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重生之我是劉備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九章: 切中肯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九章: 切中肯紊

第二十九章:切中肯紊

直到這次眾人商議結束,劉備也沒有想出一個能讓黃承彥為自己出謀劃策的辦法,而劉備也不敢造次,他知道,自己現在實在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條件來招攬黃承彥。好在歷史上的黃承彥始終不曾成為誰的臣子,這就表示今後還是有機會招攬他。

“老黃,今日得你來,有何計策,還不速速道來?”荀爽迫不及待的問道。

“實不相瞞,此事實無解決之道,承彥此來,並無良策。”

眾人都知道黃承彥素來不喜做偽,既是他如此說,那便真是無計可施。不由都是一陣失望。

黃承彥看看眾人神情,呵呵一笑,“承彥雖無解決此事之道,然諸位大人卻在此事上大有可為。若是措施得當,此事之弊端或可消弭於無形。”

“此話怎講?”王允聽得一愣,不解的看著黃承彥,“還請老黃為我等詳說一二。”

“承彥請教各位大人,大漢之錢糧收繳運作在何處?”

“自武帝太初設大司農起,我朝錢糧稅收事項皆由大司農彙總。年終造冊報陛下。大司農之下,又分設若干職事官,分管收入、儲存、排程諸事,又於各地方設太守,督管專管財政的丞,縣有縣令,管一縣之事。縣下設鄉,鄉有嗇夫。嗇夫須瞭解全鄉民戶的貧富、丁壯的多少,土地的肥瘠和zhan有狀況,然後按戶等差、勞力強弱,評定各戶應負擔的賦役。”荀爽滔滔不絕的說了出來。

“我朝稅收可升降之進項有幾處?”黃承彥依然不肯開啟悶葫蘆,反而一臉興趣盎然的繼續問荀爽。

“我朝財政主要為緡錢令(此處是套用西漢武帝的制度,因為東漢末年宦官當權,加上靈帝貪錢,所以時常朝令夕改),內地關稅和國境關稅,有買賣抽稅,又有更賦、口賦,專賣之資,還有地方獻貢和納酎金等入項。其中可升降者只專賣之資、地方獻貢和納酎金三項。”

“既如此,承彥放肆,試為諸位大人一一解之。先說專賣之資,我朝專賣主要在包括鹽、鐵、酒三類:

鹽鐵為山川、井、池所出,高祖立朝之初,朝廷採取放任政策,任民採鑄,官府只徵收少量的稅,作為皇室收入的來源;如系在皇族、王侯封地之內,鹽鐵稅為封君徵收,作為封君、公主的私奉養。不想由於利之所在,豪富權貴爭相競取,致使公私受困。武帝時,改為專賣,由朝廷直接控制,朝廷才開始從中獲利。

對酒實行專賣卻始於武帝天漢三年,起先由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議“榷酒酤”。十七年後改專賣為徵稅,每升稅四錢。

此三物專賣,一則可將商人之利收歸朝廷,可使朝廷有充足之資,又無需向百姓別外徵稅,實乃‘有益於國,無害於人’,二則,可杜絕豪商諸強成奸偽之業,遂朋黨之權,不利於朝廷。”

黃承彥說到這裡,眉頭一皺,微微嘆了口氣。

“老黃,此中有何不妥之處?”問話的是荀爽。

“專賣雖好,可惜我朝管理鹽鐵的官吏多為鹽鐵商人,經營不善,往往產品質量低,價格昂貴,貧民買不起。尤其鐵器質量粗劣,又無選擇的餘地。鹽鐵因此收入下降,最後傷的還是朝廷。”

“地方獻貢和納酎金又如何?”王允饒有興趣的看著黃承彥。劉備心中一動,知道這些都是王允等人日常熟捻的事情,原本不需要黃承彥說得如此詳細,王允這麼問。分明是給了正在學習經國之道的他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想到這裡,劉備不禁感激的看了王允一眼,卻不料王允也正看他,兩人相視一笑。

“地方獻貢是指各諸侯王、郡國把他們本地生產的特產,定期或不定期地貢納給朝廷。貢獻數量,由各諸侯、封君自定。但除了重災之年經特許免貢外,每年都要貢獻。

酎金指皇上在每年八月祭祀宗廟時,各諸侯在參加助祭時所獻的金錢,交納數額,諸侯、列侯各以其轄區的人口數計算,每千人獻金四兩,人口不足千口的也交四兩。在參加助祭時,將金交少府。至於九真、交、日南則用長九寸以上的犀角及瑁甲一,鬱林用三尺以上象牙及翡翠各二十,代替金四兩之數。從原則上說,酎金不具有稅的性質。”

說道這裡,黃承彥看了劉備,微微一笑。劉備曉得,黃承彥已經洞悉了王允的用意。因為在座的眾人都對這些瞭如指掌,單單只有他對此還很陌生,所以黃承彥解釋的時候也就不厭其煩的說得這麼詳細。

“老黃道此三者可有可為之處?”橋玄知道黃承彥一旦說完三者,就要回到正題上來了。

“不錯,此三者皆有可為之處。”黃承彥點點頭道。

“如此老黃快快說來。”這次連皇甫嵩也感興趣了。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先說後者,諸位大人可假託祥瑞,上達天子,請天子往謁宗廟,同時分付各諸侯王、郡國提前獻貢交金,這樣不大不小也是一筆收入,或可填付當前不足一些。”

“這不是欺騙陛下麼?”皇甫嵩疑惑的說。

“向來宗廟之資不入國庫,如今國家有難,不能讓他們也為國家分憂嗎?再說,諸位每日高頌天子,這類難道不是謊言欺人?小小謊言,可救大漢於燃眉,何足掛齒?”黃承彥冷哼一聲。

“老黃說的是,那專賣三物又當如何?”王允趕緊打圓場。

“此事頗為繁複。承彥不才,先請教眾位大人,朝廷的軍備之中,刀槍利否,甲盾固否,箭矢可足用否?”

廳內一陣默然,半晌,橋玄長嘆一聲,“實不相瞞,州郡兵器甲械事務早已糜爛不堪,就連這京畿之兵士,也多有器械不全,而府庫之內朽器居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專賣三物正可革此弊端。”

黃承彥的話讓廳內諸人無不精神為之一,都在靜候下文。

“酒者,糧食所做也。年內所收之糧,各地皆有備於釀酒之用,單以司隸一處而言,有郡七,縣﹑邑﹑侯國以百數,各自借需釀酒,所費之糧無可計數。諸位大人苦苦籌措糧草,卻不知開源不如節流麼?”

黃承彥的話就如晨鐘暮鼓一般,重重敲在眾人的心頭。

“老黃試言其詳。”荀爽急切的問道。

“諸位大人何妨上奏天子,今年一年,各地不得釀酒,並將州庫內的糧草半數運往南皮,府庫之缺,待今年秋收時以釀酒之數自行補上。如此,糧草又何必擔憂?”

“只是內禁與鴻臚幾處還需用酒,如何處之?”王允雖然知道黃承彥所說的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難處還是有的。

“禁中不缺美酒,當可支一年之用吧。”黃承彥笑了笑,廳內眾人也都笑了起來,連帶橋玄都忍不住說了聲,“司徒大人,當真不支時,只管到荀司空大人家上去搬運,他府上素有好酒。”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眾人笑完,黃承彥又繼續說道:“再來說鐵。我朝鹽鐵弊端叢生,諸位大人不無體會,可是革弊興利之法也有,諸位大人多半也都想到過,便是‘平準’二字。”

劉備知道“平準”就是國家統一規定價格的意思,事實上,漢朝從武帝就實行了平準之法,但是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物價都比朝廷規定的高出一些,越是離朝廷遠的地方,物價越高,到了桓、靈兩朝的時候,物價都已經高的離譜,老百姓用不起,生活便更加惡化。《三國演義》上說漢朝之亡禍在朝廷,這個也不完全對。準確的說,地方吏治的糜爛對漢朝根基的毀壞更加嚴重。

“老黃以為如何興利除弊?”

“平準之法雖是良法,只是各地陽奉陰違,以致民不聊生。而且各地不問商家之資便授予置辦鹽鐵署,自然良莠不齊。若是各地能量力而行,則不但我朝器械大可改觀,百姓也可實際得些好處。至於價格不菲,百姓如何購買得起,承彥不敢多言,還請諸位大人費心。”

廳上再次陷入一片沉寂。黃承彥所說的雖然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眾人都知道其中的意思,也明白這是可行之策,不過實行起來卻有很多阻力,因為地方上依靠鹽鐵獲利的人不在少數,要推行這樣的方法,肯定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將來的情況會亂成什麼樣子,誰也不好說。就算推行起來,那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不能解決燃眉之急。

眾人正在思考,忽然門外又有人道:“諸位好自在,不知道宮中有事發生了麼?”隨著話音,蔡邕走了進來。

“伯喈來何遲也。”王允笑著站起身來。

“原來老黃也在。”蔡邕看見黃承彥,笑著打了個招呼。

“不知伯喈所說宮中之事是何事?”等蔡邕坐定,荀爽好奇的問道。

“諸位請看。”蔡邕從袖中取出一份書簡,遞給荀爽。

荀爽看了兩行,忍不住大笑起來,接著大聲念了起來,“……如張讓,曹節之徒,品卑人賤,讒諂媚主,佞邪徼寵,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掩朝廷之明,成私樹之黨,其意賣官鬻爵,專在誤國……”,

“這是誰寫的?這麼大膽!”王允聽荀爽唸完,忍不住驚訝的問道。

“是那個辭都鄉侯不就的呂強呂漢盛。”蔡邕笑吟吟的回答。

前些日子,蔡邕趁張滔兵敗,上奏靈帝說張讓薦人失當,應當獲罪,沒有想到反被靈帝貶為庶民,而呂強的那份奏章中說他“毀刺貴臣,譏呵豎宦”,而被宦者誹謗,遭受刑罰,段熲功勳卓著,而被陽球誣害致死,妻兒流放,致使朝臣畏難,功臣失望,還建議“徙邕更授任,反(返)熲家屬”。把他誇讚了一番,讓他十分開心。

“嘗聞丁肅、徐衍、郭耽、李巡、趙祐等五個宦者為‘清忠’,而趙祐博學多覽,著作校書,小黃門吳伉達觀,知不得用,從容養志。不想又多了一個呂強呂漢盛。”皇甫嵩嘆息道。

“宦官也不是全都是壞人,”劉備腦袋裡冒出來這麼一句話,他忽然想到了明代的的大太監鄭和。

**

本章有很多枯燥的內容,但出於下文的需要,這一章就委屈一回眾位讀者。以後這類的文字會很少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