍士兵的內心,也許每個人都會詛咒身體羸弱的矮個子。此時的納爾遜身高僅5.6英尺(1米7左右),在他丟掉胳膊之前的體重也不到130磅(58公斤)。

事實上,在19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上的環境相當糟糕、工作異常危險、晉升基本無望與少得可憐的薪水都很難吸引多少志願者。僅有少數小夥子夢想榮耀,報名上了船;一些老水兵則是被招募廣告所吸引,廣告號召“忠實的勇士”與艦上老水兵和其他夥伴們一道共同為英王和國家效忠。

但最終,皇家海軍最有效的招募水兵(水手)的辦法還是去四處亂抓壯丁。艦隊強募隊通常由六名強壯的水兵組成,他們在一名下級軍官帶領下,在軍港附近的村鎮亂竄,見到有海上生活經歷的人就拉去“強迫”服役。那些犯事而被關在監獄的水手也會被趕上軍艦,“每位犯人”只需要賄-賂治安官10先令即可。

曾有倫敦大律師聯名抗議過這類極其野蠻又慘無人道的做法,但英國海軍部以及各大洋艦隊的此類做法卻得到了歷任英國國王的權力支援。直到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之前,仍舊保留著強行徵兵到幾乎沒人願意去的嚴酷而危險的海軍中。

相對而言,英國的小夥子們更喜歡加入英國陸軍,也就是傳統反國王的議會軍,不僅薪水高,還有給平民子弟保留著晉升軍官的機會。那些以優秀軍官身份退役的軍人,很容易受到託利黨和輝格黨的歡迎而被納入其政治陣營,可以候選人身份參加選區的議會下院選舉,並有機會自由進出威斯敏斯特宮。

基於此,偏向白金漢宮(王室)的英國海軍可以永遠保留著“英國皇家海軍”的高貴頭銜,但聽命於威斯敏斯特宮(議會下院)指令的英國陸軍屬於平民軍隊。

與其他自願參軍的平民子弟不同,霍雷肖?納爾遜在其12歲的時候便成了一名海軍候補生(儲備軍官),據說是英西戰爭的訊息激起了年青的霍勒斯報名從戎的念頭。依照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海軍候補生通常會授予貴族或官宦子弟,而納爾遜不過是出生在英國內地的一個有教養的窮牧師家庭。他父親是個鰥夫,撫養了八個孩子。非常幸運的是,納爾遜的舅舅,莫里斯?薩克林上校就是“理智號”戰列艦的艦長,身為海軍高階軍官的薩克林上校有權推薦一兩名親人。

事實上,納爾遜的莫里斯舅舅一開始是堅決反對親外甥來海軍服役,直到納爾遜的老父親也拿出妻子的遺言去勸說自己大舅子時,那位海軍上校才最終點頭。他甚至哀嘆道:“可憐的霍勒斯到底造了什麼孽,這麼弱的身體,什麼工作不好幹,偏偏要去海上遭那份罪。既然這樣,就讓他來吧。到了海上第一次投入戰鬥,加農炮彈就會敲掉他的腦袋。你現在就來為他出發做準備吧。”

在英國海軍服役了20多年之後,納爾遜依然清晰的記得自己獨自一人趕往“理智號”戰列艦,向上校艦長兼舅舅報道的那一天場景。

1771年3月初,在英國的查塔姆港,寒風掀起陣陣波浪,衝擊著碼頭,濺起片片浪花。帆船在風浪中顛簸,旅館的招牌被風吹得嘎嘎作響。

一位皇家海軍上校正沿著海岸走著,突然一位青年走近他。小夥子衣著簡樸,但很整潔,流露出一付沉著自信的神情。他沒有象這位軍官想象的那樣,伸出手來討錢,他只是開口問路:“先生,理智號停在什麼地方?怎樣去找到它?”

這位海軍上校就是“女王號”戰列艦的艦長亞歷山大?胡德,而那位年輕人就是前往“理智號”報道的霍雷肖?納爾遜。此時的皇家海軍的“理智號” 戰列艦和“女王號” 戰列艦等新近服役的軍艦一道停泊於麥德韋河河口。

此時此刻,胡德上校不曾想到,新來的海軍候補生納爾遜將在20年後成為自己麾下最得力的干將,可能也是最會惹麻煩的傢伙。單單就體質而言,納爾遜或許是全艦隊中最弱的海軍候補生。在寒冷的夜晚,瘦弱的小家夥不停地咳嗽,神經衰弱使得他徹夜難眠;加之食慾不振與氣虛體弱,納爾遜時常還會暈船。

在十八世紀,帆船戰艦本身才真正發展成為完善的海上戰鬥的武器。軍艦的輪帶動滑輪操縱船舵,改變了過去那種靠人力在整個甲板寬的地方大幅度轉舵的笨拙方法,從而提高了軍艦的作戰機動能力。老式木殼戰船因船底附著海洋生物而降低了速度,採用了銅皮包護船殼可阻滯這種海洋生物的附著。

隨著造船工藝的提高,裝有縱帆裝置的高大的船樓淘汰了。軍艦降低了重心,提高了速度,航行得更遠。不僅如此,船帆也大大改進。艏部縱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間的支索帆比僅採用橫帆航行起來更能吃風。橫帆的驅動力因增加了翼帆也得到加強,它由原船帆橫杆端向外延伸。滿帆時,一艘大型帆船戰艦可掛36面帆,以十節的航速波浪前進。

當然,18世紀軍艦最明顯的改革之處是在甲板下面安裝了一排排威武的大炮。一艘60多米長的軍艦,巨大的艦體上下三層安裝了多達一百多門大炮,每發炮彈相當於一個人頭大。單舷火炮齊射,一次可射出半噸炮彈。除普通炮彈外,軍艦的火炮還可以發射各種各樣的武器:一粒粒滑膛槍子彈大小的葡萄彈,一串串飛嘯的鏈彈、火箭、炙熱彈,以及暴雨般呼嘯而來的鐵釘子,廢棄的銳利鐵片。

“戰列艦”,正如它的名稱所表示的那樣,有其獨特的作戰方式。它們的炮火十分強大,在大型海戰中列成縱隊進行炮戰。根據英國海軍的主流作戰觀點,他們的基本作戰方式是將戰列艦編為戰鬥隊形,大約十二艘戰艦,首尾相接,排成一路縱隊,在敵方近處透過,當各艦駛過敵艦時,艦上的大炮一齊向敵開火,集中火力徹底摧毀敵目標。在英國皇家海軍軍艦的六個等級中,只有第一、二、三級軍艦能夠稱得上戰列艦,它們一般裝有64到120門炮。

在17世紀中期,英國海軍部為了應對“一場大海戰的過程中必然造成一場大混亂”的糟糕狀況,繼而頒佈了一套戰鬥條令。其目的就是為了整頓這種混亂局面,從而大幅度的提高艦隊戰鬥效率。該條令規定了一路縱隊的線式戰術,強調:“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佇列前進……”

各艦前後保持一鏈(200碼,大約182米)的間距,一切行動必須聽從指揮官的指揮。任何情況下艦長不得擅自脫離隊形自行戰鬥。如果擅自離開線形陣列,事後可能會被送上軍事法庭。這些必須嚴格遵守的戰術規定使得英國皇家海軍在十八世紀同西班牙、法國的一系列戰鬥中取得了輝煌無比的勝利。

總體來說,“線式戰術”是風帆時代海軍乃(也是蒸汽時代)海軍炮戰的基本戰術。風帆時代的艦隊的行動完全依靠風力,機動能力有限,在交戰雙方實力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難,海戰變成平行航向的兩支艦隊之間冗長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現決定性的戰果。

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強悍已久的英國海軍遭遇了兩百年來的最大一次挫折。那是法國海軍在國王路易十六的支援下,拋棄了陳舊而落後的紳士式打發,採取了一種“來了就打,打了就跑”的機動遊擊作戰,讓英國艦隊那強大而緩慢的保守“線式戰術”失去了決戰意義。

儘管英國人在大西洋海域的一系列海戰上從未真正吃過虧,但空有強大艦隊既不能圍殲法國、美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主力,同時也在三國海軍發起的海上游擊戰中徹底喪失了北美支援地面部隊的戰略任務。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年前,安德魯在蘭斯苦苦思索如何對付英國海軍時,曾邀請那些過參加過七年戰爭與北美獨立戰爭的法國艦隊指揮官們的親身彙報,從而定下了“5倍數量的艦船以及6倍艦炮的火力”,方能與英國海軍進行正面交戰的基本原則。

不得不說,上帝總習慣於偏袒英國海軍。儘管皇家海軍雖看上去因循守舊,但絕傲不遜的島國艦隊指揮官們卻總能產生出一套新型的戰術,重新將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丹麥人趕出與英國人爭鬥海上霸權的戰爭中。這套新戰術就是“戰列線突破戰術”,也是另一時空大名鼎鼎的“T字戰術”,而它的主要創立者就是1771年來到查塔姆軍港報道的海軍士官生,霍雷肖?納爾遜。

事實上,納爾遜上校的辦法很簡單,典型的做法是從上風位置進攻下風位置的敵艦隊,在敵艦隊中間實現切割,然後利用大口徑短炮優勢迫近敵艦發動混戰,集中打擊敵艦佇列中處於相對上風位置的那一部分,這時敵艦佇列中處於相對下風位置的那一部分由於風向的牽制不能很快轉向。

但要完成這樣的戰術機動至少要兩個條件:一、攻擊前搶佔上風位置;二、被牽制的敵艦掉頭增援之前,利用數量上的優勢消滅敵艦隊的一部分。

納爾遜憑藉英國海軍優秀的航海技術和炮術訓練,不止一次的成功的完成了這樣的戰術動作。這期間,最成功的一次勝利就是在1793年哥本哈根大海戰。納爾遜上校在旗艦“勝利號”戰列艦上指揮的北海分艦隊,強行攻擊了頂風錨泊的丹麥艦隊前部,徹底打亂了敵方強大艦隊的陣型,區域性上形成以多打少態勢。

等到戰鬥結束時,僅有的6艘戰艦的英國北海分艦隊居然不費吹灰之力的將看似龐大無比的丹麥艦隊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此戰中,軍艦數量3倍於英艦隊的丹麥本土艦隊不僅被英國海軍擊沉、擊傷了12艘主力艦船,另外還有5艘戰艦也被納爾遜上校派出的水手大搖大擺的俘獲回英國。

然而,此戰大獲全勝的納爾遜上校非但沒有受到官方的獎賞,反而因為海戰引發的不利政治因素被貶到直布羅陀半島充當衛戍司令。這還是老上司亞歷山大?胡德拼死力保的結局;否則,納爾遜上校將就此永久從英國皇家海軍中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