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五十八章 天下大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五十八章 天下大勢

京津易主,乾隆北狩,梁明登基,一連串的鉅變震驚了天下。士人百姓猛然間發現,原本強盛的滿清帝國似乎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龐然大物。而原先自己眼中的跳樑小醜,卻是如此的強勁勃發。

特別是津南決戰,中華軍以三萬遠道疲兵破滿清十三萬勁旅,滅俘十萬餘,這等大勝著實讓天下愕然。在聯想到嶺南局勢,於是乎一夜之間,中華政權已經取得了能與清帝國相提並論的地位了。並依靠自己近來優異的表現,在民間的議論中穩穩的壓過了滿清一頭。

對於這些議論,滿清官府自然想要嚴禁,可是百八十萬滿人散的到處都是,證據就擺在眼前,你那裡禁止的了!

況且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老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以如今之局面,官府的禁止反倒會起到相反的效果,落的了下層。

可以說,現如今中華軍形勢一片大好!

南方的中華軍因勢利導早在大軍北上之後就調整了戰略。在江西、廣西、福建三處主要戰場,一改往日“以消滅滿清有生力量為主”的信則,每遇清軍必先以優勢炮火轟擊,趁敵軍潰散再出擊追剿。雖然消滅的清軍數量大有下滑,但是進軍的勢頭卻是銳不可擋。

特別是在廣西,成都將軍明亮的七萬清軍先是在第六師面前碰的頭破血流,後又被第五師自北海登陸抄襲了後路,進退不得,死死的困在兩廣邊界的山區。待北京易主的訊息傳到兩廣時,明亮早已經在一座無名小山拔劍自刎了,七萬大軍被俘五萬餘人。

五月初,明亮部七萬清兵全軍覆沒。前路再無大部清軍,第六師一馬平川,旬月之間就已拿下了廣西。滿清廣西巡撫孫永清自盡未曾被押回了廣州,第六師暫留廣西屯守。

同廣西挨邊的是雲南、貴州、湖南三省,其中的雲南、貴州兩地麻煩事太多,梁明並不準備在中原未定之時就陷進去。第六師的接下來的主攻防線當是湖南,不過在那之前還是要先穩定了廣西。

在平定廣西之戰中很出了一把力的第五師並沒有進入江西或是福建戰場,何克閣現在正在廣州窩貓貓呢?因為哪兩個地方現在還用不著添兵,江西的形勢就不用說了,福建的戰局也正慢慢的像中華軍扭轉。

隨著時間的流失,反正兵的數量是越來越多,而廣東、福建(南部)兩地參軍的新兵也越來越多,大量的兵員補充進了忠勇軍和僕從軍的序列。兩支冷兵器部隊的實力是越戰越強。

福康安是個能打仗的將軍,一團散沙交給他他也能捏成團,但是他拿著一顆雞蛋怎麼著也碰不過石頭啊?在他的指揮下清軍的遊擊戰術依舊在持續,避中華軍而打擊忠勇軍、僕從軍,倒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問題也出來了,近乎大半年的遊擊生涯,清軍似乎已經習慣了見到中華軍就跑的慣例,現在福康安即使想集結部隊同中華軍來一場硬碰硬的正面戰,也是不可能的了。面對中華軍,福建戰場的清軍根本提不起戰意。

福康安知道,當忠勇軍、僕從軍成熟之際,就是自己敗離福建之期。悲哀、慘嘆,卻是大局鑄成,無力回天了。

如果說這些“人禍”還不夠乾隆煩的,那麼連連“天災”就是連好勝了一輩子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自憐嘆息了。

乾隆52年四川康定發生了數百年未遇的大地震,民生慘凋,非常人可想象。四川總督和琳上報給乾隆的奏章中這樣寫到:“其時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爐及建昌等處數月不止,官舍民廬俱倒塌,被火延燒無一存者,至五月中旬之後,始獲寧居。”

“……城內地震。屋宇倒塌,壓斃官民,……城內城外及各鄉場,除外來客民被壓身死者不計外,共計災戶二萬七千八百八十家,災民十三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名口,倒塌居民瓦屋、草房二萬六千一百六間.:.:.:.:.:.:”

和琳的奏摺到了不過半月,荊州八旗將軍圖桑阿、湖廣總督常青、湖北巡撫李封三人聯名的奏摺也送到了乾隆的案頭。“五月宜昌大水,衝擊民舍數十間,常山、慶元、南昌、新建、進賢、九江、臨榆大水;下旬,荊州萬城堤決,城內水深丈餘,官署民多傾圮,水經兩日始退,漳河溢,枝江大水入城深丈餘,漂沒民居,羅田大水,城垣傾圮,人多溺死,江夏、漢陽、九衛、武昌、黃陂、襄陽、宜城、光化、應城、黃岡、蘄水、羅田、廣濟、黃梅、公安、石首、松滋、宜都大水;六月,江陵萬城堤潰,潛江被水甚重,漢陽大水。”荊州堤潰,闔城湮沒,堪稱千古奇災,震驚天下。

乾隆看著這兩道奏摺除了苦笑,還能剩下什麼呢?

兩廣盡歿,福建淪喪大半,江西南昌孤城,半年之間半個江南已經換了顏色。而杭州雖復,浙江氣力卻是盡喪;江蘇尚未遭難,但半數兵力抽去了福建,自己又臨海而據,只剩下了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江南安危,靠的就是四川、兩湖三省之力,也三個地方才能抽調出足夠的錢糧來應付戰事需求,可如今……單單靠一個湖南,真的能擋住逆賊的兵鋒嗎?乾隆心裡沒底,他真的沒底。

不過對於乾隆來說,噁心的事還沒完呢?七月初,山西巡撫明興飛報,“山陝一帶白蓮教復起。”原因是什麼呢?今年的黃河水變清了。

黃河,黃河,渾濁之河。猛然間變清了,這可是一件大事,了不得的大事。

有傳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民間更是還有“千年難見黃河清”的說法。與這些相連的還有一句話,古之以來被朝廷所看重,那就是——聖人出,黃河清。

世人都知道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可偏偏儒家的天人一說,又有——天子失德,天將奇禍這一講,所以相對應的“黃河清”便被視為會給天下蒼生帶來幸福的祥瑞。

正所謂:普天有道聖人生,

大地山川盡效靈。

塵濁想應淘汰盡,

黃河萬里一時清。

古時中國人的夢想。這個聖人,當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這樣的學問家,只是那些君臨天下的帝王才擔當得起。幾千年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總是希望出個好皇帝,能夠帶來“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總的來說期盼“河清”,不過是一種希望擺脫現實煩惱的精神寄託罷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天下百姓都這樣想,官府自然也要捏著鼻子去做,況且這“黃河清”也不是太稀奇,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不知道,普通的士子官僚不清楚,可皇家是知道的。從《後漢書》一直到《明史》,“黃河清”不下40次,差不多隔個四五十年就會來一次。(宋徽宗在位期間竟然有了三次,暈!)必要的時候,這東西可是很能安民心的。

就好比明代永樂二年冬的“黃河清”,就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顯然那與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奪得皇位有關,需要以此來證明他是“奉天承運”的。

而將“黃河清”作為聖人出宣揚得最厲害的,是清雍正四年那一次,大抵也是因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懷疑,同時這個皇帝“於天人感應之際,信之甚篤”。

這次“河清”的規模比較大,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從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末開始,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和江蘇五省的河水漸清,次年年初仍可見到。在得到“河清”的奏報之後,雍正表面上說“受寵若驚,不以為喜,實以為懼”,實際上是喜不自禁。不僅趕快派高官去向埋葬在景陵裡的父親康熙報告好消息,去黃河致祭河神,而且把一大批官員官升一級。自己還動筆寫下《河清頌》二千餘言,命河道總督田文鏡在江南清口(今淮陰縣西南)建立“御製黃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說是感謝河神,實是給自己表功。

(田文鏡這人深受雍正信任,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忠誠、幹練,同樣也身懷一手拍馬絕學,田文鏡奏章形容為:“臣考之典籍,黃河十年一清,至聖之君以為大瑞,然從未有清至一千裡,久至一月,如今日之獨盛者也”)

乾隆不信這個,早前明興的奇瑞奏摺就被他訓斥了一頓。可民間的百姓信啊,特別是乾隆在訓斥奇瑞之後,不到兩月自己就被趕出了北京城。而踏波萬里而來的中華軍竟能以三萬疲憊之兵擊潰十三萬滿清勁旅,這不就是上天眷佑的明證嗎?

同北方處早有聯絡的山陝白蓮教,瞅準了這一時機,高舉響應“聖人”的大旗,混元教、白陽教、紅陽教等等,大大小小七八個豫楚大起義後殘存的流派共同舉義,一時間山陝大亂。

無奈之下,乾隆令明興調回了山西軍兩萬人,餘下的兩萬人則繼續有太原鎮總兵馬世保統領繼續趕往邯鄲,那裡還有劉峨、和珅的殘部。

環視天下,乾隆悲哀的發現,除了遠在大西北的甘肅之外,自己所能依靠的只有東北老家和蒙古的兵馬了。

ps:1——特此宣告,文中所述半真半假,大家一笑了之,不可信以為真。

2——乾隆朝60年間,各種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特別是水旱災害。在上報至中央政府、確定已經“成災”或已造成嚴重危害的自然災害中,水災被及的總州縣次約為8074個,旱災為3770個,雹災為1148個,霜災為163個,風災為271個,人疫、牛疫共68個,地震111個。

3——清初順康雍時期,救荒的基本程式包括報災、勘災、審戶扣給賑,主要措施包括蠲免、撫卹、賑濟、借貸、緩徵、平糶、安輯流民等,地方主要是透過常平倉、社倉、義倉等積穀備荒。乾隆時期,拯災救荒的基本程式與康雍時期不存在多少差異,只是根據實際情況對一些時間上的規定作了變動,有利於災後賑、貸、蠲、緩事宜。(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