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從餐飲開始打造萬億市值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五章籌備現金,算賬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五章籌備現金,算賬

智慧溫室大棚的優點就是可以一年產四季,不受氣候環境影響,並可以實現灌溉、施肥、採摘智能化。

利用智慧噴灌技術可以對蔬菜進行分區域滴灌和噴灌,控制灌溉速度和噴水大小,還能將肥料溶於水中,實現均勻施肥,節約肥料。

還能實現自動化採摘,提高種植和收割效率。

對蔬菜的生長環境參數進行自動化監測與控制,使蔬菜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

還可以透過太陽能集熱板收集太陽能,並將其轉化成溫室所需要的熱能及電能,提高能源利用率。

聽起來智慧溫室有數之不盡的好處,但事實是智慧溫室效率高,但成本也高啊,普通大棚甚至都不需要任何電力,智慧溫室大棚卻是一個電耗子。

智慧溫室大棚高產是高產了,但風險大,成本高,投入大,如果某一季蔬菜賣不出去滯銷了,都要比普通大棚虧空更大。

說白了,智慧溫室的收益和普通溫室的收益其實是差不多的,甚至智慧溫室的風險更大,所需投資更多。

陳軒之所以願意投資智慧溫室,一是因為他需要一些反季節作物,二是看重它未來的發展潛力。

100畝高階智慧溫室,包括牆式無土栽培,三層水培,管道栽培,立柱栽培和蔬菜樹,一年預計所產生的效益也不過160萬至240萬罷了。

此外還有300畝露天菜場,露天種蔬菜每畝每年毛收入在1500至2000元左右,比起打季節差價,每畝的毛收入在20000元左右的蔬菜大棚和主打反季節的智慧溫室,確實有點不夠看。

一畝大棚菜田的收入相當於7至10畝露天菜田,300畝露天菜田一年的效益預計是54萬元。

露天菜田的投資小,成本低,相對的效益也少,有時不確定性很大,靠天吃飯。

500畝蔬菜基地,到明年年初,預計能總收入434萬。

但蔬菜基地是有點看天吃飯的,有時候菜價會特別高,有時候菜價會特別低。

但蔬菜等農產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懼怕滯銷,像服裝玩具這些,賣不出去時大可以放倉庫一兩年都不成問題,但蔬菜不行,你一直養在地裡菜就老了,而且耽誤下一批次的種植,影響下一批次的盈虧。

一旦開始收割,保質期就只有幾天時間,有的時候金貴無比,有的時候餵豬都沒人要。

好在陳軒的連鎖店可以消化一部分蔬菜,剩下的,有時候菜價高,會大賺,有時候菜價低,每斤賣出去都是虧本的。

陳軒從年初3月份至7月份的今天,40多天即可採收的蔬菜已經採收了兩茬,種的主要都是需求量大,不愁銷路但利潤很薄的菜種,因為自己門店的需求量根本吃不下這麼大的產量,所以大部分只能外銷。

像甘藍白菜這種,一畝地畝產為2500公斤-4000公斤左右,上百畝也就幾百噸,聽起來很多,但這幾種蔬菜都是需求量大,持續穩定有客流的產品。

要說日常生活中,每天必買的產品,似乎也只有蔬菜這類了。

光是江城市,500多萬人口,每天的蔬菜需求量就是2000噸左右,加上周邊地級市以及臨近省份的需求,這幾百噸蔬菜還要分散在一個月內陸續上市,可以說只能輕微影響菜價,並沒有造成過剩。

所以新久鮮蔬出產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蔬菜,早在上市前,就被經銷商和各地的菜販在地裡以較低價格預定了。

陳軒的菜價之所以形成了低價質優的優勢,也是因為他的規模大,基礎設施投入高,種出的菜也品質好的原因。

500多畝的菜田,上千萬的投資,陳軒的菜田已經屬於江州省內數一數二的種菜大戶了。

在當初租下500畝地時,陳軒心裡也在打鼓,種出來的菜數量太多,會不會賣不完之類的,但收了兩茬後,陳軒才發現,這幾年國內餐飲行業迅猛發展,大量的人從事餐飲創業,還有外賣,網購等因素影響,蔬菜需求量其實很大,完全不需要擔心銷路。

特別是餐飲行業買進的菜,往往存在巨量浪費。

陳軒的養豬場健在山上,沿著一個避風的山谷而建,一共二十五畝地,兩千頭豬。

一般養殖每頭豬需要5至6平方米的空間,生豬活動空間需要三四個平方,豬圈中間還需要有走道,護欄,豬舍外面需要雨水排水溝,此外還需要堆放飼料的倉庫,堆肥廠,發酵用的沼氣池等。

一百頭豬需要一畝地,一千頭需要十畝,兩千頭就是二十多畝地。

陳軒的豬舍是建在山坡上,為了緩和坡度,豬舍與豬舍之間間隔更大,因此佔地面積遠超20畝。

商品豬自繁自養的話,一頭豬能賺個三四百塊左右,如果是買仔豬回來養的話,那賺的更少,只有一兩百塊錢。

養豬的風險其實非常高,一要看技術,二看運氣。

陳軒本身是生物工程專業出身,雖然沒有專門學過養豬,但偶有涉獵,對於相關的致病原因查明,育肥方法,雖然不能說是熟門熟路,但至少在遇到類似問題時不會雙眼一抹黑,扒瞎。

因此在技術方面,陳軒雖然不至於完全懂行,但至少在遇到問題時,他能透過一兩條線索,找到專業的人去花錢解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只要花錢能一勞永逸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最怕的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反正就是養不好,花錢也養不好。

所以不一定要精通,但至少得懂點理科方面的知識,出問題了,要有一個頭緒。

只要有頭緒了,哪怕你上百度去搜,都能大機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找到解決問題的人。

很明顯,這一點陳軒是合格的。

但光有技術還是不夠,還要有好的運氣,豬養得再好,2000頭豬到出欄一頭沒死,但如果市場行情不好,價格低,出欄一頭就虧一頭,如果又有病死豬,那虧得就更多了。

陳軒第一批豬是直接買仔豬來養的,因為來不及自繁自養,就先讓養殖部分正常執行起來,再把繁育的種公豬和種母豬接進來慢慢養。

到了第二三批商品豬,就已經是自繁自養,自繁自養可以很好的杜絕豬瘟等外來傳染病,可以保證整個豬場的安全。

豬的生育率很高,一胎能生10至14個,想要維持一個兩千多頭豬的養豬場,只需要一百五六十頭種母豬和一兩頭種公豬就行了。

所謂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陳軒的豬場採用人工授精,一頭公豬可承擔300~400頭母豬的配種任務,甚至更多,但陳軒還是多買了一頭當做備用。

自繁自養一頭豬,2017年的成本大約1200元左右,賣出批發價是1500元左右,一頭豬收入大概是300元。

利潤率:約20%,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下。

從仔豬到屠宰,大概需要六七個月的時間才能出欄。

出欄過早影響品質,肉質纖維不足,味道寡淡,口感差。也降低了利潤率,因為育肥時間過短,豬還沒長起來。

出欄過晚則飼料轉化率低,成本高,育肥豬一般到100公斤就要出售,100公斤以後的豬光吃不長,喂的時間越長都是虧的。

有時160天就可以出欄的豬卻要養到180天,甚至要養到200天,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因每增加一天飼養,豬的維持飼養就要多一天,就按維持飼養需每日一公斤料的話,多養20天就需多用20公斤料,折成本30多元,對一個規模豬場來說,這個數額是很大的。

此外豬種的選擇也很重要,養豬的技術員曾忠告過陳軒,讓他堅持養雜交一代豬。

用良種公豬如杜洛克、皮特蘭、迪卡、長白等種公豬,配當地土種母豬所生產的仔豬稱為雜交一代豬。

雜交一代豬存活力強,生長迅速,飼養效果好。

因此,公豬良種化、母豬地方化、仔豬雜交一代化被稱為“三化”新技術。

當瞭解到自己國家的養豬場,一直以來都是用的外國種豬,陳軒就感覺一陣無語。

這年頭國產黑豬都快滅絕了,國內的養豬企業也不願育種和馴化外來豬種,培養自己的豬種,長期都是重引進而輕選育,從而陷入了“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怪圈。

華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種豬進口國,同時也導致國內常年只能充當養豬強國“打工者”,如果種豬方面被卡脖子,很有可能會導致某幾年的商品豬出肉率大跌,同時導致豬肉價格升高。

因為洋豬種生長得快,產仔率高,經濟效益突出,因此,倍受養豬人的青睞。

據9月份正邦集團分兩批從丹麥進口的2000多頭種豬的介紹可看出,這批種豬的肥豬生長周期短,產仔率高。

每頭母豬每年可以產仔30頭,每窩平均產仔15頭左右,這些都比國內的土雜豬有競爭優勢。